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喻是人类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它能生动简洁的表达人们的思想,有时也能起到幽默,张现个性的效果。但是,在许多英语中出现的引喻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方式翻译,是否能够向读者传达到与原文等值的效果却是一个难题。本文就英汉翻译中引喻的翻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引喻;等效保值
一、引言
引喻(allusion)在牛津的字典里面解释为“indirect reference”,翻译成汉语意思是“间接提及、暗指、典故。”平时在我们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陌生的加引号的人名,地名,仔细联系上下问推敲它的意思也无法得知它的含义,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作者引用了英语中的典故。关于引喻的解释还有很多:英语中的引喻(allusion)具有“引”和“喻”的双重特点:引用读者熟知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等作喻体,来说明本体。如果引用的是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英语里称做“literary allusion”,相当于汉语中的“典故”。请看下面这个例子: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在这个句子里面就使用了引喻,我们知道,Rip Van Winkle是美国小说家及历史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的名篇<< Rip Van Winkle >>里面的主人公,在一个山谷中沉睡了二十年。这里把这个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比做“Rip Van Winkle”,就运用了引喻的修辞手法。在各种各样的中英文的文章里面,引喻这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引喻的使用常常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由引喻引起的联想,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引喻常常能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形象的展现出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的生动活泼。但是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带有引喻的句子需要进行翻译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下面两节将会讨论英汉翻译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修改方案。
二、英汉翻译中引喻翻译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读者无法弄清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引喻不会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引用典故依靠读者对其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从而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引喻又不是简单的引用和比喻,而引喻又较之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读者在原文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对象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的话,这种时候读者无疑对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一知半解的。作为一名翻译者,即使自己弄清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在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的时候,却忽略了读者可能无法得知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情况。这样同样导致翻译的失效,没有达到原文作者通过引喻想要表达的效果。
(二)译者错误的表达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
引喻大都是通过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而大多数情况下,引喻的词语往往不只一个特点,这时如果译者错误的理解了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字同样也只会错误的传递信息。就用引言中的例子打个比方。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Rip Van Winkle”可以解释为1. a person oblivious to social changes.(时代的落伍者)。2. a person who sleeps a lot(嗜睡的人)。但是在上句话里面把“Rip Van Winkle”翻译成“时代的落伍者”,很明显就违背了原文作者的意思。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列举许多,如:He is“Yao” of our basketball team.这里的“Yao”可以有许多解释:1.very tall;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our team.(我们球队中最高的球员)。2. Center of our team. (我们球队的中锋)。3. good at jump-shot and free throw(擅长跳投和罚篮)。4. good at scoring(擅长得分)。“Yao”具有以上的特点,但是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描述的对象可能只具有“Yao”的其中某一个特征,而译者怎样翻译就必须联系上下文做出相对应的翻译。
(三)译者的译文解释阐明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译文却失去了原文通过引喻想要表达的效果
在弄清楚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联系引喻的背景以及上下文,从而做出相对应的翻译。但是许多时候尽管解释清楚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翻译出来的译文却失去了原文的色彩。比如,International Milan experienced “Waterloo” in the last round of Italian Football League,Series A,01-02.翻译为“国际米兰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01-02赛季的最后一轮遭到了失败。”众所周知,“Waterloo”(滑铁卢)指的是比利时中部城镇,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这里遭到了彻底惨败。现在“Waterloo”通常被用来比喻“惨败”或者是“毁灭性打击”。这里将“Waterloo”翻译成“失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我们联系实际的情况来看的话,在意甲01-02赛季,国际米兰一直在最后一轮都保持3分的领先优势,最后一轮只要在打平的情况下就能够夺取冠军,但是遗憾的是,国际米兰在2度领先的情况下却以2:4输给了拉齐奥,最后痛失了冠军。因此这里仅仅把“Waterloo”翻译成“失败”,程度远远不够,但是2:4的比分也不能算惨败,所以翻译成“毁灭性打击”比较妥当,而且最好把输球的结果补充说明一下,所以我认为译文翻译成这样似乎更加贴切:“国际米兰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01-02赛季的最后一轮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痛失了冠军。”
三、一些就此的修改方案
(一)直译注释法
因为在许多时候原文作者使用的引喻词语是来自英语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或者事件,直译过来的时候也常常使不知道引喻不背景的读者感到十分的困惑,这时我们就需要注释,象“Rip Van Winkle”、“Waterloo”这样特殊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使用注释来交代清楚的引喻的来历,故事背景。在许多情况下,受到上下文的制约,使用直译注释能够更好的向读者传递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扫清由于引喻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一方面,使用直译能够保证原文的语言纯洁性,达到读者使用引喻修辞手法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对直译过来的词语,加上注释加以解释说明,可以补足引喻的语义和背景。比如,“He is “Vincent Van Gogh” in the domain of letters.”翻译成中文就是“他是文学界的文森特•梵高”。这里我们可以把原文直译过来,再对“Vincent Van Gogh”标记并加以解释: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現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这里使用引喻,借用“凡高”来形容“他是文学界的天才。”但是明显这里使用直译注释法使用意译为“他是文学界的天才”要更好地保持原文使用引喻的效果。
(二)意译法
不可否认的是,使用直译注释能够地保留引喻的形象以及喻义色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受到句型,译文读音或者是引喻的背景知识的影响,直接将引喻对应翻译也不定是翻译引喻的唯一选择。有时直接使用直译还容易造成误解,引起读者理解上的障碍。比如,“The news of victory is doubtless penicillin to his fever.”这里直译过来就是“胜利的消息对他的發烧来说无疑就是盘尼西林。”注:“盘尼西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种,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这里直译并对其加以注释,译文让人读起来十分别扭。这里使用意译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胜利的消息无疑是治疗他发烧的良剂。”同样,有时直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注释又稍嫌冗长,罗嗦,容易引起读者的厌烦。在译文中使用意译,可以简洁明了的传达原文的含义。
(三)对应代替法
因为引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赋予特定意义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作者使用语言的历史里面。而翻译出来的文字却是另一种语言,所要面对的读者也将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时使用注释又会显得十分的冗长,罗嗦,这时在对应的译文语言中寻找一个相对应的能表达出同等含义的词语也是一个可行之策。这是意译法的一种引申,既能省略了冗长的注释,有时对于引喻的翻译也能同样能够达到等效保值的效果。比如“Harpagon is the only image I can remember him for he never paid me one dinner or even bought me something on my birthday.”这里直译为“阿巴贡的形象是我唯一能记住他的东西,因为我过生日时他从没请我吃过饭或是送我什么礼物。”阿巴贡是莫里哀喜剧《悭吝人》的主人公,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这里如果使用直译注释的话会显的十分的冗长,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对应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一个相对应的吝啬鬼的形象。将引喻“Harpagon”翻译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严监生便同样可以很好的表达出这种效果。
四、结语
引喻是语言中最为生动,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正是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语言才会变的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各种中英文文章文献里面,引喻这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引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在形式和意义上继承了历史上经典的典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构成了引喻的渠道。因此,在对待引喻的翻译问题上也显得十分的重要,翻译引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保持译文的等效保值,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考虑,翻译的时候也应该对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的语境,做出既能让读者满意,又能传达作者原本语言效果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陈明瑶.论报刊英语引喻极其翻译[J].福建外语,2001(1).
[2]关孜慧.20世纪英语引喻探源[J].北方论丛,2003(2).
[3]刘全福.关于二十世纪英语引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1).
[4]刘振江,陈淑媛.谈英语引喻的汉译[J].中国翻译,1995(5).
[5]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5).
关键词:英汉翻译;引喻;等效保值
一、引言
引喻(allusion)在牛津的字典里面解释为“indirect reference”,翻译成汉语意思是“间接提及、暗指、典故。”平时在我们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陌生的加引号的人名,地名,仔细联系上下问推敲它的意思也无法得知它的含义,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作者引用了英语中的典故。关于引喻的解释还有很多:英语中的引喻(allusion)具有“引”和“喻”的双重特点:引用读者熟知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等作喻体,来说明本体。如果引用的是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英语里称做“literary allusion”,相当于汉语中的“典故”。请看下面这个例子: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在这个句子里面就使用了引喻,我们知道,Rip Van Winkle是美国小说家及历史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的名篇<< Rip Van Winkle >>里面的主人公,在一个山谷中沉睡了二十年。这里把这个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比做“Rip Van Winkle”,就运用了引喻的修辞手法。在各种各样的中英文的文章里面,引喻这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引喻的使用常常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由引喻引起的联想,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引喻常常能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形象的展现出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的生动活泼。但是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带有引喻的句子需要进行翻译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下面两节将会讨论英汉翻译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修改方案。
二、英汉翻译中引喻翻译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读者无法弄清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引喻不会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引用典故依靠读者对其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从而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引喻又不是简单的引用和比喻,而引喻又较之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读者在原文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对象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的话,这种时候读者无疑对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一知半解的。作为一名翻译者,即使自己弄清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在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的时候,却忽略了读者可能无法得知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情况。这样同样导致翻译的失效,没有达到原文作者通过引喻想要表达的效果。
(二)译者错误的表达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内容
引喻大都是通过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而大多数情况下,引喻的词语往往不只一个特点,这时如果译者错误的理解了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字同样也只会错误的传递信息。就用引言中的例子打个比方。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Rip Van Winkle”可以解释为1. a person oblivious to social changes.(时代的落伍者)。2. a person who sleeps a lot(嗜睡的人)。但是在上句话里面把“Rip Van Winkle”翻译成“时代的落伍者”,很明显就违背了原文作者的意思。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列举许多,如:He is“Yao” of our basketball team.这里的“Yao”可以有许多解释:1.very tall;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our team.(我们球队中最高的球员)。2. Center of our team. (我们球队的中锋)。3. good at jump-shot and free throw(擅长跳投和罚篮)。4. good at scoring(擅长得分)。“Yao”具有以上的特点,但是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描述的对象可能只具有“Yao”的其中某一个特征,而译者怎样翻译就必须联系上下文做出相对应的翻译。
(三)译者的译文解释阐明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译文却失去了原文通过引喻想要表达的效果
在弄清楚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联系引喻的背景以及上下文,从而做出相对应的翻译。但是许多时候尽管解释清楚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翻译出来的译文却失去了原文的色彩。比如,International Milan experienced “Waterloo” in the last round of Italian Football League,Series A,01-02.翻译为“国际米兰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01-02赛季的最后一轮遭到了失败。”众所周知,“Waterloo”(滑铁卢)指的是比利时中部城镇,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在这里遭到了彻底惨败。现在“Waterloo”通常被用来比喻“惨败”或者是“毁灭性打击”。这里将“Waterloo”翻译成“失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我们联系实际的情况来看的话,在意甲01-02赛季,国际米兰一直在最后一轮都保持3分的领先优势,最后一轮只要在打平的情况下就能够夺取冠军,但是遗憾的是,国际米兰在2度领先的情况下却以2:4输给了拉齐奥,最后痛失了冠军。因此这里仅仅把“Waterloo”翻译成“失败”,程度远远不够,但是2:4的比分也不能算惨败,所以翻译成“毁灭性打击”比较妥当,而且最好把输球的结果补充说明一下,所以我认为译文翻译成这样似乎更加贴切:“国际米兰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01-02赛季的最后一轮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痛失了冠军。”
三、一些就此的修改方案
(一)直译注释法
因为在许多时候原文作者使用的引喻词语是来自英语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或者事件,直译过来的时候也常常使不知道引喻不背景的读者感到十分的困惑,这时我们就需要注释,象“Rip Van Winkle”、“Waterloo”这样特殊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使用注释来交代清楚的引喻的来历,故事背景。在许多情况下,受到上下文的制约,使用直译注释能够更好的向读者传递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扫清由于引喻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一方面,使用直译能够保证原文的语言纯洁性,达到读者使用引喻修辞手法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对直译过来的词语,加上注释加以解释说明,可以补足引喻的语义和背景。比如,“He is “Vincent Van Gogh” in the domain of letters.”翻译成中文就是“他是文学界的文森特•梵高”。这里我们可以把原文直译过来,再对“Vincent Van Gogh”标记并加以解释: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現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这里使用引喻,借用“凡高”来形容“他是文学界的天才。”但是明显这里使用直译注释法使用意译为“他是文学界的天才”要更好地保持原文使用引喻的效果。
(二)意译法
不可否认的是,使用直译注释能够地保留引喻的形象以及喻义色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受到句型,译文读音或者是引喻的背景知识的影响,直接将引喻对应翻译也不定是翻译引喻的唯一选择。有时直接使用直译还容易造成误解,引起读者理解上的障碍。比如,“The news of victory is doubtless penicillin to his fever.”这里直译过来就是“胜利的消息对他的發烧来说无疑就是盘尼西林。”注:“盘尼西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种,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这里直译并对其加以注释,译文让人读起来十分别扭。这里使用意译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胜利的消息无疑是治疗他发烧的良剂。”同样,有时直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注释又稍嫌冗长,罗嗦,容易引起读者的厌烦。在译文中使用意译,可以简洁明了的传达原文的含义。
(三)对应代替法
因为引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赋予特定意义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作者使用语言的历史里面。而翻译出来的文字却是另一种语言,所要面对的读者也将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时使用注释又会显得十分的冗长,罗嗦,这时在对应的译文语言中寻找一个相对应的能表达出同等含义的词语也是一个可行之策。这是意译法的一种引申,既能省略了冗长的注释,有时对于引喻的翻译也能同样能够达到等效保值的效果。比如“Harpagon is the only image I can remember him for he never paid me one dinner or even bought me something on my birthday.”这里直译为“阿巴贡的形象是我唯一能记住他的东西,因为我过生日时他从没请我吃过饭或是送我什么礼物。”阿巴贡是莫里哀喜剧《悭吝人》的主人公,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这里如果使用直译注释的话会显的十分的冗长,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对应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一个相对应的吝啬鬼的形象。将引喻“Harpagon”翻译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严监生便同样可以很好的表达出这种效果。
四、结语
引喻是语言中最为生动,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正是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语言才会变的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各种中英文文章文献里面,引喻这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引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在形式和意义上继承了历史上经典的典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构成了引喻的渠道。因此,在对待引喻的翻译问题上也显得十分的重要,翻译引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保持译文的等效保值,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考虑,翻译的时候也应该对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的语境,做出既能让读者满意,又能传达作者原本语言效果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陈明瑶.论报刊英语引喻极其翻译[J].福建外语,2001(1).
[2]关孜慧.20世纪英语引喻探源[J].北方论丛,2003(2).
[3]刘全福.关于二十世纪英语引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1).
[4]刘振江,陈淑媛.谈英语引喻的汉译[J].中国翻译,1995(5).
[5]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