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考作文来说,素材非常重要,它关乎着作文质量。笔者认为,只有坚持引领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不断修炼自己的观察力,运用好、处理好素材,才能写出丰满的有个性的作文。本文笔者结合高考实际,重点谈谈作文素材的处理技巧。
一、广泛涉猎,让“一般”素材变得“厚重”
广积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知道,试卷、阅读训练中的素材内容非常繁杂,有说明文、散文,还有古诗等等。只要积累、整理得当,就能让这些常见的“一般”素材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素材应对高考了。
当然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是源于思维定式,或者机械分割,认为作文就是作文,练习就是练习。结果做题就是做题,一做就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习题当中还有大量的素材。从近几年高考模拟试卷来看,语言运用部分往往涉及生活的时事新闻素材,古诗鉴赏中好的诗句可以积累备用;文言文中很多阅读都涉及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关于文学类,可以积累一些优美语言,或者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素材……只要有心,习题中能够作为习作素材积累的内容很多。
比如针对这样的一段高考作文内容:“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并以一颗宁静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嚣。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受辱后的烦乱思绪,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从章法而言,论据、论点,乃至论证方式都没有问题,但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就有一种明显的问题,就是素材一般,如果把“司马迁”的内容换作平时文言文训练中的阅读素材《晋书·皇甫谧传》,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说明,意思相同,思路也相同,但是素材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这里教师首先需要做个有心人,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在平时习作的训练中强化对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下锅”的尴尬。
二、独树一帜,让“常见”素材变得“神奇”
一般情况下,考场作文素材追求新颖,但并不是所有的作文素材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其实,很多优秀的考场作文,所选择的素材,也是平常所见,但是为何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被评卷老师定为优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选材角度上与众不同,善于独树一帜。
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树移死,人移活,每一种存在都是与适合它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张爱玲的花枝独秀,离不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绮靡。‘带着黄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爱又执拗地戕杀儿女们情爱的曹七巧,性情热烈大胆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红玫瑰,备受冷落空荡无助而移情于裁缝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笔下汹涌,裹着‘一袭华美的袍’,拨动上海滩的靡靡风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红黄的湿晕’下,显得迷离而神幻。或许张爱玲只属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故她漂落美国后才饱尝失意,她的生命烂漫在十里洋场中。”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片段,所采用的素材“张爱玲”大多数学生也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表述上却打破常规,进一步把笔触对准她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不断撞击阅读者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常见的素材发挥了不一样的效果。其实,对于素材而言,无论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为一段“长度”,我们选择素材,并不需要全部内容,而是要任意截取其中的一段,至于怎样截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事情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名人故事,虽然熟悉而又常见,但是用得好,也能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怎样让平常的素材发挥神奇作用,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材料写活,尽可能地关注材料细节。如用细节来描写,抓住某人某事的某个精彩瞬间,则可给人一种慢慢咀嚼的空间。其次,是怎样把材料写异,也就是怎样把平常的材料写得不一样。这需要对某件事或某些人有真正的研究,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样才有可能在习作中有独特的理解、不一样的感受,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三、多维思考,让“普通”素材变得“新鲜”
考场素材新鲜,通俗地说,大多数人用的,你别用,这就是新鲜;即便你用了,但也需要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善于多维思考,从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如材料作文,给的材料是议论“兵马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下面有个学生的理解特别富有个性。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色彩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寻找美却惊扰了美,以致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虽然文字中提到了“兵马俑”,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有一种“新鲜”之感。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或者常规思维,自然会让阅卷老师产生一种腻味的感觉。而在这段文字中,虽然素材都一样,都是关于兵马俑挖掘的事情,但是由于作者富有个性的理解,加以独特的议论,从而使文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整个作文呈现出新鲜感。
为何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新鲜,最根本的也许是他们的思维惯性,缺乏自己个性的思考,不能更好地将日常学习中的阅读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选择素材,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采用富有个性的写作技巧,这样其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写出特色。因而,要真正让习作素材充满“新鲜”,前提是需要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甚至是运用多角度,或者逆向思维等方式去分析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来揣摩常人的思维,从而摒弃一般,追求新颖。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广泛涉猎,让“一般”素材变得“厚重”
广积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知道,试卷、阅读训练中的素材内容非常繁杂,有说明文、散文,还有古诗等等。只要积累、整理得当,就能让这些常见的“一般”素材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素材应对高考了。
当然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是源于思维定式,或者机械分割,认为作文就是作文,练习就是练习。结果做题就是做题,一做就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习题当中还有大量的素材。从近几年高考模拟试卷来看,语言运用部分往往涉及生活的时事新闻素材,古诗鉴赏中好的诗句可以积累备用;文言文中很多阅读都涉及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关于文学类,可以积累一些优美语言,或者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素材……只要有心,习题中能够作为习作素材积累的内容很多。
比如针对这样的一段高考作文内容:“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并以一颗宁静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嚣。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受辱后的烦乱思绪,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从章法而言,论据、论点,乃至论证方式都没有问题,但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就有一种明显的问题,就是素材一般,如果把“司马迁”的内容换作平时文言文训练中的阅读素材《晋书·皇甫谧传》,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说明,意思相同,思路也相同,但是素材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这里教师首先需要做个有心人,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在平时习作的训练中强化对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下锅”的尴尬。
二、独树一帜,让“常见”素材变得“神奇”
一般情况下,考场作文素材追求新颖,但并不是所有的作文素材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其实,很多优秀的考场作文,所选择的素材,也是平常所见,但是为何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被评卷老师定为优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选材角度上与众不同,善于独树一帜。
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树移死,人移活,每一种存在都是与适合它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张爱玲的花枝独秀,离不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绮靡。‘带着黄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爱又执拗地戕杀儿女们情爱的曹七巧,性情热烈大胆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红玫瑰,备受冷落空荡无助而移情于裁缝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笔下汹涌,裹着‘一袭华美的袍’,拨动上海滩的靡靡风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红黄的湿晕’下,显得迷离而神幻。或许张爱玲只属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故她漂落美国后才饱尝失意,她的生命烂漫在十里洋场中。”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片段,所采用的素材“张爱玲”大多数学生也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表述上却打破常规,进一步把笔触对准她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不断撞击阅读者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常见的素材发挥了不一样的效果。其实,对于素材而言,无论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为一段“长度”,我们选择素材,并不需要全部内容,而是要任意截取其中的一段,至于怎样截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事情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名人故事,虽然熟悉而又常见,但是用得好,也能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怎样让平常的素材发挥神奇作用,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材料写活,尽可能地关注材料细节。如用细节来描写,抓住某人某事的某个精彩瞬间,则可给人一种慢慢咀嚼的空间。其次,是怎样把材料写异,也就是怎样把平常的材料写得不一样。这需要对某件事或某些人有真正的研究,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样才有可能在习作中有独特的理解、不一样的感受,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三、多维思考,让“普通”素材变得“新鲜”
考场素材新鲜,通俗地说,大多数人用的,你别用,这就是新鲜;即便你用了,但也需要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善于多维思考,从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如材料作文,给的材料是议论“兵马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下面有个学生的理解特别富有个性。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色彩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寻找美却惊扰了美,以致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虽然文字中提到了“兵马俑”,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有一种“新鲜”之感。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或者常规思维,自然会让阅卷老师产生一种腻味的感觉。而在这段文字中,虽然素材都一样,都是关于兵马俑挖掘的事情,但是由于作者富有个性的理解,加以独特的议论,从而使文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整个作文呈现出新鲜感。
为何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新鲜,最根本的也许是他们的思维惯性,缺乏自己个性的思考,不能更好地将日常学习中的阅读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选择素材,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采用富有个性的写作技巧,这样其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写出特色。因而,要真正让习作素材充满“新鲜”,前提是需要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甚至是运用多角度,或者逆向思维等方式去分析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来揣摩常人的思维,从而摒弃一般,追求新颖。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