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不循环小数本质的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hui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是小学生进行各种换算的必备技能,除法运算更是建立起小数和分数的亲密联系,但是在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中则存在一些阻碍,甚至有些人对无限不循环小数属不属于小数产生了怀疑。因此,有必要将分数与小数关系的本质探查清楚。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小数;无限;有限;认知;发展
  青岛版教材中“小数”的内容主要出现了四次。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初步介绍了小数的概念:“像0.1、0.4、0.55、1.2……这样的数,都是小数”。五年级下册教材中介绍了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作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作无限小数”。五年级下册中,教材介绍了分数与除法的互化。六年级上册教材中介绍了一段数学史料,引出圆周率π,π=3.1415926535…”。
  一、认知发展方面
  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教材对于“小数”课程的编写是非常有条理的,层层递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首先,由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出小数的基本意义。其次,通过除法运算不带余数的商来揭示小数的“有限”与“无限”。再次,说明任意分数都能通过除法运算将其转化为小数 (能够除尽的,商就是有限小数;除法竖式中余数从某一位开始循环,导致商从某一位开始循环,这样的商就是无限循环小数;由除法运算得出的无限小数必定循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可能由除法运算求商得出)。最后,进一步借助圆周率来推出小数的另一种形式——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类小数是无理数。至此,所有小数的形式被“一网打尽”。
  这样的教材编排顺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识数、算术、数域整理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契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显然,如此安排可以使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意义、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知识进行连续闯关、逐个击破。但是,学生要真正领会小数的本质就不太容易,因为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意义时,教材是借用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诠释的,如货币单位元、角、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在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互化过程中感知小数的意义,给学生造成“十进制分数与小数之间严格对应”的印象。在学习小数除法运算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知道除法运算的商是小数的合理来源,而且通过经历无法除尽的情况,也就是从某一步开始,余数开始重复出现,导致商也重复出现,这时的小数位数就会无穷无尽,感知无限小数的现实来历。但教材并没有让学生去追溯无限小数的前身——其对应的分数(被除数和除数),因此,学生自然不会深究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对应的分数是否都是十进制分数。那么,等到借助圆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揭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时,学生更不会思考无限不循环小数是否也来自某个分数了。
  二、数学形式方面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学模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征,小数就是数的一种表征,或者说存在形式。把十进制分数改写成的有限小数,可以认为是对十进制分数的乔装易容——换了一种书写形式。显然,无限循环小数是非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照此理论,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找不到对应的分数。然而,这样用类比法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寻根,会让思路走进死胡同。要想为“小数都是源自分数,是分数的第二表征”找到合理解释,教师必须另辟蹊径。下面,笔者先梳理小数的表征方式。
  有限小数:0.29= [210] [9100]
  无限循环小数:0.377…=[310] [7100] [71000] ……
  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 3 [110] [4100] [11000] [510000] [9100000] ……
  [5]=2.23606…=2 [210] [3100] [61000] [010000] [6100000] ……
  一般地,对于任意纯小数:[0.a1a2a3a4…ak]= [a1101] [a2102] [a3103] [a4104] … [ak10k] =[i=1kai10i]。也就是说,当k是定值时,有限小数“[0.a1a2a3a4…ak]”可以用若干个十进制分数的和“[i=1kai10i]”来表征;当k趋于正无穷时,无限循环小数“[0.a1a2a3a4…ak]”可以用无限个分子循环出现的十进制分数的和“[i=1kai10i]”来表征;当k趋于正无穷时,无限不循环小数“[0.a1a2a3a4…ak]”可以用无限个无规律的十进制分数的和“[i=1kai10i]”来表征。综上所述,用“把十进制分数(有限或无限个十进制分数的和)改写成无分母形式的特异分数,即为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均在此列)”的定义就能将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表征方式统一起来。
  三、数学本质方面
  什么是数?这既是一个高等数论问题,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数”常常被看成是对“物品数量”的标记。那么,生活中物品数量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人们对同类物品的整理方式分两种:合并与分割。通过合并累计,人们形成了整数的计数单位;通过对一个物品的切分,人们形成了小于1的分数计数单位。
  计数其实就是对计数单位的数目进行记录和描述。顯然,这样的计数结果有三种:第一种是只包含大于或等于计数单位“1”的物品数量记录信息(整数);第二种是只含有小于计数单位“1”的物品数量记录信息(纯小数);第三种是既含有大于等于计数单位“1”的物品数量记录信息,又含有小于等于计数单位“1”的物品数量记录信息(混小数)。
  据此,教师可以将这些数字分门别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是分成两类:一类是只含有大于或等于计数单位“1”的数字,叫作自然数;另一类是既含有大于或等于计数单位“1”的计数单位,又含有小于计数单位“1”的计数单位的数,叫作小数。第二种分类方式是分成三类(或许这种分类更有效):第一类是所含计数单位大于计数单位“1”的数(整合数,如250=200 50),第二类是只含有计数单位“1”的数(真正自然状态下的数量状态,全部一个一个累加起来),第三类是所含计数单位全部小于“1”的数(纯小数,如0.265)。
  无论是哪种分类方式,都可以看出不同数的数学本质:自然数的计数单位只含有“基数1”,整数的计数单位全部大于或者等于“基数1”,小数的计数单位全部小于“基数1”。因此,“含有小于‘基数1’的计数单位的数叫作小数”,这样定义,就可以涵盖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三种小数类型。这样一来,不仅为无限不循环小数恢复了小数身份,而且可以直击小数的数学本质。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作业中的错误率非常高,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文章从对各类错误现象的分析出发,明确错误形成的原因,并从教材编写、知识逻辑结构、教学设计、练习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真正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提高应用这一运算定律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
[摘 要]以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把握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开发的要点,再从其他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智力碰撞、数学发展史等层面,推动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的内容,包括不同时期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
[摘 要]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是笔算除法的重要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爬坡的缓冲区,教材对其的编排方式是采取线性图式结构串联学习内容。经过对学生的前测了解学情后实施教学,切实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四舍五入法;试商;笔算除法;教学研究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是除数是两位数的内容之一,也是重要的计算方法。笔者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
在理解尝试教学法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出示尝试题、学生尝试、自学课本、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五个主要环节,对尝试教学法在数的运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释,谈如何使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常规的教学中,乘除法的格式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只能单纯地模仿、记忆这些计算格式,缺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建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格式中体会数学的美妙,发展思维.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畴.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挖掘空间观念发展的要点,基于教材解读,探索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路径,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摘 要]数学建模指向模型思想和建模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基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提升建模能力,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决一道题从而解决一类题。结合课例展开建模教学的策略论述,唤醒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教材  模型思想和数学建模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
“综合与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能的数学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为例进行课例探究,通过层层递进和形式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推理并不只是逻辑推理,数学发现中最为重要的“直觉”与“灵感”均是合情推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获得更多的顿悟,溅起灵感的火花,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 要]对于一些无法用现有的定理公式解决的难题,可以先得出类似问题的基础数学模型,进而类比迁移,从而利用基础数学模型有效突破难点。  [关键词]基础模型;类比迁移;函数  《中小学数学》杂志小学版2014年第7、8期(合刊)刊载了范午英老师的一篇教研论文,题目是《教数学要以理服人》,范老师通过严密的论证说明了数学教学的推进要“理直气壮”,范老师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令人折服。笔者反复品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