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分析职高生心理的基础上,结合职高数学的学科特点,从尊重、理解、鼓励三方面着手,探讨了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以期大面积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目标。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学习动力 尊重 理解 鼓励
陶行知先生说过:被你称作是“坏蛋”的学生,未必是坏蛋;抑或被你称作是“坏蛋”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成为“爱迪生”。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学习情绪低落等问题,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动力,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问题难度的不断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旷课、逃学的现象。因此,如何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每个一线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职校数学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就如何提高职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作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有教无类,贵在尊重
在现有招生体制,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初中阶段往往是“被爱遗忘的角落”,常常有自卑、厌学、从众的心理。其实,他们比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渴望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更希望老师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沉重枷锁。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分析职高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到底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到底是学习基础差,还是智商偏低?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才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地进行情感教育,用自己的信念鼓舞他们,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也能行”。
我们有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可见,尊重学生是老师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每一位老师都要尊重学生,要克服“嫌差爱优”的心理,不应有不耐烦的态度,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去交谈,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才会成功。
二、改进教法,妙在理解
中考落榜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饱尝了过多的失败,“差生”一词就像标签一样贴在他们身上,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上进的追求和愿望。因此,我们要理解职高学生内心想要获得成功体验的心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为他们创设成功教育的情境,逐步转变失败心态,从而树立自信。
例如在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必要时对初中知识给予复习整理,查漏补缺,避免因基础薄弱而形成脱节现象,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无理数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一等式(组)的解法,任意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等,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做好教学衔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对比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多暗示、提醒、提问,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多动笔、勤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十四个诱导公式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其特点,引导学生得出“象限定符号,奇变偶不变”的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衔接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学习态度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降低要求,重在鼓励
职高与普高课程设置不同,每周的课时数明显少于普高。再加上职高数学的内容以概念和理论性知识较多,如不及时消化,学起来就会很费力。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的现象,有些学生更是一提到“数学”两字就恐惧。为了不让这部分学生重复以往失败的经历,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做到通盘考虑,尤其是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更要降低起点,放慢速度,稳中求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接近后进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以分层教学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以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节为例,教师可要求基础薄弱、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等差中项公式、第一项(首末除外)都是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的概念,而对于成绩较优秀、对数学学习较有兴趣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如:掌握等差数列前m项的和,中间n项的和,后m项的和也成等差数列。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在学习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弱,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其他学生偏弱。因此,对待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要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的方式逐步诱导他们,使这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产生“成功感”,产生进取之心。
“人皆可以成尧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要相信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在有教无类的教育世界里,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分高下贵贱,才算是真正的有教无类。教师应始终抱有一颗坚定的心引导、理解和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敏祥.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10.
[2]周林.浅谈如何培养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科学咨询,2012,2.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学习动力 尊重 理解 鼓励
陶行知先生说过:被你称作是“坏蛋”的学生,未必是坏蛋;抑或被你称作是“坏蛋”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成为“爱迪生”。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学习情绪低落等问题,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动力,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问题难度的不断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旷课、逃学的现象。因此,如何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每个一线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职校数学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就如何提高职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作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有教无类,贵在尊重
在现有招生体制,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初中阶段往往是“被爱遗忘的角落”,常常有自卑、厌学、从众的心理。其实,他们比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渴望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更希望老师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沉重枷锁。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分析职高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到底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到底是学习基础差,还是智商偏低?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才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地进行情感教育,用自己的信念鼓舞他们,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也能行”。
我们有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可见,尊重学生是老师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每一位老师都要尊重学生,要克服“嫌差爱优”的心理,不应有不耐烦的态度,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去交谈,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才会成功。
二、改进教法,妙在理解
中考落榜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饱尝了过多的失败,“差生”一词就像标签一样贴在他们身上,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上进的追求和愿望。因此,我们要理解职高学生内心想要获得成功体验的心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为他们创设成功教育的情境,逐步转变失败心态,从而树立自信。
例如在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必要时对初中知识给予复习整理,查漏补缺,避免因基础薄弱而形成脱节现象,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无理数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一等式(组)的解法,任意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等,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做好教学衔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对比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多暗示、提醒、提问,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多动笔、勤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十四个诱导公式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其特点,引导学生得出“象限定符号,奇变偶不变”的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衔接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学习态度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降低要求,重在鼓励
职高与普高课程设置不同,每周的课时数明显少于普高。再加上职高数学的内容以概念和理论性知识较多,如不及时消化,学起来就会很费力。进入职高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的现象,有些学生更是一提到“数学”两字就恐惧。为了不让这部分学生重复以往失败的经历,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做到通盘考虑,尤其是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更要降低起点,放慢速度,稳中求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接近后进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以分层教学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以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节为例,教师可要求基础薄弱、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等差中项公式、第一项(首末除外)都是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的概念,而对于成绩较优秀、对数学学习较有兴趣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如:掌握等差数列前m项的和,中间n项的和,后m项的和也成等差数列。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在学习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弱,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其他学生偏弱。因此,对待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要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的方式逐步诱导他们,使这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产生“成功感”,产生进取之心。
“人皆可以成尧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要相信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在有教无类的教育世界里,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分高下贵贱,才算是真正的有教无类。教师应始终抱有一颗坚定的心引导、理解和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敏祥.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10.
[2]周林.浅谈如何培养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科学咨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