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教育改革在不停地进行,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次之多,每一次的教育改革在理论方面确实是越来越完善、全面和科学,但是,中国教育的改革主要还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或者说,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所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给予的,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有约为20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而其他的时间都在社会中,而这20年当中,又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学校的教育只是一个人受教育的很小一部分而已,更大的部分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持续的时间长而且大。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方面的教育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认为:“现代的人们总是把眼光对准学校,以为学校就是教育,学校的改革就是教育的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①林耀华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含义和内容是超越学校教育范围的。而在更宽广的教育范围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上世纪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呢?
许多现代教育的改革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无法教育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可是,在上个世纪更为“落后的教育”中,中国不是出现了像杨振宁、钱学森世界级大科学家吗?难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不比现在的教育差吗?可是为什么那时能够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家而现在不行了呢?其实,纵观这些科学家的人生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早年都有受到正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社会环境的教化功能在他们的身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反,他们在中学里的教育则是一波三折。就拿杨振宁先生来说,他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没有完整地修完,当时的中国教育的中心由于战争不得不从北京天津移至西南联大,这样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学生难以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也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让我们为他们而骄傲。
从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大的偏误,即好像学校教育改革好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不是。平心而论,许多的西方教育改革家都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因为这种现行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几年当中就可以得到非常系统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很难看到。因此,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够从家庭教育开始,并且延伸到社会教育中,让社会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首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其他的各样类型的教育,如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环境,即便是有特定教学场所的学校教育,也在现代化教育的变革中,更多的与学生的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孩子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必然要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检验,应该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所有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一个人最终的价值观念。
其次,家庭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是社会教育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了解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个性、年龄等等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它摆脱了具体而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对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巨大作用,这非常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掘和形成,而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个性化这一特点,也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口号在学校教育中也呼喊了多年,而这恰好证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是缺乏的,这种缺乏和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关系。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教育场所,这一场所与家庭和社会是分离的,而现在有更多的封闭式教育或半军事管理教育等,这一类型的教育更加加大了学生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分离。相反,现在缺少的是开放式的、与家庭和社会联系更紧密的学校教育。而对于社会教育来说,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向,也要求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单一的如学校教育追求的“考试性”人才。
再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教育。虽然知识本身也可以转化成智慧,但是这一转化必须要以生活作为中介才能实现,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一方面有它们天然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在真真正正地实现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这一点学校教育无法企及。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教育口号中经常提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但是,这些教育内容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是被弱化了的,而更多地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考试。
教育应该进入到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中,实现具体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也是间接知识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是构成个体认识结构的重要因素。”②经验感悟是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土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教育多“重知识传授,轻生活智慧”,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转化为智慧,只能成为没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社会化的自然展开,容易使人形成健全人格,而学校教育加快了人的社会化,它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打破的人格形成的自然发展状态,容易造成人格的非良性发展。应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追求跨越式发展,而在教育的发展中,应该避免跨越式发展,而更应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时的功利性追求,都是对教育的破坏,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初期,小学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现在小学教育中的极强性的应试性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在对孩子的加速性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也失去了自由与天性,这是小学教育,或者说是学校教育应当深刻反思的。
注释:
①林耀华:《致读者》,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庄孔韶:《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致读者[J].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
[2]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J].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作者简介:谢琴玉(1971-)女,甘肃临洮人,八里铺学区王家磨小学小教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陈化育(1951-)男,教授,青海西宁市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研究。)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持续的时间长而且大。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方面的教育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认为:“现代的人们总是把眼光对准学校,以为学校就是教育,学校的改革就是教育的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①林耀华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含义和内容是超越学校教育范围的。而在更宽广的教育范围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上世纪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呢?
许多现代教育的改革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无法教育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可是,在上个世纪更为“落后的教育”中,中国不是出现了像杨振宁、钱学森世界级大科学家吗?难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不比现在的教育差吗?可是为什么那时能够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家而现在不行了呢?其实,纵观这些科学家的人生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早年都有受到正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社会环境的教化功能在他们的身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反,他们在中学里的教育则是一波三折。就拿杨振宁先生来说,他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没有完整地修完,当时的中国教育的中心由于战争不得不从北京天津移至西南联大,这样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学生难以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也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让我们为他们而骄傲。
从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大的偏误,即好像学校教育改革好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不是。平心而论,许多的西方教育改革家都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因为这种现行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几年当中就可以得到非常系统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很难看到。因此,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够从家庭教育开始,并且延伸到社会教育中,让社会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首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其他的各样类型的教育,如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环境,即便是有特定教学场所的学校教育,也在现代化教育的变革中,更多的与学生的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孩子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必然要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检验,应该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所有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一个人最终的价值观念。
其次,家庭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是社会教育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了解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个性、年龄等等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它摆脱了具体而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对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巨大作用,这非常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掘和形成,而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个性化这一特点,也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口号在学校教育中也呼喊了多年,而这恰好证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是缺乏的,这种缺乏和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关系。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教育场所,这一场所与家庭和社会是分离的,而现在有更多的封闭式教育或半军事管理教育等,这一类型的教育更加加大了学生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分离。相反,现在缺少的是开放式的、与家庭和社会联系更紧密的学校教育。而对于社会教育来说,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向,也要求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单一的如学校教育追求的“考试性”人才。
再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教育。虽然知识本身也可以转化成智慧,但是这一转化必须要以生活作为中介才能实现,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一方面有它们天然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在真真正正地实现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这一点学校教育无法企及。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教育口号中经常提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但是,这些教育内容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是被弱化了的,而更多地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考试。
教育应该进入到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中,实现具体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也是间接知识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是构成个体认识结构的重要因素。”②经验感悟是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土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教育多“重知识传授,轻生活智慧”,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转化为智慧,只能成为没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社会化的自然展开,容易使人形成健全人格,而学校教育加快了人的社会化,它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打破的人格形成的自然发展状态,容易造成人格的非良性发展。应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追求跨越式发展,而在教育的发展中,应该避免跨越式发展,而更应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时的功利性追求,都是对教育的破坏,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初期,小学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现在小学教育中的极强性的应试性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在对孩子的加速性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也失去了自由与天性,这是小学教育,或者说是学校教育应当深刻反思的。
注释:
①林耀华:《致读者》,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庄孔韶:《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致读者[J].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
[2]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J].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作者简介:谢琴玉(1971-)女,甘肃临洮人,八里铺学区王家磨小学小教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陈化育(1951-)男,教授,青海西宁市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