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价值探究”又重在过程。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意识,让学生智慧之花在这一过程中绽放;实践、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的片断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片段一:(设疑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威尼斯去游览了一下,威尼斯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
生1: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
生2: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
生3:威尼斯的人们离不开小艇。
生4:威尼斯的小艇很多。
……
(学生各抒己见,情绪高涨。)
师:是啊!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太特别了,仅仅去一次还不过瘾,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威尼斯,去欣赏那个特别的城市。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
生2: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生3:小艇是大街上的汽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艇,并在船肚里写上“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个字。
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体现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一时读书声此起彼伏。)
片段二:(动手实践——学习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生:课文第5、6自然段体现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5、6自然段,合作完成你们手上的调查表。
(学生看了看调查表,一边读课文一边填调查表,此时有读书声,有讨论声,有沙沙的写字声,学生个个积极踊跃。)
师: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贴在黑板上,与同学们一起检查调查表的完成情况。
片段三:(发挥想象、个性创新、发展口语交际)
师:青年妇女乘着小艇会去干什么?
生1: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商场买化妆品。
生2:她们乘着小艇到亲朋好友家玩。
生3: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公园散心。
生4: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茶馆打麻将。
……
(全班学生开动小脑筋,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
师:除了以上这些人会乘小艇去干各自的工作。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呢?
(学生再一次进入大胆的想象之中,不一会,班里小手如林,学生争相发言。)
生1:叔叔乘小艇去公司上班。
生2:爸爸带这全家乘小艇去旅游。
生3:星期天,小朋友们乘小艇去溜冰场溜冰。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发言再次进入高潮。)
师:是啊!这么多的人都乘小艇去干各自的事,同学们,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在威尼斯,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生2:说明了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师: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密切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生1: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它与人们的关系密切。
生2: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学生争相发言)
教后反思:
1.设疑导课,激发学习兴趣。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教授提出,教学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要围绕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这样一个循环圈展开。即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一开始,我便设置疑问巩固了已学知识,使学生对威尼斯有更深的印象。一句简单而有意义的问话也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的高潮中。其次,在以下的教学中也设计了一些关键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归类进行跳跃式学习。在设计本课时,我大胆尝试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换序和整合。由于此课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第5、6自然段是写人们与小艇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用“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5、6自然段的学习中。这种使知识结构完整化的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3.动手实践,学习文本。新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本节课关注的是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师生、生生交往、合作学习的活动场景。5、6自然段虽然文字浅显,如果采用单调的读和问,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为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无味的阅读为有趣的调查,有趣的调查能让学生投入到读书活动中,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
4.拓展文本,发散思维。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启发学生想象“青年妇女乘小艇去做什么?”“还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思维一下子得到发散,顿时,妈妈平常的爱好便成了想象青年妇女的源泉,而身边最熟悉的人们的活动便成了还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的想象空间。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口语表达及时填补了本自然段的空白,从而较好地感受了文本所要体现的“小艇与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意图。
片段一:(设疑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威尼斯去游览了一下,威尼斯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
生1: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
生2: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
生3:威尼斯的人们离不开小艇。
生4:威尼斯的小艇很多。
……
(学生各抒己见,情绪高涨。)
师:是啊!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太特别了,仅仅去一次还不过瘾,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威尼斯,去欣赏那个特别的城市。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
生2: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生3:小艇是大街上的汽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艇,并在船肚里写上“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个字。
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体现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一时读书声此起彼伏。)
片段二:(动手实践——学习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生:课文第5、6自然段体现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5、6自然段,合作完成你们手上的调查表。
(学生看了看调查表,一边读课文一边填调查表,此时有读书声,有讨论声,有沙沙的写字声,学生个个积极踊跃。)
师: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贴在黑板上,与同学们一起检查调查表的完成情况。
片段三:(发挥想象、个性创新、发展口语交际)
师:青年妇女乘着小艇会去干什么?
生1: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商场买化妆品。
生2:她们乘着小艇到亲朋好友家玩。
生3: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公园散心。
生4: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茶馆打麻将。
……
(全班学生开动小脑筋,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
师:除了以上这些人会乘小艇去干各自的工作。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呢?
(学生再一次进入大胆的想象之中,不一会,班里小手如林,学生争相发言。)
生1:叔叔乘小艇去公司上班。
生2:爸爸带这全家乘小艇去旅游。
生3:星期天,小朋友们乘小艇去溜冰场溜冰。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发言再次进入高潮。)
师:是啊!这么多的人都乘小艇去干各自的事,同学们,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在威尼斯,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生2:说明了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师: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密切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生1: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它与人们的关系密切。
生2: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学生争相发言)
教后反思:
1.设疑导课,激发学习兴趣。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教授提出,教学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要围绕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这样一个循环圈展开。即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一开始,我便设置疑问巩固了已学知识,使学生对威尼斯有更深的印象。一句简单而有意义的问话也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的高潮中。其次,在以下的教学中也设计了一些关键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归类进行跳跃式学习。在设计本课时,我大胆尝试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换序和整合。由于此课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第5、6自然段是写人们与小艇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用“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5、6自然段的学习中。这种使知识结构完整化的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3.动手实践,学习文本。新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本节课关注的是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师生、生生交往、合作学习的活动场景。5、6自然段虽然文字浅显,如果采用单调的读和问,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为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无味的阅读为有趣的调查,有趣的调查能让学生投入到读书活动中,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
4.拓展文本,发散思维。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启发学生想象“青年妇女乘小艇去做什么?”“还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思维一下子得到发散,顿时,妈妈平常的爱好便成了想象青年妇女的源泉,而身边最熟悉的人们的活动便成了还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的想象空间。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口语表达及时填补了本自然段的空白,从而较好地感受了文本所要体现的“小艇与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