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本人结合人教版二年级《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用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节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果?谁想来尝尝这葡萄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可有一群小动物却嘟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酸的和甜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文中小动物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那又红又紫的葡萄,让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一只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通过直观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充满想象的空间。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品读语言,融入情感
语言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纽带,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等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有情有境的画面之中。
如《酸的和甜的》一文,我抓住描写狐狸“转来转去”“一会儿……一会儿……”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情形。同时,我又指出描写猴子的重点词语: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等,让学生体会猴子敢于亲自尝试,最终获得了这顿美餐。“当在一旁的小松鼠和小白兔看到此情景时,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就是小松鼠,看到小猴子津津有味地吃葡萄,你会怎么想?”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换位体验,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学生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三、表演体验,抒发情感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情感的过程。如《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验小狐狸的角色,问问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让学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在动脑筋想办法的样子。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了词语的精彩。同时,在结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天,小松鼠和小兔子又一次遇到了狐狸,这回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三人一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因此个个情趣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教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借助朗读,倾吐情感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
在《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学时,如何让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让他们从内心真正体会到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急切心理?我先是让学生找出写狐狸很想吃葡萄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当妈妈把好吃的东西搁在橱子里,可橱子很高,你够不着,你会怎么办?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后,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出狐狸“转来转去、跳”是因为吃不到葡萄而着急。狐狸指着葡萄说是酸的,那是它吃不到葡萄而失望的心理。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把狐狸摘不到葡萄而着急、失望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也使学生乐于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身心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太白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甘 甜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用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环节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果?谁想来尝尝这葡萄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可有一群小动物却嘟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酸的和甜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文中小动物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那又红又紫的葡萄,让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一只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通过直观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充满想象的空间。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品读语言,融入情感
语言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纽带,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等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有情有境的画面之中。
如《酸的和甜的》一文,我抓住描写狐狸“转来转去”“一会儿……一会儿……”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情形。同时,我又指出描写猴子的重点词语: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等,让学生体会猴子敢于亲自尝试,最终获得了这顿美餐。“当在一旁的小松鼠和小白兔看到此情景时,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就是小松鼠,看到小猴子津津有味地吃葡萄,你会怎么想?”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换位体验,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学生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三、表演体验,抒发情感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情感的过程。如《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验小狐狸的角色,问问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让学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在动脑筋想办法的样子。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了词语的精彩。同时,在结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天,小松鼠和小兔子又一次遇到了狐狸,这回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三人一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因此个个情趣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教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借助朗读,倾吐情感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
在《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学时,如何让学生体会狐狸的狡猾,让他们从内心真正体会到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急切心理?我先是让学生找出写狐狸很想吃葡萄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当妈妈把好吃的东西搁在橱子里,可橱子很高,你够不着,你会怎么办?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后,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出狐狸“转来转去、跳”是因为吃不到葡萄而着急。狐狸指着葡萄说是酸的,那是它吃不到葡萄而失望的心理。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把狐狸摘不到葡萄而着急、失望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也使学生乐于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身心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太白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甘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