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与整合,开发与利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73249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各种文体知识。文章从整合充实内容、看教材的变革、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写作训练四个方面阐述,旨在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开发与利用,从而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教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只是学习的跳板,在老师看来也就是实施教学的起点。如果教学仅仅是对具体的每篇课文进行讲解梳理的话,就失去了教材的引领作用。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能够统领教材,从宏观的角度整合和重组语文教材,重新对语文教材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一、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点,整合充实内容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资源是极其广泛的,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位灵活机智的教师总是能够合理地补充和拓展教材的内容,让语文教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灵动,充满精彩。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更多的话题值得交流,更多的内容值得商讨,就在这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实了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增添了学生的智慧。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青春随想》时,由于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仅有简单的四个部分的内容令他们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其实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充实。可以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思考:青春是什么? 像什么?正值这一年龄的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都比较感兴趣,很愿意和他人交流讨论自己心中的情感。由于话题轻松,学生又感兴趣,他们就会自由深入地进行讨论,谈论的内容由个人到集体再到国家,尽显个性,话语间洋溢着热情,情感获得了熏陶。
  二、作为文化选择体现物,看教材的变革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选择课文上是相当讲究的。老一辈文化人就曾提出过新学说,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以及后来提出的中体西用说。对于外来的文化究竟如何面对或者占有多大的比例,一直令学者们很困惑,能够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有所控制的。但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够接受这样的道理: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而且民族文化是宝贵资源,取之不尽。在外国文学作品里,像《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女儿》《法国马赛革命歌》以及《项链》《蝉》《乞丐》等作品都一直被人们所熟知,这些作品优秀,可读性较强,有一定的感染力。类似的作品被选到教材中,影响了一代代学生的思想。但数量毕竟有限,更多的作品则是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内容,依然是主流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好尺度,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充实头脑,更新理念,洋为中用,让学生的知识不再单一,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
  三、建构多元化解读平台 ,尊重学生个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师道尊严的观念一直被人们所接受,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关系都以教和学为主导,知识的传递都是单向的,教师居高临下,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得一干二净。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的情感产生了距离,明显的师生不平等关系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性思维被束缚了,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说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对课文讲述的故事饶有兴趣,有许多课文以外的问题想了解,比如说军营里的生活花絮以及身份亮明之后人们的惊异之情等,甚至还有的学生会问:花木兰怎么没裹脚呢?如果裹了脚又怎么能领兵打仗呢?有些问题似乎离课堂的教学内容有点远,讲多了好像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些教师就会生硬地抑制学生的思维,极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教学内容中。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就被教师束缚,所得到的知识的范围变窄了,课堂上失去了多元解毒的平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出土的小嫩苗就被吞噬了,刚闪出的星星之火就浇灭了。因此教师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探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利用教材转变角色,进行写作训练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不同人的思维肯定不相同,不同作者即使对于同一个人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描写进行角色变换描写,可以让学生在更加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写作进行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学习了《变色龙》之后,学生了解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人称,换一个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审视,如以奥楚蔑洛夫的同事的身份,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奥楚蔑洛的卑劣形象,也许还会取得另外一种讽刺的喜剧效果。再比如学习了《孔乙己》之后,对于文中孔乙己的形象,学生都会印象特别深,教师也可以尝试着进行角色转换,让孔乙己自己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的故事,效果也会相当不错。而这样的写法学生都会有极大的兴趣投入,愿意尝试来完成这样新奇的作文片段,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投入写作之中,把课文学透的同时作文也写好了,收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整合和重组教材的内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大胆创新,多元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解读方向,不要偏激,不能误读误解,而导致形成错误的观点和言论,做到释放的同时适时点化。
  参考文献
  [1]阚士亮.新课改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成才之路,2012(25).
  [2]段兆兵.农村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13(10).
  [3]刘元克.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教育价值实现策略[J].现代语文,2011(04).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吕叔湘先生有一个很精辟的观点: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教育立足新课标,以语文教学实践为核心,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为核心,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融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颁布
【摘要】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
【摘 要】学情分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学情不同、教学有异,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情分析;备教材;备学生;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了,很多老师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精心的备课、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学习材料或练习,特别重视教材分析、设计理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摘要】本人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效课堂;说课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说教材  《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既体现了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
【摘要】本文就教师在高中唐诗教学意象的“内外拓展”意识进行了分析,其在观照高中抽象思维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分点结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青衫这一意象进行了详细阐释,作为引申,本文最后就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意象的重要性进行了导向。  【关键词】唐诗教学;无感意象;内外拓展;琵琶行;青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唐诗是我国文学中的精华,唐诗中的意象更是唐人生活的代言,柳叶、落日等文化意象
【摘要】主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主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首先分析了课堂提问的误区,然后着重从紧扣标题、重难点、主旨、文眼等四个方面论述主问题的设计,希望以此点燃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问题;误区;策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张陆有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话道出了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小学生正
【摘要】主问题提纲挈领:主问题让课堂重点明确突出;让课堂板块清晰明了;让课堂教学紧凑高效。问题链推进思维:问题链扩大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角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主问题;问题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经典大气的课有三个标准:情节不多、环节不细、问题不碎的话,那么陈老师执教的《老王》就很好地诠释了经典大气。笔者认为这得益于陈老师的主问题教学和问题链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布局调整的调研,分析了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舟曲县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办学分散的问题,学校结构布局极不合理。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在实施
【摘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作者对极富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细微举止、景物片断等进行细腻的描写。熟练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技巧,既能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又能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细节;技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微而又具体的环节和情节
【摘要】《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极具想象力,不见青蛙,却闻蛙声,用几只畅游的蝌蚪表现蛙声,其特殊的联想手法,表现的恰到好处,动静结合,实乃绝妙的构思。而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蛙声十里出山泉》出发,分析美术作品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蛙声十里出山泉》;高中;美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