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错误理解“液化”概念的原因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七年级科学教学中,学生对物态变化的过程掌握不好,特别是对“液化”判断的正确率很低。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学生调查访谈,总结出几种错误的原因,以期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突破难点。
  关键词:七年级;液化概念;错误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七年级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的变化掌握得特别差。特别是对“液化”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考试中得分率非常低。在近几年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学生调查和访谈,寻找真正的原因。只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才能因材施教,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二、文献研究
  国外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早。Piaget在1929年就开始探讨儿童对云和雨来源的认知起源。1983年Osborne 和Cosgrove 以新西兰八岁至十七岁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学生在冰、水和水蒸气状态改变方面的概念发展情形。Stavy,R.和 Stachel,D.在论文《儿童有关固体和液体的概念》(1985)中发现学生在年纪较小时便可成功地分类液体,但认为所有液体皆由水制成。Bar和Travis在1991年对以色列学生有关液、气状态变化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1)学生对蒸发的概念是由原来认为是水穿透了固体物质逐步改变至后来的水蒸发了。(2)对于水中的气泡里是什么物质的问题,则由原先认为是水逐渐改变为后来的空气。(3)学生对沸腾的理解早于其对蒸发的理解。Bar和 Calili在1994年探讨了以色列学生对于蒸发概念的发展情形,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蒸发概念的发展是依循着以下四个程序:(1)水消失了。(2)水被地板或者土壤吸走了。(3)水蒸发意味着现在已不能看到水,而水转变到另一个位置(location)或介质(medium)中去了,如在天空中、在云中。(4)水变成水蒸气了,它是以看不见的小水珠分散于空气中,或是水转变成了空气。
  我国台湾学者林显辉在《针对国小学生蒸发与凝结概念》(1995)进行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所持有的正统科学概念比例较高,少数学生认为水气遇冷可以直接变为小水滴,中高年级学生对蒸发持有较正确的想法,对凝结(液化)所持有的另有概念较多,许多学生将凝固的情形视为凝结(液化)。张敬宜在《国小高年级学生蒸发、凝结与沸腾概念之比较研究》(1997年)中发现学生的蒸发概念比凝结(液化)概念好,学生对水蒸气存于空气中的状态不清楚。
  三、实践研究
  回顾实际教学,七年级上浙教版科学教材通过一个生活的例子引出液化概念:“在寒冷冬季的早晨,干燥的玻璃窗内侧出现一层水雾,原来是房间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教材直接给出液化的概念,但考试时学生答错率很高。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以下原因:
  1.物态变化过于抽象。调查发现,学习了这节以后,还有很多学生对“水蒸气”没有真正理解。比如,判断题“水蒸气总是看不见的?”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回答错误。
  2.对气态的理解不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很轻会飘动的状态”就是气态。生活中的经验也容易把轻飘飘的烟和雾归类气态。比如,“沸腾时壶嘴口的白色烟雾是什么?”有三成的学生回答错误。
  3.习惯用语的干扰。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液化的概念被凝结取代。生活中“液化”这个词语使用很少。但比较习惯地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而凝结与物态的“凝固”“凝华”写法相近,容易干扰。
  4.词语自身的歧义。访谈发现,有少数学生容易望文生义,把“液化”从字面理解为“变为液态”,很容易把熔化的过程(固态变成液态)也写成液化。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就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液化”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去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下来,很容易混淆和遗忘。通过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难题。
  1.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前概念的关注。教师要帮学生理清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观念,特别是要让学生建构正确的水蒸气的概念。比如,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算作气态的水。如果水蒸气的概念建立模糊,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液化”的判断,如把液化过程写成“汽化”。
  2.要加强“凝结”和“液化”两个词语的语义关联。凝结在教材中没有明文出现,但是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用语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区分凝结、凝固和凝华。或者让学生先掌握“凝结”的概念,再等价转化为“液化”,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3.要加强“液化”和“熔化”两个词语的语义区分。这两个词语的共同点是变化后都是液态,不同点是变化前分别是气态和固态。熔化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以熔化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掌握液化,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周黔峰.八年级学生对蒸发、液化和沸腾概念理解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现在的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培养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兴趣,可令人担忧的是忽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如今的孩子轻视劳动,更缺乏劳动能力,在生活自理方面过分地依赖父母。因此,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头活水”。只有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地发展。  一、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1.明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理念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常常是一堂作文课下来,学生搜肠刮肚总是那么几句套话,没什么新意,更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教师苦闷,学生苦恼,为什么作文总是难于上青天呢?为了探索解决之道,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作文前重视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就是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形成自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上课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备课的一般常规是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学法、编写教学方案等。在新课程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本人根据这几年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认为以“动网论坛”为平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论坛(BBS)是当今网络流行的交流系统之一,它的特点是,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与他人分享或交流自己的经验知识。“动网论坛”是目前国内
情绪是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也能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消极的情绪、情感会影响身心健康,而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摘 要:“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必须重塑角色。具体地说,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将成为学习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研究”的合作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拓者,研究活动的监控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以及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重塑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化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着重关注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升级和更新,为学生提供完善
品德课堂应该是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的课堂。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是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存在
一、国外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探析1.创新教育的规范化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并不是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为此,各国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主张必须加强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提出,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和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低效的课堂模式,有效构建精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