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今中外音乐文化艺术宝库中,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包括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现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教学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 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中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反而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改变,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一、音乐“育人始于立美”
立美教育的优越在于它要求主体为目的性活动建立起合规律的形式,使受教育者的能动活动成为美的形式(以真启善)。它还要求主体为合规律性存在的对象建立起合目的的形式,成为美的对象(以善启真),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随时启发出对所认识规律的自由运用。这就是立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感受回旋曲》教学片段,要让小学生了解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创作简单的回旋曲,这在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完整播放《波基上校进行曲》音乐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音乐,并要求学生在再次听到这一主题时,能跟着音乐节奏拍手,这样,学生对回旋曲的主部音乐就回更熟悉了。
二、在歌曲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通过学唱这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另外。还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仅要教会同学们歌曲,还应介绍词、曲作者,及其创作经过、时代背景,介绍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启发同学们思考、联想——唱起国歌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学,让那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
三、通过欣赏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捕捉音乐形象,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欣赏《抗敌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作者写的这首歌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把“四万万同胞”作为“中华锦绣江山”的“主人”加以歌颂,并把挽救祖国危亡的希望寄托在全体同胞的“奋起”和“团结”上。歌曲以雄壮昂扬的情绪表达了中华儿女抗敌必胜的信心,使学生懂得今天我们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
四、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在介绍中外音乐家时,可讲述他们的爱国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他曾自豪地说过:“我要写一部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英雄气魄的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大合唱’……”他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波兰钢琴诗人肖邦离开祖国时,带走的最珍贵也是唯一的礼物是朋友送给他的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在国外期间,他时时关心祖国的命运,创作了一首首表现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解放的钢琴曲。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祖国的怀念、对独立的期望和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当他38岁即将离开人世时,嘱咐朋友们把他18年前从祖国带来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并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他生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同学们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将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一样长存,并且要像他们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勇于为祖国献身。
五、介绍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流行歌曲备受青睐,而民族音乐颇遭冷遇,这种情况也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音乐?首先教师应认识到:介绍、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然后再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二是给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以上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21世纪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和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
我相信,通过教唱和欣赏一支支动听的乐曲,爱国之情会悄悄渗入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用音乐去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灵深处培养起深厚的爱国之情吧!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教学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 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中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反而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改变,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一、音乐“育人始于立美”
立美教育的优越在于它要求主体为目的性活动建立起合规律的形式,使受教育者的能动活动成为美的形式(以真启善)。它还要求主体为合规律性存在的对象建立起合目的的形式,成为美的对象(以善启真),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随时启发出对所认识规律的自由运用。这就是立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感受回旋曲》教学片段,要让小学生了解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创作简单的回旋曲,这在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完整播放《波基上校进行曲》音乐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音乐,并要求学生在再次听到这一主题时,能跟着音乐节奏拍手,这样,学生对回旋曲的主部音乐就回更熟悉了。
二、在歌曲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通过学唱这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另外。还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仅要教会同学们歌曲,还应介绍词、曲作者,及其创作经过、时代背景,介绍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启发同学们思考、联想——唱起国歌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学,让那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
三、通过欣赏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捕捉音乐形象,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欣赏《抗敌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作者写的这首歌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把“四万万同胞”作为“中华锦绣江山”的“主人”加以歌颂,并把挽救祖国危亡的希望寄托在全体同胞的“奋起”和“团结”上。歌曲以雄壮昂扬的情绪表达了中华儿女抗敌必胜的信心,使学生懂得今天我们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
四、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们在介绍中外音乐家时,可讲述他们的爱国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他曾自豪地说过:“我要写一部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英雄气魄的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大合唱’……”他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波兰钢琴诗人肖邦离开祖国时,带走的最珍贵也是唯一的礼物是朋友送给他的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在国外期间,他时时关心祖国的命运,创作了一首首表现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解放的钢琴曲。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祖国的怀念、对独立的期望和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当他38岁即将离开人世时,嘱咐朋友们把他18年前从祖国带来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并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他生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同学们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将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一样长存,并且要像他们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勇于为祖国献身。
五、介绍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流行歌曲备受青睐,而民族音乐颇遭冷遇,这种情况也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音乐?首先教师应认识到:介绍、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然后再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二是给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以上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21世纪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和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
我相信,通过教唱和欣赏一支支动听的乐曲,爱国之情会悄悄渗入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用音乐去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灵深处培养起深厚的爱国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