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这门学科, 是最通俗和有趣的学科。它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学生面前,把神秘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对祖国和人类的热爱。所以地理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独立获得新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能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往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是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直接、具体地反映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的手段,它往往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良好的观察力,要求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而精确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各种极不显著而又很重要的属性和特征。如学生到珠海市斗门区黄洋山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和一般的旅游者去那里游览,其观察结果及观察能力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从山下的美人松一直观察到山上的岳桦林和苔藓这些垂直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学生从一块不起眼的石块中发现有气孔构造,就能推测出这块岩石可能与岩浆活动、火山喷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利用地图训练学生进行推理练习,使学生提高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于教学时数及课文篇幅的限制,地图上所要表述的内容在课本中无法详尽地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或练习时要有意识联系讲解或在考题中体现出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如,晨昏线的移动问题,学生往往会大意地认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自然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如果绘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图和太阳照射图,指出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可以把太阳看作不动的,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晨昏线也因此向西移动,与自转方向刚好相反,正如人们坐在快速行驶的汽车上,会感到路旁的树木、房屋等都往后退。这样,通过地图配合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所谓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要釆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记忆痕迹,战胜遗忘,为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基础和条件,既要理解地记忆,又要“机而不械”地记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教具能培养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地球上的方向判读问题时,可以做一个“木头人”。当讲到看地图时,把“木头人”的脸朝下,放到讲台上,让“木头人”的头朝向北方,那么脚就朝南,伸开的左手就朝西,伸开的右手就朝东,这样“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定出来了;当讲到看天图时,把“木头人”的脸朝上放到讲台上,按同样的方法,天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就定出来了。这样讲学生不仅易懂,而且获得的印象极为深刻,易于记忆。
四、加强学生绘图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在地理教学上,把已获取的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即要求学生绘出新图,则是考査学生地图知识的高层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进行绘画各种轮廓图、示意图、统计图的强化训练,并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已获知的地理知识自己设计地图。例如,把我国各种粮食生产分布概况画成最简化的粮食分布图。画法如图:在全国的空白政区图上,先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接着在季风区范围内沿秦岭—淮河画一线,该线以北为小麦分布区,以南为水稻分布区,再把东北平原经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画一扁长的封闭曲线表示杂粮分布,在封闭曲线与小麦、水稻分布区交错的地带,则表示两者兼有的种类。这种做法使知识迁移综合,学生既容易记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
传统教育忽视课外活动,把课外活动看成是额外负担,现代教育新观念则把课外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爱好,以及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他们阅读地理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参观气象台、地震台和观看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象观测、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污染调查、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堆塑地形模型、安装天文望远镜、绘制教学挂图、测绘平面图、主办摘编地理知识小报和黑板报、组织地理游园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大大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知识、能力、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为发现各种人才苗子,因材施教,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优势和重要意义,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渐完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直接、具体地反映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的手段,它往往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良好的观察力,要求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而精确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各种极不显著而又很重要的属性和特征。如学生到珠海市斗门区黄洋山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和一般的旅游者去那里游览,其观察结果及观察能力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从山下的美人松一直观察到山上的岳桦林和苔藓这些垂直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学生从一块不起眼的石块中发现有气孔构造,就能推测出这块岩石可能与岩浆活动、火山喷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利用地图训练学生进行推理练习,使学生提高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于教学时数及课文篇幅的限制,地图上所要表述的内容在课本中无法详尽地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或练习时要有意识联系讲解或在考题中体现出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如,晨昏线的移动问题,学生往往会大意地认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自然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如果绘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图和太阳照射图,指出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可以把太阳看作不动的,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晨昏线也因此向西移动,与自转方向刚好相反,正如人们坐在快速行驶的汽车上,会感到路旁的树木、房屋等都往后退。这样,通过地图配合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所谓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要釆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记忆痕迹,战胜遗忘,为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基础和条件,既要理解地记忆,又要“机而不械”地记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教具能培养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地球上的方向判读问题时,可以做一个“木头人”。当讲到看地图时,把“木头人”的脸朝下,放到讲台上,让“木头人”的头朝向北方,那么脚就朝南,伸开的左手就朝西,伸开的右手就朝东,这样“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定出来了;当讲到看天图时,把“木头人”的脸朝上放到讲台上,按同样的方法,天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就定出来了。这样讲学生不仅易懂,而且获得的印象极为深刻,易于记忆。
四、加强学生绘图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在地理教学上,把已获取的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即要求学生绘出新图,则是考査学生地图知识的高层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进行绘画各种轮廓图、示意图、统计图的强化训练,并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已获知的地理知识自己设计地图。例如,把我国各种粮食生产分布概况画成最简化的粮食分布图。画法如图:在全国的空白政区图上,先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接着在季风区范围内沿秦岭—淮河画一线,该线以北为小麦分布区,以南为水稻分布区,再把东北平原经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画一扁长的封闭曲线表示杂粮分布,在封闭曲线与小麦、水稻分布区交错的地带,则表示两者兼有的种类。这种做法使知识迁移综合,学生既容易记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
传统教育忽视课外活动,把课外活动看成是额外负担,现代教育新观念则把课外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根据条件和学生的爱好,以及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他们阅读地理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参观气象台、地震台和观看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象观测、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污染调查、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堆塑地形模型、安装天文望远镜、绘制教学挂图、测绘平面图、主办摘编地理知识小报和黑板报、组织地理游园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大大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知识、能力、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为发现各种人才苗子,因材施教,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优势和重要意义,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渐完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