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一个终身瘫痪,只能十几年如一日的栖居在房间之内的“我”,崔曼莉的小说《房间》以接近“零度”的运思,用冷静、克制的笔触,简约直白的语言,以及自然、开放的格局,恰如其分地展现了 “我”那颗身陷困境的心灵,而本文就此来观照小说困境书写的意义及其蕴涵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零度写作;困境书写;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9-0001-02
1 近乎“零度”的寫作方式
从崔曼莉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来看,她似乎有意无意地将“零度写作”内置于其创作当中,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零度写作”是法国符号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最早提出的。罗兰·巴特认为“零度写作”可以说“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 它提倡作家的“不在场”,进而与社会和个人功利相脱离,这样才能实现语言的自由和独立,激发语言的表现活力。但实际上绝对意义的“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本文意不在探究崔曼莉的小说是否真的达到了“零度”的要求,而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感受其小说中的独立而自由的语言和表现风格。
1.1 冷静、克制的笔触
残疾人的世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生命世界,而《房间》对于残疾人面临的生存困境这样残酷的主题,却以一种难寻作者情绪踪迹,冷静而克制的笔触,用近乎心灵独白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这种风格除了对“零度”的追求,或许与作者本人的气质是投契的,也或许得益于作者多年书法绘画的内心造谐,促使她并不对笔下的哪一种人付诸作者的情感。虽然以长篇小说出名,但崔曼莉却最钟爱中短篇小说,并且不断实践着自身的艺术追求。
《房间》的主题不算新颖,稍不留神,就容易变得平庸乏味。而崔曼莉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尽量让主人公置身于其所必然面对的困境深处,而不屈从于作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她始终服从于生活本身的逻辑,主人公的一切行为都处在逻辑的推动之下,从而收获比现实更真实的艺术效果,但作品的虚构性质却又对真实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有意的否定,这就构成了崔曼莉小说的一种张力特质。崔曼莉将《房间》所有的冲突都集中在陌生化的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在轻描淡写中就揭开了人的生存困境的真相,这样看似冷漠旁观的方式、不温不火的语调,促使作者笔下的人物实际超出其控制而思维和行动,于是《房间》中的“我”就此获得了穿越虚构的独立,作为一个完整的灵魂在为自己发声。
1.2 简约直白的语言
从表面上看,作者根本不重修辞,她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立足于日常生活,语言偏口语化,比较浅白,没有什么烘托和修饰的华丽辞藻,朴实无华地展现了生活的常态。这种质朴的行文方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而人物之间的对话也相当精简,没有赘余。
虽然作者惜墨如金,但往往将笔墨置于各种冲突最集中和最需要的地方,如作者对“我”敏感心理的捕捉:“这口被人称道的牙齿,在我漫漫人生中成为我唯一可以使用的‘双手’。当然,从某种程度上,它也证明了‘上帝是公平的’这句老话。”“‘你也不追求爱情了?’她愣了一下,那反应的迟缓分明是说她和我不一样,她有这个追求的资格,因为生活对她不残酷,她四肢健康、皮肤细腻、五官端正、青春年少!但是她没有如实地回答我,她说:“我也可以不追求的。”……作者的直白只是流于表面,实际上是反复斟酌,删繁就简运用文字的结果。作者在意的是如何将修辞隐藏在行文的语气当中,对口语进行有效提炼,这使她小说的处境和语境显得出乎意料的直接而又丰富多样。平静而简约,自由而严谨,作者语言的这种细腻和准确,生动地赋予了文字以丰盈饱满的生命力,并涵载着生活的厚重和丰满。
1.3 自然、开放的格局
《房间》主要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展开叙说,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和情节,不存在刻意地起承转合,也没有明显预设的高潮或结局,一切都按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生活对于小说中的“我”来说,是平淡无奇、简单琐碎的,即便“我”成了名人,身边的热闹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我”只能依旧卑微、无力地活着。作者透过生活的表象,写出了生活给心灵带来的疼痛、迷惘、失望和悲观。
小说虽然呈现的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但它不同于意识流小说,而始终遵循的是现实生活的逻辑。小说还原了生活的常态,无论“我”脱困的欲望多么强烈,其一切行为无不处于逻辑的推动之下。有时叙述得虽不太连贯,但生活本来就不是具有完整情节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此人为加工的痕迹就不明显了。
就像崔曼莉的大部分小说一样,《房间》的结局也是开放性的,对人物命运、人生难题的答案都没有交代和解决,似无始亦无终,从而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开阔。事实上就连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小说留下的空白,最后就交给了读者,让他们去想象、思索,从而获得对小说本身、对人的理解。事实上,读者面对这种近乎零度的写作,不用追问也问不出一个形而上意义。“因为它呈现的是一种关系到生存性的本源冲突。这种冲突独立于作者的原意,独立于文本所处的原处环境,直接将冲突还原到存在之维度来进行观察。”
2 困境书写的意义
在《房间》中,“我”因灾难而终身残废,身处人生最痛苦的绝境当中,而作者以“不在场”的方式让主人公身上所蕴含的力量充分爆发,从而深入了困境的体验。在史铁生看来,深入困境就是要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而零度写作是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文学不仅用着思考,更用着观察,不仅看重可行的实际,还看重似乎不可能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是存在于人们困境中的期望,它相对于客观现实来说可能不实际,但它是人内心真实需求、也是人类善良本性的真实流露,反映的是困境体验的原初形态与生命的活力。”残废注定了“我”的身体无法脱困,在这一前提下,心灵的脱困欲望、现实的残酷,交织辉映着最真实本原的人性,它使人不知不觉走向心灵的异化、扭曲,这比身体的残缺更让人触目惊心。
《房间》直面残疾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面对人生的难题,尤其是不可遏制的欲望,大多数的人就像《房间》中的“我”一样热烈地追求,而内心种种的欲望实践却常常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转而陷入茫然无措,孤独无望的境地,但这才是最本真的生命存在,是所有遭际残酷命运的人都要经历的生命的一部分。史铁生认为,人生中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痛苦。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而这其中,从困境中突围并演绎生命的意义才是最值得肯定的。《房间》中所表现的人物的脱困实践,在痛苦中的挣扎,努力地将个人的生命体验生发为生命的普遍意义,这或许是小说最具表现力的地方。
小说结尾写到“我现在知道,黑夜终究是要来临的,它们比白天更长久”让人联想到史铁生曾说的:“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夜更是辽阔无边。”内在心流的迷茫与挣扎是所有人都必会遭遇的“黑夜”,而小说的意图就是关注并呈现这样沉重却是生存性本源的存在,它就是存在本身,无需追问,也问不到形而上的意义,能做到这一步,已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潜力。同样是表现人的生存困境,崔曼莉的小说虽然没有史铁生作品那种深厚的底蕴,还达不到洞彻人生、实现精神超越的境界,但作者对生命、人性、精神问题的关切,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已赋予了其作品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和独到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崔曼莉.卡卡的信仰[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2012.
[2][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
[3]王怀平.史铁生的零度写作[J].阜阳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65.
[4]史铁生.病隙碎笔(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系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
关键词:零度写作;困境书写;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9-0001-02
1 近乎“零度”的寫作方式
从崔曼莉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来看,她似乎有意无意地将“零度写作”内置于其创作当中,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零度写作”是法国符号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最早提出的。罗兰·巴特认为“零度写作”可以说“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 它提倡作家的“不在场”,进而与社会和个人功利相脱离,这样才能实现语言的自由和独立,激发语言的表现活力。但实际上绝对意义的“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本文意不在探究崔曼莉的小说是否真的达到了“零度”的要求,而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感受其小说中的独立而自由的语言和表现风格。
1.1 冷静、克制的笔触
残疾人的世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生命世界,而《房间》对于残疾人面临的生存困境这样残酷的主题,却以一种难寻作者情绪踪迹,冷静而克制的笔触,用近乎心灵独白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这种风格除了对“零度”的追求,或许与作者本人的气质是投契的,也或许得益于作者多年书法绘画的内心造谐,促使她并不对笔下的哪一种人付诸作者的情感。虽然以长篇小说出名,但崔曼莉却最钟爱中短篇小说,并且不断实践着自身的艺术追求。
《房间》的主题不算新颖,稍不留神,就容易变得平庸乏味。而崔曼莉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尽量让主人公置身于其所必然面对的困境深处,而不屈从于作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她始终服从于生活本身的逻辑,主人公的一切行为都处在逻辑的推动之下,从而收获比现实更真实的艺术效果,但作品的虚构性质却又对真实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有意的否定,这就构成了崔曼莉小说的一种张力特质。崔曼莉将《房间》所有的冲突都集中在陌生化的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在轻描淡写中就揭开了人的生存困境的真相,这样看似冷漠旁观的方式、不温不火的语调,促使作者笔下的人物实际超出其控制而思维和行动,于是《房间》中的“我”就此获得了穿越虚构的独立,作为一个完整的灵魂在为自己发声。
1.2 简约直白的语言
从表面上看,作者根本不重修辞,她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立足于日常生活,语言偏口语化,比较浅白,没有什么烘托和修饰的华丽辞藻,朴实无华地展现了生活的常态。这种质朴的行文方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而人物之间的对话也相当精简,没有赘余。
虽然作者惜墨如金,但往往将笔墨置于各种冲突最集中和最需要的地方,如作者对“我”敏感心理的捕捉:“这口被人称道的牙齿,在我漫漫人生中成为我唯一可以使用的‘双手’。当然,从某种程度上,它也证明了‘上帝是公平的’这句老话。”“‘你也不追求爱情了?’她愣了一下,那反应的迟缓分明是说她和我不一样,她有这个追求的资格,因为生活对她不残酷,她四肢健康、皮肤细腻、五官端正、青春年少!但是她没有如实地回答我,她说:“我也可以不追求的。”……作者的直白只是流于表面,实际上是反复斟酌,删繁就简运用文字的结果。作者在意的是如何将修辞隐藏在行文的语气当中,对口语进行有效提炼,这使她小说的处境和语境显得出乎意料的直接而又丰富多样。平静而简约,自由而严谨,作者语言的这种细腻和准确,生动地赋予了文字以丰盈饱满的生命力,并涵载着生活的厚重和丰满。
1.3 自然、开放的格局
《房间》主要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展开叙说,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和情节,不存在刻意地起承转合,也没有明显预设的高潮或结局,一切都按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生活对于小说中的“我”来说,是平淡无奇、简单琐碎的,即便“我”成了名人,身边的热闹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我”只能依旧卑微、无力地活着。作者透过生活的表象,写出了生活给心灵带来的疼痛、迷惘、失望和悲观。
小说虽然呈现的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但它不同于意识流小说,而始终遵循的是现实生活的逻辑。小说还原了生活的常态,无论“我”脱困的欲望多么强烈,其一切行为无不处于逻辑的推动之下。有时叙述得虽不太连贯,但生活本来就不是具有完整情节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此人为加工的痕迹就不明显了。
就像崔曼莉的大部分小说一样,《房间》的结局也是开放性的,对人物命运、人生难题的答案都没有交代和解决,似无始亦无终,从而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开阔。事实上就连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小说留下的空白,最后就交给了读者,让他们去想象、思索,从而获得对小说本身、对人的理解。事实上,读者面对这种近乎零度的写作,不用追问也问不出一个形而上意义。“因为它呈现的是一种关系到生存性的本源冲突。这种冲突独立于作者的原意,独立于文本所处的原处环境,直接将冲突还原到存在之维度来进行观察。”
2 困境书写的意义
在《房间》中,“我”因灾难而终身残废,身处人生最痛苦的绝境当中,而作者以“不在场”的方式让主人公身上所蕴含的力量充分爆发,从而深入了困境的体验。在史铁生看来,深入困境就是要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而零度写作是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文学不仅用着思考,更用着观察,不仅看重可行的实际,还看重似乎不可能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是存在于人们困境中的期望,它相对于客观现实来说可能不实际,但它是人内心真实需求、也是人类善良本性的真实流露,反映的是困境体验的原初形态与生命的活力。”残废注定了“我”的身体无法脱困,在这一前提下,心灵的脱困欲望、现实的残酷,交织辉映着最真实本原的人性,它使人不知不觉走向心灵的异化、扭曲,这比身体的残缺更让人触目惊心。
《房间》直面残疾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面对人生的难题,尤其是不可遏制的欲望,大多数的人就像《房间》中的“我”一样热烈地追求,而内心种种的欲望实践却常常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转而陷入茫然无措,孤独无望的境地,但这才是最本真的生命存在,是所有遭际残酷命运的人都要经历的生命的一部分。史铁生认为,人生中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痛苦。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而这其中,从困境中突围并演绎生命的意义才是最值得肯定的。《房间》中所表现的人物的脱困实践,在痛苦中的挣扎,努力地将个人的生命体验生发为生命的普遍意义,这或许是小说最具表现力的地方。
小说结尾写到“我现在知道,黑夜终究是要来临的,它们比白天更长久”让人联想到史铁生曾说的:“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夜更是辽阔无边。”内在心流的迷茫与挣扎是所有人都必会遭遇的“黑夜”,而小说的意图就是关注并呈现这样沉重却是生存性本源的存在,它就是存在本身,无需追问,也问不到形而上的意义,能做到这一步,已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潜力。同样是表现人的生存困境,崔曼莉的小说虽然没有史铁生作品那种深厚的底蕴,还达不到洞彻人生、实现精神超越的境界,但作者对生命、人性、精神问题的关切,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已赋予了其作品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和独到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崔曼莉.卡卡的信仰[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2012.
[2][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
[3]王怀平.史铁生的零度写作[J].阜阳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65.
[4]史铁生.病隙碎笔(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系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