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概念形成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教学尝试和研究中,我们发现看图讲述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观察,理解图意,自主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结果,对幼儿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班幼儿; 看图讲述活动; 自主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00-001
幼儿活动中,我们通过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活动氛围,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产生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
一、建立对话式的活动导入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贫乏,较难进入话题。因此在开展看图讲述活动时,我们经常会采用“聊”的方式,自然而然将幼儿吸引到画面的话题中去。在具体的教学尝试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式:1.形象的教具辅助;2.有趣的游戏渗透;3.从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在聊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融入幼儿,针对幼儿回答提出困惑,或追问究因,或捧腹大笑,一起感受“聊”的快乐。
二、营造启发式的引导表达氛围
教师启发引导是指教师借助语言等教学因素诱发幼儿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激发幼儿去思考、去探索,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顺着教师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一步步地思考探索,寻求答案,获得经验,从而提高讲述表达的能力。
1.简洁明确的提问是启发幼儿表达的前提
(1)提开放性问题。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回答和交谈内容,我们应该多角度的选择和设计问题,而不是单向的、自始至终的包含。例如在看图讲述《妈妈生病了》活动中,当幼儿看到熊妈妈躺在床上时,我就问孩子们:“你们看到熊妈妈怎么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熊妈妈是在生病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小班孩子没有限制而有选择的回答。
(2)适度追问。追问指在活动的实施阶段,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再回答的良性循环,老师和幼儿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从而不断深入地挖掘幼儿潜在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不是追问越多越好,追问需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例如在讲述《快乐福娃》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回忆欢欢在把气球分给好朋友时是用了什么办法时,其实很多孩子心里明白,可是一下子表达不清,这个时候就要靠老师利用有效的追问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欢欢把什么颜色的气球给了迎迎?”“欢欢为什么要把黄色的气球分给迎迎呢?”……就是这样不断地追问,让孩子去发现其实欢欢是用了“一一对应”的好办法,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孩子们有很多新发现,在能力上也会提高不少。
2.恰当的表情、动作提示是幼儿表达的催化剂
集体活动中教师适当的表情、动作提示会向幼儿传达鼓励、信任、期待等信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如在看图讲述《尖尖的角》活动中,在引导幼儿观察三个动物时,我通过得意、微笑的表情来引导幼儿讲述小动物与“丁丁”对话,通过无奈、难过的表情来引导幼儿讲述“丁丁”的话语,既理解角色语言,又丰富了幼儿完整的语言表达。
3.新颖有趣的表演是幼儿自主表达的升华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对话、动作、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明显先于语言,他们对表演动作的兴趣远比表演对话的兴趣高得多,所以我们在选材时应注意故事中的语言对白简练,且重复要多。
三、创建信任式的互动交流氛围
《纲要》中指出: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必须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联系,引导幼儿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活动中。
1.具体的肯定表扬
幼儿回答后,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回应,表扬一定要具体。如:“故事里正像你说的那样。”“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想法真特别。”“你知道的真多。”……让幼儿尽情沉浸在鼓励的潮水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2.委婉地点出不足
当然很多时候,幼儿的回答很难切题。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很多想法是天马行空,会让老师手足无措。此时教师在接纳幼儿回答的前提下,可以向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如“你能像XX一样再说一次吗?”“我们一起听听别人的想法。”……让幼儿有一个了解接纳他人意见的过程,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适时地提供帮助
小班幼儿的语言还贫乏,他们的答案常常是零散的,点状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解幼儿语言的基础上,将这些点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帮助幼儿总结提炼,生成新的语言认知。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语言中的互动就一定是语言之间的交流,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可爱的微笑,都是与幼儿之间最好的交流互动。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当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到老师的这些非语言鼓励和支持时,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了。
皮亚杰理论认为:“思维的结构越精密,就越需要语言来完成这种精密细致的工作。”可见,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幼儿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幼儿语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在游戏、谈话等各种互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丽萍.让语言去更受孩子们的喜爱[J]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03月
[2]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3]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4]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关键词:小班幼儿; 看图讲述活动; 自主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00-001
幼儿活动中,我们通过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活动氛围,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产生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
一、建立对话式的活动导入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贫乏,较难进入话题。因此在开展看图讲述活动时,我们经常会采用“聊”的方式,自然而然将幼儿吸引到画面的话题中去。在具体的教学尝试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式:1.形象的教具辅助;2.有趣的游戏渗透;3.从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在聊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融入幼儿,针对幼儿回答提出困惑,或追问究因,或捧腹大笑,一起感受“聊”的快乐。
二、营造启发式的引导表达氛围
教师启发引导是指教师借助语言等教学因素诱发幼儿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激发幼儿去思考、去探索,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顺着教师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一步步地思考探索,寻求答案,获得经验,从而提高讲述表达的能力。
1.简洁明确的提问是启发幼儿表达的前提
(1)提开放性问题。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回答和交谈内容,我们应该多角度的选择和设计问题,而不是单向的、自始至终的包含。例如在看图讲述《妈妈生病了》活动中,当幼儿看到熊妈妈躺在床上时,我就问孩子们:“你们看到熊妈妈怎么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熊妈妈是在生病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小班孩子没有限制而有选择的回答。
(2)适度追问。追问指在活动的实施阶段,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再回答的良性循环,老师和幼儿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从而不断深入地挖掘幼儿潜在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并不是追问越多越好,追问需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例如在讲述《快乐福娃》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回忆欢欢在把气球分给好朋友时是用了什么办法时,其实很多孩子心里明白,可是一下子表达不清,这个时候就要靠老师利用有效的追问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欢欢把什么颜色的气球给了迎迎?”“欢欢为什么要把黄色的气球分给迎迎呢?”……就是这样不断地追问,让孩子去发现其实欢欢是用了“一一对应”的好办法,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孩子们有很多新发现,在能力上也会提高不少。
2.恰当的表情、动作提示是幼儿表达的催化剂
集体活动中教师适当的表情、动作提示会向幼儿传达鼓励、信任、期待等信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如在看图讲述《尖尖的角》活动中,在引导幼儿观察三个动物时,我通过得意、微笑的表情来引导幼儿讲述小动物与“丁丁”对话,通过无奈、难过的表情来引导幼儿讲述“丁丁”的话语,既理解角色语言,又丰富了幼儿完整的语言表达。
3.新颖有趣的表演是幼儿自主表达的升华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对话、动作、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明显先于语言,他们对表演动作的兴趣远比表演对话的兴趣高得多,所以我们在选材时应注意故事中的语言对白简练,且重复要多。
三、创建信任式的互动交流氛围
《纲要》中指出: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必须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联系,引导幼儿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活动中。
1.具体的肯定表扬
幼儿回答后,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回应,表扬一定要具体。如:“故事里正像你说的那样。”“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想法真特别。”“你知道的真多。”……让幼儿尽情沉浸在鼓励的潮水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2.委婉地点出不足
当然很多时候,幼儿的回答很难切题。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很多想法是天马行空,会让老师手足无措。此时教师在接纳幼儿回答的前提下,可以向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如“你能像XX一样再说一次吗?”“我们一起听听别人的想法。”……让幼儿有一个了解接纳他人意见的过程,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适时地提供帮助
小班幼儿的语言还贫乏,他们的答案常常是零散的,点状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解幼儿语言的基础上,将这些点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帮助幼儿总结提炼,生成新的语言认知。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语言中的互动就一定是语言之间的交流,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可爱的微笑,都是与幼儿之间最好的交流互动。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当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到老师的这些非语言鼓励和支持时,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了。
皮亚杰理论认为:“思维的结构越精密,就越需要语言来完成这种精密细致的工作。”可见,语言发展水平如何是鉴别幼儿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幼儿语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在游戏、谈话等各种互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丽萍.让语言去更受孩子们的喜爱[J]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03月
[2]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3]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4]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