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里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教学形式。但这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儿园里开展时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区域活动虽在开展却流于形式而无效。本文结合《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区域活动的相关理论,联系区域活动的实际案例,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种把幼儿的学习融入到游戏中的学习模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动手探究解决问题。如何使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呢?教师的角色定位及适当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而实际上,整个活动渗透着教育目标,这样的要求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1.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形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因此创设区域环境时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但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3.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生活,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幼儿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使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更有针对性。
4.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为了让幼儿适应区域活动都独立地参与,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在区域活动指导中,要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在玩“钓鱼”游戏时,将钓来的鱼送到娃娃家,做菜,然后送到数学角,引导幼儿有规则地排序,还可以送到小菜场,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可学到相应的知识。
5.区域活动的创设要考虑如何确定区域活动的种类
创设区域活动的目的就是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创设时,就要考虑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生活内容、游戏内容、运动内容有机渗透到区域活动中,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教育要求巧妙地融于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利用随机教育分层次个别辅导、小组等方式帮助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将活动室有限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划分区域时一定要考虑幼儿人数及各个区域的有限空间,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游戏,不能过于拥挤。将一些动静差别较大的活动区分开来,有些区活动量小,需要安静,而有些区则比较热闹,容易喧哗,因此这两类活动区最好离得远些,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尽量削弱不同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使幼儿可以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尽可能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划分好区域后,就要教师收集适当的活动区材料,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幼儿能学到什么样的经验,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些颜色鲜艳、形状奇异、体积小、分量轻的材料。
6.要着重规则意识培养
活动区的规则包括一般性规则和活动本身的规则两方面。一般性规则是为了保证活动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行为上的要求和限制。活动本身的规则是指材料操作的方法、程序。教师必须认识到规则的建立不是教师一味地提要求,幼儿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情景设置、协商、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让他们真正内化规则、体验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让幼儿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教师要重视区域活动。我们决定从内容的选择、形式上的变化、材料的提供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其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在活动中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一种把幼儿的学习融入到游戏中的学习模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动手探究解决问题。如何使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呢?教师的角色定位及适当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而实际上,整个活动渗透着教育目标,这样的要求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1.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形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因此创设区域环境时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但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3.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生活,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幼儿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使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更有针对性。
4.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为了让幼儿适应区域活动都独立地参与,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在区域活动指导中,要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在玩“钓鱼”游戏时,将钓来的鱼送到娃娃家,做菜,然后送到数学角,引导幼儿有规则地排序,还可以送到小菜场,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可学到相应的知识。
5.区域活动的创设要考虑如何确定区域活动的种类
创设区域活动的目的就是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创设时,就要考虑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生活内容、游戏内容、运动内容有机渗透到区域活动中,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教育要求巧妙地融于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利用随机教育分层次个别辅导、小组等方式帮助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将活动室有限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划分区域时一定要考虑幼儿人数及各个区域的有限空间,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游戏,不能过于拥挤。将一些动静差别较大的活动区分开来,有些区活动量小,需要安静,而有些区则比较热闹,容易喧哗,因此这两类活动区最好离得远些,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尽量削弱不同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使幼儿可以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尽可能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划分好区域后,就要教师收集适当的活动区材料,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幼儿能学到什么样的经验,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些颜色鲜艳、形状奇异、体积小、分量轻的材料。
6.要着重规则意识培养
活动区的规则包括一般性规则和活动本身的规则两方面。一般性规则是为了保证活动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行为上的要求和限制。活动本身的规则是指材料操作的方法、程序。教师必须认识到规则的建立不是教师一味地提要求,幼儿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情景设置、协商、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让他们真正内化规则、体验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让幼儿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教师要重视区域活动。我们决定从内容的选择、形式上的变化、材料的提供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其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在活动中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