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多年来,阅读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恰当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落实这一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对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的分析 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四、努力实现师生“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不放心学生,把着讲的教学模式,要大胆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讨者。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的说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及人情的冷漠……教师在听了学生的陈述后,在肯定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作最后的总结,对文章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主动地去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越有益,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要重视阅读书目的选择性推荐。目前,书店里书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由于价钱昂贵,初中学生不敢问津。于是转向书摊,收集了许多不健康的书,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会腐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产生消极作用。可见,向学生推荐选择书籍尤为重要。首先向学生推荐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现代文学史上的中外名家名著;其次推荐优秀的科普读物和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等。读书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正确的爱好——爱什么,读什么。在阅读过程中作好笔记、摘抄,细读精彩的段落,甚至背下来。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可以将保尔对生命的感悟段落抄背下来。当然教师的指导阅读要力求选文内容丰富,适合学生阅读,要结合大量的富于生活气息,反映当前生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引导阅读作品要符合时代要求,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展开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进一步地思索,领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达到感受和理解的统一,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得到实际性的效果。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恰当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落实这一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对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的分析 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四、努力实现师生“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不放心学生,把着讲的教学模式,要大胆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讨者。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的说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及人情的冷漠……教师在听了学生的陈述后,在肯定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作最后的总结,对文章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主动地去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越有益,掌握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要重视阅读书目的选择性推荐。目前,书店里书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由于价钱昂贵,初中学生不敢问津。于是转向书摊,收集了许多不健康的书,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会腐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产生消极作用。可见,向学生推荐选择书籍尤为重要。首先向学生推荐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现代文学史上的中外名家名著;其次推荐优秀的科普读物和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等。读书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正确的爱好——爱什么,读什么。在阅读过程中作好笔记、摘抄,细读精彩的段落,甚至背下来。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可以将保尔对生命的感悟段落抄背下来。当然教师的指导阅读要力求选文内容丰富,适合学生阅读,要结合大量的富于生活气息,反映当前生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引导阅读作品要符合时代要求,要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展开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进一步地思索,领略文章的精髓,找到文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达到感受和理解的统一,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得到实际性的效果。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