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hxum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把握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开发的要点,再从其他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智力碰撞、数学发展史等层面,推动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的内容,包括不同时期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演化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贡献,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美感。教师应当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文化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一、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开发的要点
  1.课程的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课程学习的体验为主导的课程建设。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体验感直观地表现在教学氛围中,教学氛围越活跃,学生的体验感就越强烈,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就越顺利。因此,在进行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时,教师应当加强对课程教学氛围的关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开发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因此,教师必须确保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关联性,再借助这种关联,有效开发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让学生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增长。
  3.课程开发的欣赏性
  从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特色分析,该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品”和“析”。“品”是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品味,感受数学文化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美,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析”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如图1)进行分析,找到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策略
  1.与其他课程内容融合,提升数学课的欣赏性
  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将各种数学问题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修饰,使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具欣赏性。
  以一道应用题为例:甲、乙两车同时向A地行驶,甲车速度是60 km/h,乙车速度是40 km/h,出发1小时后甲车以相同速度返回到出发点,再重新向着原来的方向出发,请问甲车多久能够追上乙车?类似这种较为复杂的应用习题,一向是学生较为抵触的学习内容。为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音乐或美术元素,对该数学问题进行修饰,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
  2.基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个数学研究方向的基础内容,教师在开发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时,还可以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行思考,利用数学课程本来的内容激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考虑将多种不同形式的几何图形融入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中,借助多种不同形式的几何图形对学生进行引导。再如,教师还可以基于函数的变化性进行思考,利用現代信息技术将函数的变化过程直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函数变化中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
  3.基于学生的智力碰撞,激发数学课程的活力
  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要能使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不需要局限于课程内容的展现,可以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脑力风暴”,享受“脑力风暴”所带来的快感,在智力的碰撞中直观地感受小学数学课程的魅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组合、平移、切割等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展示多种组合图形(如图2),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图形模块,让学生以图形的组合为目标进行竞赛,使之在竞赛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4.基于教材中的人物故事,丰富数学课程的内容
  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人物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人物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学习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猜想——任一大于6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如7 3=10、7 7=14、7 5=12……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陈景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景润潜心研究,光是草稿纸就装了几麻袋。”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悟陈景润做学问的优秀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
  5.基于数学历史典故,提升数学课程的文化内涵
  学习数学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知识演化过程,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从知识的演化中受到启发。
  例如,在学习“数的发展史”拓展课时,学生通过远古时期的记数方法,了解到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数”的认识和使用,并由此联想到其他知识,如信息技术中的数字代码、战争时期的摩尔密码等,加深了对数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应当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基础,如此才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文章以何捷老师的《扁鹊治病》一课为例,从“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关注个体,整体提升”“准确解读,巧妙设计”等方面探索了高效课堂的实施路径.学情、学生、教材,精准把脉,教在当教之处,能使语文课堂活色生香,充满乐趣与生机.
[摘 要]统编教材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学前基础,对汉語拼音的学习做出了调整。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必须克服一些幼小结合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准确定位,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率,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发音;对策;高效;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而农村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一直是个常谈常新,没有定论的话题。许多教师,特别是刚接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面对过渡阶段的起步习作教学,真可谓是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在分析农村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摘 要]汉字背后有文化的深层“语码”,它既是文化的反映,也是思维方式的呈现。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举象、造境等手段凝聚文化;通过渗透生活元素、文化元素、想象元素等策略,传递汉字中蕴藏的文化。由此,在培养孩子对文化的亲近感的同时,对文化意义下的识字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汉字文化;全语境;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小学阶段整数除法中的铺垫性内容,文章通过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得出相同点: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中融合计算,强调口算算理,理解口算算法的多样性,强调笔算程序中的商的位置;不同点:口算的算理表征形式不同,口算和笔算除法的编排顺序不同,笔算除法的引导程度不同,部分练习题的设计不同。最后针对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整数除法;教材比较;教学建议 
在合理运用策略解题之前,习得解题的技能、理顺解题的思路是基础.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学生能将“转化”思想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说明了解题技能的习得对开拓解题思路大有裨益.
[摘 要]写作文,离不开观察。对于观察,并非仅限于看,还要把握观察的方法,从观察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观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有了观察,将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事物,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文章读起来有滋有味。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习得观察之法,让观察的视角更独到、更深刻,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作文指导;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关联性资源是个体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进行关联时的思维路径和方法,它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比较相似资源,凸显核心算理;利用错误资源,引发认知冲突;挖掘内隐资源,引发深度思考三个方面入手,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关联性资源;深度学习  学生学习新知前,头脑里并非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存在着相关的旧知。由于不同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导致他们进
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文章针对估算教学时常出现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从现状、成因、改进措施以及教学效果谈提高估算教学效率的切实做法.
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作业中的错误率非常高,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文章从对各类错误现象的分析出发,明确错误形成的原因,并从教材编写、知识逻辑结构、教学设计、练习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真正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提高应用这一运算定律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