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快乐教育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6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运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这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策略,让写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斯宾塞 “快乐教育法” 小学作文教学
  当前小学生普遍有“怕”写作文的心理,而且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大多是教学生仿写作文,并且固定作文格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挥。本文是在借鉴斯宾塞“快乐教育法”的基础上,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弊端进行教学改革,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快乐中进行写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理念可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所借鉴。因此,本文探讨如何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写作带来的乐趣。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不喜欢写作,不会写作,害怕写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在小学阶段缺乏良好的写作基础,因此,写出来的内容缺乏真情实感。
  (一)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新意 在写作上,很多老师都曾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来教导学生,不可否认,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读什么书却很重要。现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提倡学生多读作文书,积累好词好句,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但是教师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好词好句只是让学生的作文看起来更加华丽,而不会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丰满。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词好句的积累对他们来说只是套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小学阶段,教师在写作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都是“范文模仿”或者“程式化”的写作。比如,写人物时,教师会讲到第一段应该写人的外貌,第二段写关于人物的事件,第三段写结尾。a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新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导,对全班学生统一授课,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方法并不能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从小就对写作产生厌恶情感和畏难情绪。
  (二)学生写作内容缺乏真情实感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写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这是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缺乏新意导致的必然结果。教师普遍采用“范文模仿”“好词好句积累”等方法,学生写作自然而然地会向范文靠拢,也会出现套用好词好句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写作不仅会出现格式题材和范文相似,内容也会过于追求辞藻华丽而缺乏真情实感。b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写有关父爱母爱作文的时候,从小学到初中,很多人的作文中都写过“自己小时候生病,爸爸或媽妈在雨夜背着自己去医院看病的事情”,以此来表达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爱。一直到现在很多小学生依然在用同样的素材歌颂父爱或母爱,内容毫无新意。这样的作文只需将范文加以修改,或者学生自己编造出一个感人的事迹,就能成功写出一篇还不错的作文。学生普遍运用这样的思维去写作,就会出现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这也是小学作文写作中一个较为明显的弊端。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写作基础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又写不好作文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写作基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进入三年级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和训练,就被要求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写作不只是三年级以后的学习,还要注意一二年级的写作片段练习,包括平时的一些写作训练。c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非常少,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注重对片段写作的练习。从三年级以后,作文考试所占分值提高,而作文课每周只有一到两节,学生学习写作的时间过少,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写作基础,并且越在低年级弊端越明显。
  二、斯宾塞“快乐教育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快乐的,所以他极力倡导快乐教育。d将他的快乐教育理念借鉴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中,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让写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快乐教育,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学会写作,并爱上写作。
  (一)转变教师的固有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的教师习惯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主导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学生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学和想法,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很难去违背教师的想法。e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在思考上产生惰性,习惯于服从教师的想法和主张,很难对教师的想法提出质疑。比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写到苹果很容易就想到“红彤彤的苹果”“又大又圆的苹果”“又脆又甜的苹果”,等等,这大多是因为教师在讲到苹果时总是喜欢把苹果与这些褒义词联系在一起,却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回忆自己曾经吃过的苹果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难道所有的苹果都是大的、红的、甜的?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固有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当小斯宾塞遇到问题时,斯宾塞不会直接说出答案,而且让小斯宾塞自己去思考,然后陪着他去解决问题。f这样一来,斯宾塞在对小斯宾塞的教育中,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思维和策略,充当一名“引导者”的角色。如果学生再写到苹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见到或品尝过的苹果,或者拿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苹果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品尝,思考写作,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二)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写作,并对写作产生兴趣呢?答案是给学生自由,让学生“敢写”。允许学生“敢写”就是要给学生写作上足够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才能足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g但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作文大多由老师设定题目、字数、段落等,这样就会很大程度限制学生的写作构思空间。比如:老师布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是写小动物,要求三百字,学生们大多会想到《可爱的小猫》《聪明的小狗》,等等,然后套用范文,第一段写外貌,第二段写习性,第三段表达喜爱之情。这是现在小学作文教学的惯用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让学生写的作文看似条理清晰,然而却毫无新意。如果学生的作文写的是令人讨厌的动物,并表达了自己对某种动物的厌恶,这类作文即使内容真实,却不会得到高分,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不敢写”,但是内容真实的作文才是我们在小学阶段需要追求的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外宣文件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要的外宣文件,其中涉及大量四字结构。这些四字结构体现出汉语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中国特有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外宣文件中四字结构的翻译也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以2018年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分析外宣文件中四字结构的关系,探讨直译、意译以及省译三种方法的具体运
摘 要:氆氇纺织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本文梳理了20世纪以来氆氇技艺的相关研究,得出氆氇的整体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内容广泛,但存在着研究内容趋同、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比性等问题。通过分析其研究现状、获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学者探索氆氇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氆氇 现状及思考 非遗  氆氌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纺织工艺品。其质地柔软坚韧、
摘 要:龚鼎孳《定山堂诗集》中,酬酢诗占到一半以上,这使龚诗备受质疑。但龚鼎孳的酬酢诗不尽是游戏应酬之作,当中多有情辞俱到的优秀篇什。按照酬赠对象的不同,可将龚鼎孳的酬酢诗分为两类:与遗民的酬唱,与贰臣的酬唱。前者多写龚鼎孳的故国之思与失节之愧;后者除了表达两大主题外,还展示了龚氏的功业之心与道德自信。  关键词:龚鼎孳 酬酢诗 遗民 贰臣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
摘 要: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人,胡适自留美期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后蜚声文坛,第一批举起白话文和新诗的大旗。顾随深得古代诗词品评和论说之要旨,是不可小觑的后起之秀。两人的文论思想有诸多异同。本文从白话文学精神、文的形式、自然音节、情与思的关系、诗的艺术、汉字形音六个角度展开分析,将胡适和顾随的文论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二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性。  关键词:胡适 顾随 文学思想  一、白话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和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
摘 要: 在艺术史上,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态也是相互影响的,很多文学作品会以建筑为主题,正如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这是一部哥特小说,并且是以哥特建筑为创作背景的,本文在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在了解原作者的写作风格、文本类型以及创作背景之后,结合哥特建筑对 《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译文进行评析。  关键词: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建筑 爱伦·坡 哥特小说  一、引言  《厄舍古屋的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兴起,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伤逝》,以女性性别压迫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女性身体和生存空间解放受到束缚的现状,同时,鲁迅先生在文本中也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命运及女性解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探讨了男女平等的可能。  关键词 :《伤逝》 空间 女性主义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手记形式的中篇小说。作为一部以女性命运为主题的小说,《伤逝》自诞
摘 要:苏州传世家训把节俭视为个人修身和家庭美德的内在道德基础,认为俭为良德,并对节俭与吝啬进行了对比和剖析,认为俭非吝啬,教导家族子弟以俭守家,以俭养廉,并引导后人奉行节俭时,不仅要爱惜物力,杜绝奢靡,更要懂得量入为出、丰俭适度的道理。  关键词:苏州 传世家训 崇俭  家训又称家诫、家约、遗命、家规,是具有一定劝谕性、启蒙性和约束性的治家教子的经验总结。中国传统家训注重对家族子弟道德品性的引导
摘 要: 在弋舟的《丁酉故事集》中,“出走”行动几乎是所有小说人物的内在姿态,被“出走”的日常生活呈现为家园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溃败。日常生活丰富性的丧失使“出走”这一当代症候得以自证合法性,但无法逃离的自我又使“出走”最终无所归附,“出走”者精神上的热忱和“出走”指向的虚假形成悖论。“出走”的模式化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人文想象的限度,但另一方面,这一书写最终指向的仍是弋舟在面向现实的写作中对先锋精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到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法以其直观性、想象性、启发性与深刻性等特点,备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在具体落实中,通过语言描述、品读、视听结合、角色扮演和思考探究等途径的配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切身体验讲授的内容,能够收获传统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课堂  一、前言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