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始建于1982年,是一所面向兵团各师农牧团场,以教学点面授和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对兵团基层职工实施终身教育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兵团职工科技培训、学历教育和新型职业农工培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兵团农牧团场职工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自建校至今36年里,学校秉承“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兴农”的校训,形成了顶层设计在中央农广校、全盘统筹在兵团农广校、具体管理在各师农广校、教学执行在团场教学点的特有办学模式和颇具规模的拥有兵、师、团三级校和连队教学点的四级办学体系,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培训场所和教学设施,有相应的办学管理人员,有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一所教育培训覆盖全兵团,在全疆范围内普遍得到认可的办学机构,为巩固和发挥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中职教育办学特色及成效
在36年的办学实践中,兵团农广校积极推进务农职工的学历教育、农工科技培训和团场实用人才的培养,先后开办了业余中专、中专后及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开设专业有现代农艺技术、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与农村用水、棉花加工与检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民间传统工艺等近20个,培养了10余万名中等专业技术和三农经济管理人才,90余万名兵团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绿色证书和各类岗位证书,为兵团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团场基层干部和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兵团团场农业一线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85%以上都是农广校毕业学员。
近年来开设专业类别包括农林牧渔、文化艺术、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四大类,六年来中专招生人数累计达到11082人,其中涉农专业招生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专业人数,现代农艺技术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两大专业所占比例超过90.6%,深度契合兵团第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同时积极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累计1万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工500余人次,SYB创业培训750名,团场冬春科技大培训5万余人次,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超过1.2万余人,为团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办学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农广校立足兵团、扎根团场、服务“三农”,坚持将教学班办到团场一线,按照中央农广校工作总体部署,在兵团教育局的指导和要求下,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工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等兵团农工学历提升计划,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办学格局,为兵团农业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建设人才。
农业历来是兵团经济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兵团农业发展的优势集中表现为生产的规模化、高度机械化、种植科学化和管理组织化,兵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农广校体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6年,兵团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在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作为兵团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是兵团实现“十三五”各项目标的基础保障。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基层团场职工素质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因为兵团特殊体制,当前,兵团基层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队伍普遍出现了结构不合理、数量不充足、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能和水平偏低等问题。此外,随着大批兵团老职工的退休,新进人员大多从内地移民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技能偏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认识不到位,对兵团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普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职工农业负担重,经济收入不高。
兵团农广校招收的学员均来自农牧团场一线职工,他们大多服务于团场农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村经营主体带头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2018年,随着兵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正在进行,在实施团场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分开的过程中,作为办学根基在团场的农广校,在体系建设上,兵团农广校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职教育办学上亟待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在兵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兵团农广校明确职能定位,强化体系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兵团职工大学校,树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开展兵团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和成人远程涉农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思路,不断展现新的风貌,加快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兵团职工队伍素质和结构,积极为新常态下兵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责任、守道德”的新型职业农工。
(一)下沉办学重心,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坚持以兵团农工涉农专业教育为主题、以中职学历教育为平台、以社会服务为宗旨,积极进行农工教育培训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探索自身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和谐发展、追求共赢”的办学文化。在稳定中专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立足团场,采取“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团场职工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采取灵活措施,把教学班办到团场、办到连队、办到职工的家门口,方便职工就地就近学习。同时充分用好、用实国家助学惠农政策,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及育人成效,最大限度地让团场职工享受政策益处,鼓励、引导和提高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团场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扎实开展“建檔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完善档案资料管理,对各师、团校中“扶贫”“残疾”“低保”“ 特困”学员进行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确保这些学员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补助。做好学生实习保险工作,2018年对4580名全日制在校生学员全部参加实习责任保险, 真正做到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实习的学员人人参保、应保尽保。
一、中职教育办学特色及成效
在36年的办学实践中,兵团农广校积极推进务农职工的学历教育、农工科技培训和团场实用人才的培养,先后开办了业余中专、中专后及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开设专业有现代农艺技术、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与农村用水、棉花加工与检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民间传统工艺等近20个,培养了10余万名中等专业技术和三农经济管理人才,90余万名兵团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绿色证书和各类岗位证书,为兵团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团场基层干部和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兵团团场农业一线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85%以上都是农广校毕业学员。
近年来开设专业类别包括农林牧渔、文化艺术、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四大类,六年来中专招生人数累计达到11082人,其中涉农专业招生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专业人数,现代农艺技术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两大专业所占比例超过90.6%,深度契合兵团第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同时积极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累计1万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工500余人次,SYB创业培训750名,团场冬春科技大培训5万余人次,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超过1.2万余人,为团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办学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农广校立足兵团、扎根团场、服务“三农”,坚持将教学班办到团场一线,按照中央农广校工作总体部署,在兵团教育局的指导和要求下,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工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等兵团农工学历提升计划,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办学格局,为兵团农业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建设人才。
农业历来是兵团经济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兵团农业发展的优势集中表现为生产的规模化、高度机械化、种植科学化和管理组织化,兵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农广校体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6年,兵团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在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作为兵团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是兵团实现“十三五”各项目标的基础保障。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基层团场职工素质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因为兵团特殊体制,当前,兵团基层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队伍普遍出现了结构不合理、数量不充足、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能和水平偏低等问题。此外,随着大批兵团老职工的退休,新进人员大多从内地移民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技能偏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认识不到位,对兵团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普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职工农业负担重,经济收入不高。
兵团农广校招收的学员均来自农牧团场一线职工,他们大多服务于团场农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村经营主体带头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2018年,随着兵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正在进行,在实施团场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分开的过程中,作为办学根基在团场的农广校,在体系建设上,兵团农广校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职教育办学上亟待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在兵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兵团农广校明确职能定位,强化体系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兵团职工大学校,树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开展兵团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和成人远程涉农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思路,不断展现新的风貌,加快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兵团职工队伍素质和结构,积极为新常态下兵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责任、守道德”的新型职业农工。
(一)下沉办学重心,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坚持以兵团农工涉农专业教育为主题、以中职学历教育为平台、以社会服务为宗旨,积极进行农工教育培训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探索自身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和谐发展、追求共赢”的办学文化。在稳定中专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立足团场,采取“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团场职工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采取灵活措施,把教学班办到团场、办到连队、办到职工的家门口,方便职工就地就近学习。同时充分用好、用实国家助学惠农政策,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及育人成效,最大限度地让团场职工享受政策益处,鼓励、引导和提高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团场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扎实开展“建檔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完善档案资料管理,对各师、团校中“扶贫”“残疾”“低保”“ 特困”学员进行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确保这些学员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补助。做好学生实习保险工作,2018年对4580名全日制在校生学员全部参加实习责任保险, 真正做到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实习的学员人人参保、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