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中心,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课前备课全面估计
备课通常包括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讲课前最具体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教材,而且应该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个全面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进行教学操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我们教研组在备课时,会有个别问题,大家即使讨论和找资料,仍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上课时,如果有学生提出来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而后要坦然地告诉他们:“老师也有这样的疑问,通过讨论和查资料,尚未找到明确答案。学完了课文,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如何?”从而避免一些突发事情的发生。
二、课堂教学正确引导
教师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课题、内容、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要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随意性较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春蚕》时,我故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蚕》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春蚕的外形和哪些特点?学生马上翻开课本看起书来。短暂的沉默后,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课文没有具体写春蚕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写的是母亲怎样养蚕和养蚕的辛苦。”紧接着,又一位学生说:“老师,课题是《春蚕》,而课文内容却是写母亲怎样养蚕,这又是为什么呢?”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对不起,老师提错问题了。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等我们学完课文,就会知道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发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学生也被课文的魅力所吸引,激起探索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开拓了思路。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结束时,我问:“同学们,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和群众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人现在都知道了吧?没有什么问题了吗?”在全班学生几乎都点头称是的情况下,有一只手不和谐地举了起来:“既然群众和连队都转移走了,五壮士英勇跳崖、光荣献身这一件事有谁知道?谁写下了这篇课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刚才还点头称是的学生马上又活跃起来:“是呀,是谁呢?”我一阵激动后,立刻理清思绪:“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会找到答案的。”一阵自由读书过后,同学们又把手举了起来,讨论更加热烈,有同学说:“老师,我找到答案了,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因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枝挂住没有牺牲。他们醒后,忍着剧烈的伤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救援又回到了连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怀疑,为学生铺设了自己认识、求解、自悟自得的阶梯,既使学生尝到求知的喜悦,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恰当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学生创新意识、主体意识的体现。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当学生提出与课文重点、难点都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紧抓不放。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两次喝鱼汤,第一次‘觉得没有比鱼汤更鲜美的,端起碗来喝了个精光’,而下文又一次喝鱼汤却是‘我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这是为什么?”我及时把这一问题纳入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题目:①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喝鱼汤的?“喝了个精光”说明什么?②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喝鱼汤的?为什么要“大口大口地咽”?通过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有的问题可能与课文内容有关,但不是重点内容,此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在教学中解答;对于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三、课外活动拓展延伸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文为中心的观念,在活动中拓展延伸。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开运动会、绘画、表演、调查参观等。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或写一篇作文,或画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或写一则广告,等等。
教学中我们常常还会遇到这种情形:课文学完了,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很多学生仍处于作品所展现的意境之中,意犹未尽。而此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如教学《田忌赛马》后,同学们都为孙膑观察细致、考虑全面终使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而叹服,同时又为齐威王因为轻敌而导致失败的结局惋惜,我就适时投入“诱饵”,提出新的要求:“同学们,如果我们是田忌、齐威王,会怎样进行第二场比赛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新田忌赛马》。”同学们课后经过思考、讨论、分析,一篇篇虽稚嫩却富有新意的文章脱颖而出。总之,在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的拓展延伸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之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 编 木 子)
一、课前备课全面估计
备课通常包括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讲课前最具体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教材,而且应该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个全面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进行教学操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我们教研组在备课时,会有个别问题,大家即使讨论和找资料,仍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上课时,如果有学生提出来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而后要坦然地告诉他们:“老师也有这样的疑问,通过讨论和查资料,尚未找到明确答案。学完了课文,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如何?”从而避免一些突发事情的发生。
二、课堂教学正确引导
教师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课题、内容、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要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随意性较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春蚕》时,我故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蚕》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春蚕的外形和哪些特点?学生马上翻开课本看起书来。短暂的沉默后,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课文没有具体写春蚕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写的是母亲怎样养蚕和养蚕的辛苦。”紧接着,又一位学生说:“老师,课题是《春蚕》,而课文内容却是写母亲怎样养蚕,这又是为什么呢?”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对不起,老师提错问题了。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等我们学完课文,就会知道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发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学生也被课文的魅力所吸引,激起探索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开拓了思路。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结束时,我问:“同学们,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和群众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人现在都知道了吧?没有什么问题了吗?”在全班学生几乎都点头称是的情况下,有一只手不和谐地举了起来:“既然群众和连队都转移走了,五壮士英勇跳崖、光荣献身这一件事有谁知道?谁写下了这篇课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刚才还点头称是的学生马上又活跃起来:“是呀,是谁呢?”我一阵激动后,立刻理清思绪:“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会找到答案的。”一阵自由读书过后,同学们又把手举了起来,讨论更加热烈,有同学说:“老师,我找到答案了,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因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枝挂住没有牺牲。他们醒后,忍着剧烈的伤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救援又回到了连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怀疑,为学生铺设了自己认识、求解、自悟自得的阶梯,既使学生尝到求知的喜悦,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恰当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学生创新意识、主体意识的体现。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当学生提出与课文重点、难点都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学习,紧抓不放。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两次喝鱼汤,第一次‘觉得没有比鱼汤更鲜美的,端起碗来喝了个精光’,而下文又一次喝鱼汤却是‘我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这是为什么?”我及时把这一问题纳入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题目:①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喝鱼汤的?“喝了个精光”说明什么?②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喝鱼汤的?为什么要“大口大口地咽”?通过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有的问题可能与课文内容有关,但不是重点内容,此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在教学中解答;对于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三、课外活动拓展延伸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文为中心的观念,在活动中拓展延伸。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开运动会、绘画、表演、调查参观等。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或写一篇作文,或画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或写一则广告,等等。
教学中我们常常还会遇到这种情形:课文学完了,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很多学生仍处于作品所展现的意境之中,意犹未尽。而此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如教学《田忌赛马》后,同学们都为孙膑观察细致、考虑全面终使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而叹服,同时又为齐威王因为轻敌而导致失败的结局惋惜,我就适时投入“诱饵”,提出新的要求:“同学们,如果我们是田忌、齐威王,会怎样进行第二场比赛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新田忌赛马》。”同学们课后经过思考、讨论、分析,一篇篇虽稚嫩却富有新意的文章脱颖而出。总之,在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的拓展延伸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之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