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诗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舍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创设意境 感悟品味 表达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
一、创设诗境,感知诗情画意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这两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现出不同风格的美。《饮湖上出睛后雨》表现出柔情似水的柔美;《望天门山》气势雄伟,阳刚之气十足。不同的美,给诗人带来不同的想象。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不同诗意我课前找好不同的的风景图片制成幻灯投影片。(1)出示阳光普照下的西湖全景图,淡去,呈现古诗。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领会诗意。(2)出示烟雨朦胧的西湖,引导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3)出示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在奔腾,配上水声。淡去,出示古诗。学生背古诗,说诗意。(4)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说说两位诗人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5)分男、女声朗读,要求突出不同风格的美。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比较中明白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体验到物有不同,美也各异,美在万物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精髓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入境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古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山顶,山顶白云变化翻腾,隐约可见一户人家。不远处有一座枫林。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山顶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宇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山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指导朗读,体会丰富情感
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长江壮丽景象,从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感受到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开”字应读重,读快; “流”字应可适当延长,“回”应读重音。第三句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站在帆船上,帆船随激流快速前进,望着迎面的天门山,真是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相对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调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来”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
三、启发想象,训练表达能力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古诗《暮江吟》,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一组幻灯片。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红绿交融,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声音,让学生一边看新月当空的景色,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启发道:“诗人漫步江边,流连忘返,此时此刻景色怎样?诗人有怎样的感叹?”有的说:“太阳早已下去了,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了,地上的露珠在闪光,美极了。”有的说:“深秋的夜晚,露水不知不觉地洒下,直到月亮升起,月光洒向大地,才发现露珠闪烁,多么宁静多么和谐的夜晚呀!”……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美,在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意境 感悟品味 表达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
一、创设诗境,感知诗情画意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这两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现出不同风格的美。《饮湖上出睛后雨》表现出柔情似水的柔美;《望天门山》气势雄伟,阳刚之气十足。不同的美,给诗人带来不同的想象。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不同诗意我课前找好不同的的风景图片制成幻灯投影片。(1)出示阳光普照下的西湖全景图,淡去,呈现古诗。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领会诗意。(2)出示烟雨朦胧的西湖,引导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3)出示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在奔腾,配上水声。淡去,出示古诗。学生背古诗,说诗意。(4)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说说两位诗人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5)分男、女声朗读,要求突出不同风格的美。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比较中明白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体验到物有不同,美也各异,美在万物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精髓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入境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古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山顶,山顶白云变化翻腾,隐约可见一户人家。不远处有一座枫林。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山顶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宇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山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指导朗读,体会丰富情感
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长江壮丽景象,从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感受到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开”字应读重,读快; “流”字应可适当延长,“回”应读重音。第三句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站在帆船上,帆船随激流快速前进,望着迎面的天门山,真是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相对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调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来”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
三、启发想象,训练表达能力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古诗《暮江吟》,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一组幻灯片。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红绿交融,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声音,让学生一边看新月当空的景色,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启发道:“诗人漫步江边,流连忘返,此时此刻景色怎样?诗人有怎样的感叹?”有的说:“太阳早已下去了,弯弯的月亮升起来了,地上的露珠在闪光,美极了。”有的说:“深秋的夜晚,露水不知不觉地洒下,直到月亮升起,月光洒向大地,才发现露珠闪烁,多么宁静多么和谐的夜晚呀!”……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美,在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