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教给他人知识与方法。“贵生课堂”将合作、探究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只有在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才能有效强化知识与能力。小学生年龄小,对活动的学习形式较为感兴趣,而活动又属于一种开放的学习形式,学生能互动交流、趣味探究、合作分析。引入活动教学形式,以轻松、和谐、自主的活动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能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轻松学习、快乐收获。
一、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引入讨论交流活动,基于小组合作模式,师生、生生展开思维碰撞,相互点拨、给予启迪,共同探讨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交流活动一般与其他活动形式相配合,运用正面分析、反面思考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验、调查等形式,完成交流活动,并由小组成员记录下活动重点过程、思路,并陈述结果。
如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学习时,通过组织趣味游戏,教师将18根铅笔分给3个、4个、5个、6个学生,得出每人分得多少支铅笔,剩下多少只。学生将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除数和余数比较,有什么规律?”“能被1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发现1、2、3、6、9、18都能被18整除,18根铅笔分给这些数量的人,能够实现平均分,分给其他数量的人,不能平均分,会有余数,余数比除数小。依托于趣味游戏活动,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轻松学习理论知识,并快乐收获思维方法,并结合教师科学的介入与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总结知识与经验。
二、动手制作活动,加强操作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动打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传统模式中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约束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服务。基于此,实施动手制作活动,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深化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在动手制作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协调学生的手指灵活性,调动大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合一,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快乐收获知识与方法。
如进行“找次品”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深化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5瓶口香糖,再准备一个小型十字架、细线、2个托盘等。将材料组建成一个自制的天平,调整十字架,使得十字架平衡。之后展开“找次品”活动,找出5瓶口香糖中少3颗的那一瓶。又如“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学习,学生展开动手制作活动,运用“塑料钉子板与橡皮筋”展开教具制作,之后转变橡皮筋在塑料钉子上的位置,改变多边形的形状,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拆分与组成,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思路。实施动手制作活动,以加强学生操作体验,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
三、综合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活动相关,且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延续到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与实施,能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结合数学知识、实验,融合化学、物理、生物的实验方法与知识,展开全面的实际问题分析,如此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最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
如小学生“跳远”时,老师会说“从45度角处起跳能跳的更远”。部分学生就对这个“45°”角产生了兴趣,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于是设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神奇的45°”,运用家里的喷壶、便宜的荧光剂、水枪展开实验。结合五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与方法,通过反复实验了解到45°时,跳远、投篮、抛铅球时能达到最远,喷射杀虫剂面积也会最大。此次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家长或教师的配合,虽然学生不能完全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但是也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且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出斜抛中竖直速度决定时间,水平速度与角度有关,再乘以时间就决定了跑出去的长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中探索和发现。
引入交流活动、创设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创设情境,能从多角度、多层面针对性的强化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时,还能引入其他活动形式,基于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规划。活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建构动态生成的活动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万盈小学)
一、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引入讨论交流活动,基于小组合作模式,师生、生生展开思维碰撞,相互点拨、给予启迪,共同探讨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交流活动一般与其他活动形式相配合,运用正面分析、反面思考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验、调查等形式,完成交流活动,并由小组成员记录下活动重点过程、思路,并陈述结果。
如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学习时,通过组织趣味游戏,教师将18根铅笔分给3个、4个、5个、6个学生,得出每人分得多少支铅笔,剩下多少只。学生将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除数和余数比较,有什么规律?”“能被18整除的数有多少个?”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发现1、2、3、6、9、18都能被18整除,18根铅笔分给这些数量的人,能够实现平均分,分给其他数量的人,不能平均分,会有余数,余数比除数小。依托于趣味游戏活动,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轻松学习理论知识,并快乐收获思维方法,并结合教师科学的介入与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总结知识与经验。
二、动手制作活动,加强操作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动打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传统模式中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约束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服务。基于此,实施动手制作活动,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深化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在动手制作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协调学生的手指灵活性,调动大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合一,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快乐收获知识与方法。
如进行“找次品”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深化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5瓶口香糖,再准备一个小型十字架、细线、2个托盘等。将材料组建成一个自制的天平,调整十字架,使得十字架平衡。之后展开“找次品”活动,找出5瓶口香糖中少3颗的那一瓶。又如“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学习,学生展开动手制作活动,运用“塑料钉子板与橡皮筋”展开教具制作,之后转变橡皮筋在塑料钉子上的位置,改变多边形的形状,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拆分与组成,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思路。实施动手制作活动,以加强学生操作体验,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
三、综合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活动相关,且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延续到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与实施,能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结合数学知识、实验,融合化学、物理、生物的实验方法与知识,展开全面的实际问题分析,如此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最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
如小学生“跳远”时,老师会说“从45度角处起跳能跳的更远”。部分学生就对这个“45°”角产生了兴趣,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于是设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神奇的45°”,运用家里的喷壶、便宜的荧光剂、水枪展开实验。结合五年级学习的《统计》知识与方法,通过反复实验了解到45°时,跳远、投篮、抛铅球时能达到最远,喷射杀虫剂面积也会最大。此次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家长或教师的配合,虽然学生不能完全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但是也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且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出斜抛中竖直速度决定时间,水平速度与角度有关,再乘以时间就决定了跑出去的长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中探索和发现。
引入交流活动、创设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创设情境,能从多角度、多层面针对性的强化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时,还能引入其他活动形式,基于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规划。活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建构动态生成的活动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万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