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常识 朴素最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张梦鸿,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首批“专家型”校长、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两次获得黑龙江省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还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和“神内良一”振兴教育奖。

  我们兰西崇文实验学校踏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路已有七年时间。这七年行走的日子里,我们回到常识,遵循“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朴素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不断观察思考,感悟实践,收获提升,砥砺前行,继往开来,把这些宝贵的、符合语文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思考和实践记录下来,这对“语文主题学习”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很有价值。

一、问题与探索


  现象一:老师这样讲还不如学生读几遍有收获
  听过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听完以后,总是感觉有些语文课还不如组织学生多读两遍课文。如果能好好地读几遍,绝对比老师单纯的讲收获大。显然,枯燥无味的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都讲没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收获。
  现象二:到头来几乎一个结果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有的老师要求严,讲得也比较细;有的老师要求松一些,讲得也一般。平时考试,要求严的老师,学生考试分数确实高一些。但中考时学生的分数几乎没什么差别,这已被多年的中考成绩结果所证明。
  现象三:教师、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成了问题
  由于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挤占了。同时,教材文章的数量受到限制,虽然是精品,但可供不同年龄不同条件的学生阅读的文章较少,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文章更少,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消失了。现在学生的读书量少得可怜,主要原因:一是课堂时间被老师深挖细掘的讲所占用,二是课外没有阅读时间。由于老师讲得多,学生的表达机会就很少,口头表达得不到应有的展示、训练与提升,导致学生越到高年级越不愿开口。作文教学本就应和课文教学相结合,可实际上却出现了两层皮的状况,老师忙着讲教材,大多数老师把作文放到了课外,作文训练流于形式。这样,老师自己的读书和写作也成了问题,老师不愿写作文,学生也不会写和不愿写作文。
  现象四:课外作文和课外阅读成为形式
  由于大部分老师忙着讲,满堂灌,课时被占用,很多老师就把作文安排在课外。现在学生负担很重,没有那么多课外时间,就在网上或是作文选里整合摘抄。学生上交的作文不是他们实际水平的真实体现,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课外阅读也是如此。由于课外作业负担重,没有大块的阅读时间,所以阅读看不到效果,难以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改变这些现象,经过反复学习、研究和论证,2009年9月,我们小学一年级四个班承担了北京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课题实验。

二、有意义的衔接


  经过三年“跨越式”实验,到了2012年9月,孩子们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积累的“阅读大输入”和“写作大输出”成果怎样在初中得到有效衔接和拓展提升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
  真是和“语文主题学习”有缘分。2012年暑假,我收到了2012年《人民教育》第15-16期合刊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专辑。其中关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介绍,让我心中一动,眼睛一亮。我拍手称赞,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并及时将杂志推荐给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学校领导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及方法和小学的“跨越式”实验是相通的,只是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小学生变成了初中学生),老师们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2012年9月份开学,学校根据“语文主题学习”的“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等理念,在没有课例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实践,用李希贵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先开枪再瞄准”。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段“先开枪再瞄准”的探索太有价值了,为以后“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深入实践提供了好多思考和想法,也为后来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全国各地找“样子”


  我们对初中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探索了三个月。这期间,我们得到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组老师的支持,又在“语文主题学习”开发的平台“一米阅读”上为学生订购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课上的拓展阅读材料得到了保证,这都为下一步开展实验创造了条件。
  以后几年,我们到过山东潍坊、吉林抚松、山东寿光、内蒙古赤峰、山东青州、河南郑州和河北石家庄等地的学校,参加“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组组织的研讨会。“人是人的样子,课是课的样子”,我们很高兴终于有了瞄准的机会。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和学校领导总共观摩了一线实验教师和研究专家的近40节课,学到了“样子”,这对我们学校的实验开展产生了较深影响。
  我校初中所有年级同时全面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和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相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搭建了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也为教师学习发展、张扬个性、活化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实验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很有成效。

四、研究成果显著


  我们学校对“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心中有模,教时无模”。有模是基础,无模是目标,变化是艺术,在思想理念不变的前提下,只有变化,“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学生很喜欢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习惯。
  历经七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很多方面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体会,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做法。特别是“精读与拓展”的“1+X”课堂和“写、改、赏”三段式写作课,都有了很高的水准,教学成果特别显著。
  自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校的课堂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发生着变化,学校也在发生着变化。
  师生在课堂上有序、有质、有量、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地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经典精美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了很多感动人心的故事,认识了很多很多的人。感动人心的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激起了师生写作输出的热情,写出的文章文字优美,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引人入胜。“人只有靠人来建树”(苏霍姆林斯基语)。阅读和写作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阅读和写作已经变成了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引领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幸福地走向未来。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的大量阅读和写作还促进了语文教师专业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迅速成长起来。我校有六位老师分别到省内外送课,黑龙江省内的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等学校的老师们也到我们学校来找“样子”,分享我们的语文学习研究成果。
  课内大量阅读的成果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师,特别是理科教师,都纷纷表示同学们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很快,理解题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那句“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的名言。
  “语文主题学习”在高效积累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举止言谈、行走坐卧、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师生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生命与文本的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面对一个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下面以《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一、于形式相似处细读  文章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结构形式,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尤其是形式相似之处,更值得反复咀嚼。  《少年王冕》一文按王冕成长经历从其七岁丧父
期刊
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书写好汉字,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能力,促进个性良好地发展。书法乃是寂寞之道,同时它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学习者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写字教学如不从育人出发,忽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一味刻板地要求学生掌握书法技能,写好汉字,势必会成为学生的另一种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中小学写字教学应坚持育人为本,与科学文化教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非常多,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对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情景交融是古诗最大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望庐山瀑布》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风景诗,诗人李白以夸张的语言,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庐山瀑布之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重点要将文字与实景相呼应,借助诗人之笔,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色彩。可以按照读诗、听声、嚼文、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读与写的有机融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才能同时提升学生读与写两种能力。鉴于此,我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过程中做出了创新尝试,立足于多视角,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读”与“写”,并紧扣二者的最佳契合点,组织学生展开读与写的双重训练,以确保两种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升。一、品读重点词语,组织积累性仿写练笔  张志公指出:“模仿才是
期刊
[人物名片]屈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校长、书记,双本科,教育学士,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柔性使用人才,苏州市电教馆小学语文教师在线培训课程开发和辅导老师。先后参与或主持“九五”—“十三五”六个省级、五个市级课题。在《教学与管理》《语文世界》《小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语心》,在线培训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从而演绎出语文課堂的精彩呢?下面我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错误》这课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由、真实的语文教学环境  “人文性”是新课改中提得较响的一个词。何为人文?笔者认为“人文性”最重要的是
期刊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心理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诸如任性、耐挫力差、攻击性心理、退缩性行为、心理孤独、心理焦虑、自闭症、抑郁心理等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应有之为。在学校心育中,除了专门心育课程外,还必须有融合性心育。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融合,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一、捕捉教材的“心育”基因  《义务教育语文
期刊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像清澈的水源灌溉着作者的文本,流淌出一道河流,冲击着伫立在文本岸边的读者。透过文字,一种生命的激荡是影响久远的。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由于太注意文本所含的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过程,而冲淡了文本中闪现的生命教育内容的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尊重、热爱、敬畏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影响其健康幸福地成长。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挖掘文本的生命教育资源,并将这种关照生命的境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初中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心存畏惧,或简单地定位文言文,削弱了文言经典的教学价值。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简要阐述文言经典教学的新价值,从而发挥文言经典的经典效应。一、积淀:触摸文言经典之“言”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难点在于语言理解障碍。学生要体悟文言文精髓,必须要完成文言积淀任务。文言经典是文言文丛林中的翘楚,具有很强的“言”语积淀效应。教师要
期刊
随着对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探究,笔者发现:越是精细的教学,越能保证核心素养的落地。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针对小学中段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对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潜心研究。下面对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思考作一总结。一、阅读素养支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有研究者认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四种能力表现: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基于此而确定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是:在教学目标上,“一课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