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时间及精力的一项服务工作。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中国志愿服务便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在这股浪潮之中一步步前行,成为了当今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的出现也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管理性不强,形式单一等问题,旨在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效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不可否認,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是一群有着热血,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帮助他人,不求任何物质回报,为社会服务的年轻人。而志愿服务的多样化、普遍化在推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进步。在现代社会,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已经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良性发展的社会格局中,志愿服务的存在带着人性的温暖,促进交流,减缓了社会矛盾。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
目前,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了解到了社会基层。在参与的亲身经历中,启发了思考,学会了观察与总结,更是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在学业结束进入社会之前提前对社会的体系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由于想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体验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殊性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与促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一直稳步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局势。在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志愿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
2、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大力支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如今大学生提高素质水平、丰富人生阅历、锻炼秉性品格的重要课堂。而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依赖的平台,目前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要方式是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提供充足的空间去任学生们发展,并且在暑假期间带动宣传学生举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学生在从开始的筹备到后来的策划成功并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3、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增强
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内容来看,社区提供了最大的舞台,从照顾孤寡老人、给特困学生做支教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大多为国家优抚的困难群众。社区作为大学生和社会贫困群众的纽带,让大学生的志愿活动落到实处,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而政府作为各地区的管理者,也对志愿服务加大了重视,努力地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促进其发展。媒体在报道的同时也对志愿服务这种行为表示肯定与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与积极作用传达到大众面前,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这项活动并给予支持与理解。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志愿服务虽然一直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还是过短,还在一个积攒经验的过程中,加之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成长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以下三个方面正在同时影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成长。
1、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主观能动性,团队管理不规范,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原因是志愿服务研究中值得探究的问题。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主观能动性,大多数人的动机利己比利他占比更重,认为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扩大交往圈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个人价值、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而并非单纯地渴望价值认同。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从事志愿服务的行为。整体上缺乏了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奉献精神。虽然志愿服务的特点是无偿、公益、自愿,但是当个人参与一项志愿服务时,绝不是一次性的和不计后果的。
同时,我国的志愿者组织也缺乏管理上的人性化和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调查表明,不少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存在着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复杂还有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很多同学表示,他们参加志愿者组织后,很少有机会参与志愿工作和服务的具体安排、操作和决策,更没有表达要求的机会,只有听任调遣,缺乏人性化和起码尊重的反应机制。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个人以后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态度和意愿必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参与积极性的人为降低。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种类单一,大部分都是校园活动,需要扩大影响力
大学生志感服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以革命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以考察社情为主的实践活动以及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实践活动。
根据调查,在同学们参与过的志愿者服务中,社会公益的志愿服务的有18.8%参与过,参与社会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有21.9%,而参与过校内志愿服务的有近78.1%。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范围主要还是在校内,但是大学生是目前志愿者群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如何让这部分有生力量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开辟更多的场所是我们志愿者管理机构应该着重考虑的和在日后的工作要积极开拓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志愿活动,走出校园,真正走进社区和多做切合实际的活动,给需要的人带去帮助是最为合理的。
3、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社会资源,志愿服务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首先,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义务不明朗,没有管理章程,缺乏预防风险和处理事故的经验和能力,再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资金投入。在很多高校,多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开展大部分都来自于自筹和一些学院方面的资金,但基本没有社会资金投入,这就局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地域性和连续性。没有完整的资金产业链,导致大多数志愿服务都是短期,很难长期进行。然而许多志愿活动,例如支教,是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有所改变的。社会资源缺乏就是志愿服务缺乏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志愿服务是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它更是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如今,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大多围绕大型赛事,很少真正走进社区,围绕人们的生活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理念仍未贯彻落实。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建立长期健康的管理机制,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办法:
1、建立志愿资源共享平台,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首先,要建立一個志愿资源共享平台。大多数大学生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或社团为单位进行支教活动,志愿活动单一,常存在志愿者人员过多活动偏少的现象,导致供不应求。对此,建立一个志愿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丰富志愿活动,同时能保证志愿活动的准时开展。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在高校弘扬和传承大学生服务精神以实现志愿服务的持久性。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开展优秀青年志愿者故事分享会,向大学生传递志愿服务理念及意义。
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志愿活动,向社会传递志愿服务。不光让志愿服务进入社区,还要走入乡镇、乡村,走进贫困地区。对高校而言,可以采取积极联合社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改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2、更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与国外高校志愿活动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局限,缺少多样性,通常以志愿指教、志愿进社区、志愿进养老院等活动为主,而国外志愿活动已经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日托、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文化艺术等社会义举。因此,我国高校志愿活动要拓展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服务领域,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多合适、合理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活动深入到基层,树立起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
与此同时,大学生要多观察社会走向、需求,在了解国际形势的同时洞察社会格局,根据社会的需要灵活确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让志愿服务切合社会需求。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将高校志愿活动以最大的限度融入社会,切实解决社会需求,根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3、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
首先,要加强教育,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改正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态度。对大学生而言,志愿活动需要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学生要树立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无私奉献。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机制,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开展,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其次,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促进志愿者服务进一步发展。在招募志愿者时,多招收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大学生。招募结束后,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方便后续管理,同时也要进行志愿培训,加强他们的志愿者意识。
四、总结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在时代的浪潮中越走越远,如何有效的解决现有的问题,避免其它问题的出现仍是我们无论何时都需要注意的。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将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切实落实在每一个大学生心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才能在这股浪潮中稳健前行。为大学生建立优良的志愿组织,从根本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能动性,从校内局限转换为全国各地,只有这样,我们今日的志愿服务才能走出条件的限制,成为真正的影响全国,福利全国的大志愿、大服务!
参考文献
[1]邵文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李志如、张健.当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动机调查研究.2011.08
[3]张朝华.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模式的研究.2012.02
[4]许娜、于翠莲.简析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2015.09
[5]严凤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及思考.2011.10
项目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编号:17SHA167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不可否認,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是一群有着热血,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帮助他人,不求任何物质回报,为社会服务的年轻人。而志愿服务的多样化、普遍化在推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进步。在现代社会,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已经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良性发展的社会格局中,志愿服务的存在带着人性的温暖,促进交流,减缓了社会矛盾。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
目前,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了解到了社会基层。在参与的亲身经历中,启发了思考,学会了观察与总结,更是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国情,在学业结束进入社会之前提前对社会的体系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由于想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体验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殊性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与促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一直稳步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局势。在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志愿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
2、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大力支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如今大学生提高素质水平、丰富人生阅历、锻炼秉性品格的重要课堂。而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依赖的平台,目前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要方式是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提供充足的空间去任学生们发展,并且在暑假期间带动宣传学生举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学生在从开始的筹备到后来的策划成功并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3、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增强
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内容来看,社区提供了最大的舞台,从照顾孤寡老人、给特困学生做支教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大多为国家优抚的困难群众。社区作为大学生和社会贫困群众的纽带,让大学生的志愿活动落到实处,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而政府作为各地区的管理者,也对志愿服务加大了重视,努力地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促进其发展。媒体在报道的同时也对志愿服务这种行为表示肯定与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与积极作用传达到大众面前,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这项活动并给予支持与理解。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志愿服务虽然一直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还是过短,还在一个积攒经验的过程中,加之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成长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以下三个方面正在同时影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成长。
1、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主观能动性,团队管理不规范,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原因是志愿服务研究中值得探究的问题。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主观能动性,大多数人的动机利己比利他占比更重,认为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扩大交往圈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个人价值、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而并非单纯地渴望价值认同。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从事志愿服务的行为。整体上缺乏了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奉献精神。虽然志愿服务的特点是无偿、公益、自愿,但是当个人参与一项志愿服务时,绝不是一次性的和不计后果的。
同时,我国的志愿者组织也缺乏管理上的人性化和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调查表明,不少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存在着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复杂还有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很多同学表示,他们参加志愿者组织后,很少有机会参与志愿工作和服务的具体安排、操作和决策,更没有表达要求的机会,只有听任调遣,缺乏人性化和起码尊重的反应机制。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个人以后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态度和意愿必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参与积极性的人为降低。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种类单一,大部分都是校园活动,需要扩大影响力
大学生志感服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以革命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以考察社情为主的实践活动以及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实践活动。
根据调查,在同学们参与过的志愿者服务中,社会公益的志愿服务的有18.8%参与过,参与社会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有21.9%,而参与过校内志愿服务的有近78.1%。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范围主要还是在校内,但是大学生是目前志愿者群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如何让这部分有生力量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开辟更多的场所是我们志愿者管理机构应该着重考虑的和在日后的工作要积极开拓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志愿活动,走出校园,真正走进社区和多做切合实际的活动,给需要的人带去帮助是最为合理的。
3、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社会资源,志愿服务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务保障。首先,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义务不明朗,没有管理章程,缺乏预防风险和处理事故的经验和能力,再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社会资金投入。在很多高校,多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开展大部分都来自于自筹和一些学院方面的资金,但基本没有社会资金投入,这就局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地域性和连续性。没有完整的资金产业链,导致大多数志愿服务都是短期,很难长期进行。然而许多志愿活动,例如支教,是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有所改变的。社会资源缺乏就是志愿服务缺乏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志愿服务是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它更是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如今,中国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大多围绕大型赛事,很少真正走进社区,围绕人们的生活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理念仍未贯彻落实。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建立长期健康的管理机制,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办法:
1、建立志愿资源共享平台,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首先,要建立一個志愿资源共享平台。大多数大学生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或社团为单位进行支教活动,志愿活动单一,常存在志愿者人员过多活动偏少的现象,导致供不应求。对此,建立一个志愿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丰富志愿活动,同时能保证志愿活动的准时开展。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在高校弘扬和传承大学生服务精神以实现志愿服务的持久性。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开展优秀青年志愿者故事分享会,向大学生传递志愿服务理念及意义。
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志愿活动,向社会传递志愿服务。不光让志愿服务进入社区,还要走入乡镇、乡村,走进贫困地区。对高校而言,可以采取积极联合社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改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2、更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与国外高校志愿活动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局限,缺少多样性,通常以志愿指教、志愿进社区、志愿进养老院等活动为主,而国外志愿活动已经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日托、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文化艺术等社会义举。因此,我国高校志愿活动要拓展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服务领域,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多合适、合理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活动深入到基层,树立起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
与此同时,大学生要多观察社会走向、需求,在了解国际形势的同时洞察社会格局,根据社会的需要灵活确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让志愿服务切合社会需求。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将高校志愿活动以最大的限度融入社会,切实解决社会需求,根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3、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
首先,要加强教育,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改正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态度。对大学生而言,志愿活动需要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学生要树立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无私奉献。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机制,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开展,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其次,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促进志愿者服务进一步发展。在招募志愿者时,多招收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大学生。招募结束后,要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方便后续管理,同时也要进行志愿培训,加强他们的志愿者意识。
四、总结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在时代的浪潮中越走越远,如何有效的解决现有的问题,避免其它问题的出现仍是我们无论何时都需要注意的。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将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切实落实在每一个大学生心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才能在这股浪潮中稳健前行。为大学生建立优良的志愿组织,从根本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能动性,从校内局限转换为全国各地,只有这样,我们今日的志愿服务才能走出条件的限制,成为真正的影响全国,福利全国的大志愿、大服务!
参考文献
[1]邵文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李志如、张健.当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动机调查研究.2011.08
[3]张朝华.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模式的研究.2012.02
[4]许娜、于翠莲.简析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2015.09
[5]严凤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及思考.2011.10
项目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编号:17SHA167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