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如何提高学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校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依托大学科技园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培养出真正有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着重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服务几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关键词】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66-01
近年来,学院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确立了“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办了学院自主运营管理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三创(创新、创意、创业)俱乐部”等多形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创业大赛进班级、创業实践进基地、创业项目进园区”的目标。一、多维度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深入实施“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与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辐射服务广大创新创业群体,实施多维度教育渗透。
1.课程维度。
构建了通识普及课、专业渗透课、方向选修课、网络拓展课、创新实战课、创业实训课等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校内校外共同开办各类创业培训,学生和社会创业者互动学习,共同提升。
2.活动维度。
依托“三创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对接专业性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学生发展愿景,开展多形式创新创业活动。连续九年举办校级创业大赛和创新创意成果展,推荐优秀团队项目及成果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中国创翼”等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启创业之路。
3.文化维度。
确立了“沐创客文化、悟匠人精神、创精致产品、炼臻善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二、多途径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广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投入创业实践孵化场地50000平方米(其中,校内30000平方米、校外20000平方米),经费1000多万元,搭建了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创业咖啡、创业训练营等多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
2.积极开拓专业化创客空间。
通过整体设计、专项投入、分批建设,建成了以“沃野”等首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和3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27个专业化创客空间,覆盖校内各主要专业(群)。
3.借力导师帮扶创业实践。
鼓励学生从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实践,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组织创业导师对优胜项目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其优化方案、提档升级,助推其到创业园“拎包入孵”。经过双向选择和“项目+团队+导师”的模式,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让创业计划付诸实施。三、多形态服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启航
1.“三找三送”,助推创业。
大学科技园采用专业化服务流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会计记账等代办业务和“三找(找项目、找团队、找资金)”、“三送(送政策、送技术、送场地)”等全方位、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2.强化培训,重点引导。
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安排为期10天的SYB专项创业强化培训,以接近实战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方法和步骤,捋清创业思路,形成自已的创业计划书;鼓励学生把创业作为未来职业选择之路,并对启动创业的学生进行跟踪服务。
3.建立团队,做好孵化。
大学科技园创设了“筛选种子——孵化苗子——结成果子”的创业孵化方案和“晒梦培育——孵化提升——起航助推”三阶段阶梯递进的孵化服务模式;建立了“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三个服务团队,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指导等系统化服务。
4.“四个对接”,全程帮扶。
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创业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对接本校实验实训及信息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产品、项目的技术含量;对接知名企业,为大学生创业者寻找业务渠道和学习榜样;对接金融担保机构,多种形式满足入驻企业和大学生企业的融资需求。“四个对接”的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的市场竞争力弱、业务量小、管理经验缺乏等实际问题。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新浪网等80多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带动了襄阳及周边地区“双创”工作的开展,成为襄阳市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学校被评定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创业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葛宝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
作者简介:杨皓(1974-),男,湖北省随州人,讲师,硕士,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
【关键词】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66-01
近年来,学院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确立了“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办了学院自主运营管理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三创(创新、创意、创业)俱乐部”等多形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创业大赛进班级、创業实践进基地、创业项目进园区”的目标。一、多维度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深入实施“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与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辐射服务广大创新创业群体,实施多维度教育渗透。
1.课程维度。
构建了通识普及课、专业渗透课、方向选修课、网络拓展课、创新实战课、创业实训课等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校内校外共同开办各类创业培训,学生和社会创业者互动学习,共同提升。
2.活动维度。
依托“三创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对接专业性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学生发展愿景,开展多形式创新创业活动。连续九年举办校级创业大赛和创新创意成果展,推荐优秀团队项目及成果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中国创翼”等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启创业之路。
3.文化维度。
确立了“沐创客文化、悟匠人精神、创精致产品、炼臻善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二、多途径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广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投入创业实践孵化场地50000平方米(其中,校内30000平方米、校外20000平方米),经费1000多万元,搭建了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创业咖啡、创业训练营等多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
2.积极开拓专业化创客空间。
通过整体设计、专项投入、分批建设,建成了以“沃野”等首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和3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27个专业化创客空间,覆盖校内各主要专业(群)。
3.借力导师帮扶创业实践。
鼓励学生从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实践,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组织创业导师对优胜项目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其优化方案、提档升级,助推其到创业园“拎包入孵”。经过双向选择和“项目+团队+导师”的模式,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让创业计划付诸实施。三、多形态服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启航
1.“三找三送”,助推创业。
大学科技园采用专业化服务流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会计记账等代办业务和“三找(找项目、找团队、找资金)”、“三送(送政策、送技术、送场地)”等全方位、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2.强化培训,重点引导。
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安排为期10天的SYB专项创业强化培训,以接近实战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方法和步骤,捋清创业思路,形成自已的创业计划书;鼓励学生把创业作为未来职业选择之路,并对启动创业的学生进行跟踪服务。
3.建立团队,做好孵化。
大学科技园创设了“筛选种子——孵化苗子——结成果子”的创业孵化方案和“晒梦培育——孵化提升——起航助推”三阶段阶梯递进的孵化服务模式;建立了“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三个服务团队,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指导等系统化服务。
4.“四个对接”,全程帮扶。
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创业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对接本校实验实训及信息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产品、项目的技术含量;对接知名企业,为大学生创业者寻找业务渠道和学习榜样;对接金融担保机构,多种形式满足入驻企业和大学生企业的融资需求。“四个对接”的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的市场竞争力弱、业务量小、管理经验缺乏等实际问题。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新浪网等80多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带动了襄阳及周边地区“双创”工作的开展,成为襄阳市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学校被评定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创业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葛宝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
作者简介:杨皓(1974-),男,湖北省随州人,讲师,硕士,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