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课改为指导思想,力求让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在做中学习知识,在愉悦、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主题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和能力 培养方法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新,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一个只懂得摹仿和抄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为社会提供多大的服务,可想而知。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魅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试想:严厉、呆板、照本宣科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这样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要扮演好伙伴角色。“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宣讲者、知识的独裁者、学习方法的灌输者,而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贴心人,要了解学生要所需、所想、所爱。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平等,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觉得与你没有距离,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主动接近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性发展的个体,去了解他、关心他,让他得到人格个性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宽容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认可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就如同朋友之间的谈心,偶尔也会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在老师这个大朋友的思路引导下,学生能大胆发挥。
二、激发学生的激情,创设求新途径
有了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激情,为学生创设求新的路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选择教法、上课时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喜爱。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他们喜欢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课时教师用语生气并茂,能为其提供更多施展自己想象的空间。我在上《春》这篇课文的开场白如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百鸟争鸣……”我原以为学生会被我精美的导语所吸引,谁料绝大多数的学生表情木然,心不在焉,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们懒洋洋地瞅着我,无一人回答。我真是没辙了。我无奈地望着窗外,春天的校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绿草如荫,百花怒放,还有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学生们为什么会对如此优美的文章毫无兴趣,不是文章不好,不是学生不好,而是我的教学方法……
事不宜迟,马上改正,我赶紧对同学说:“现在就请大家到外面沐浴春风,享受春天的美景吧!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仔细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和大作家朱自清比一比,看谁写得精彩?”“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精神倍增,飞快地跑出教室,去领略春天的阳光雨露了。最后,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与“大作家”的进行比较,就是一个“挤”“钻”“长”就争论了半天,学生的收获就可想而知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在一节语文课上提到学生在小学学过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道:“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就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给予肯定。这时,有个学生提问:“邱少云身上的手榴弹、子弹烧起来都不爆炸吗?”我告诉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与之无关的就不必要去说。你们说会爆炸吗?我想会的,但作者他不想去涉及这些内容。我们要说一个人美丽,会说出她脸上的麻子吗?我没要说红红的太阳,就会忽略它的黑子,虽说文章有缺陷,但不影响其表达效果。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需要大家探究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去寻找,去纠正。
四、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可能整个教材都没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比如:有一段时间,班上流行叠纸。同学们下课折,上课也折,我气恼地走过去。可它们比我在商店里看到的漂亮得多。有一个后进生做一个风铃。风铃上的一个个耀眼的小灯笼晃来晃去,不时地发出悦耳的“叮当、叮当”的声音,五颜六色的图案让我眼花缭乱。这么完美的成品把它毁掉,我实在于心不忍,真的不曾想到这名后进生竟有一双如此灵巧的手。我望着这个惊恐不安的“后进生”和蔼地说:“怎么,到今天才向老师展示你的绝活?”听了我玩笑般的话语,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真的让我感觉到新鲜,有生命的活力。这在教材上是没有的,而学生也正需要这些开发智力的东西。这就是创新,让学生在学中不知不觉地感悟着,养成能力。社会是个很大的舞台,学生正需要我们的引导,需要我们的指导,把他们生活需要的,教材又没有的发掘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感觉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填补教材的空白。
让创新走进课堂,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主题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和能力 培养方法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新,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一个只懂得摹仿和抄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为社会提供多大的服务,可想而知。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魅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试想:严厉、呆板、照本宣科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这样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要扮演好伙伴角色。“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宣讲者、知识的独裁者、学习方法的灌输者,而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贴心人,要了解学生要所需、所想、所爱。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平等,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觉得与你没有距离,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主动接近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性发展的个体,去了解他、关心他,让他得到人格个性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宽容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认可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就如同朋友之间的谈心,偶尔也会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在老师这个大朋友的思路引导下,学生能大胆发挥。
二、激发学生的激情,创设求新途径
有了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激情,为学生创设求新的路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选择教法、上课时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喜爱。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他们喜欢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课时教师用语生气并茂,能为其提供更多施展自己想象的空间。我在上《春》这篇课文的开场白如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百鸟争鸣……”我原以为学生会被我精美的导语所吸引,谁料绝大多数的学生表情木然,心不在焉,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们懒洋洋地瞅着我,无一人回答。我真是没辙了。我无奈地望着窗外,春天的校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绿草如荫,百花怒放,还有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学生们为什么会对如此优美的文章毫无兴趣,不是文章不好,不是学生不好,而是我的教学方法……
事不宜迟,马上改正,我赶紧对同学说:“现在就请大家到外面沐浴春风,享受春天的美景吧!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仔细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和大作家朱自清比一比,看谁写得精彩?”“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精神倍增,飞快地跑出教室,去领略春天的阳光雨露了。最后,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与“大作家”的进行比较,就是一个“挤”“钻”“长”就争论了半天,学生的收获就可想而知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在一节语文课上提到学生在小学学过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道:“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就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给予肯定。这时,有个学生提问:“邱少云身上的手榴弹、子弹烧起来都不爆炸吗?”我告诉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与之无关的就不必要去说。你们说会爆炸吗?我想会的,但作者他不想去涉及这些内容。我们要说一个人美丽,会说出她脸上的麻子吗?我没要说红红的太阳,就会忽略它的黑子,虽说文章有缺陷,但不影响其表达效果。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需要大家探究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去寻找,去纠正。
四、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可能整个教材都没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比如:有一段时间,班上流行叠纸。同学们下课折,上课也折,我气恼地走过去。可它们比我在商店里看到的漂亮得多。有一个后进生做一个风铃。风铃上的一个个耀眼的小灯笼晃来晃去,不时地发出悦耳的“叮当、叮当”的声音,五颜六色的图案让我眼花缭乱。这么完美的成品把它毁掉,我实在于心不忍,真的不曾想到这名后进生竟有一双如此灵巧的手。我望着这个惊恐不安的“后进生”和蔼地说:“怎么,到今天才向老师展示你的绝活?”听了我玩笑般的话语,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真的让我感觉到新鲜,有生命的活力。这在教材上是没有的,而学生也正需要这些开发智力的东西。这就是创新,让学生在学中不知不觉地感悟着,养成能力。社会是个很大的舞台,学生正需要我们的引导,需要我们的指导,把他们生活需要的,教材又没有的发掘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感觉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填补教材的空白。
让创新走进课堂,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