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但毫无疑问,必须承认时间也是无限的,霍金说时间没有尽头,这点不难理解。那么,教学时间又是怎样从有限转向无限呢?首先,在形式上,课内的时间可以转化为课外的时间;其次,生理时间可以转化为心理时间;再次,有形时间可以转化为无形时间。但无论哪种转化,其实都是时间内化的过程,而时间的内化又意味着知识内化,知识内化正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表现。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可以用下面两种方式,实施语文教学中的时间生成策略。
将课内时间引向课外
教学时间包括教的时间和学的时间,如果说教师教的时间更倾向于有限,那么学生学的时间更包含着无限的可能,而学的无限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留有余地的结尾,让课堂“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都市精灵》结尾为例。学生在模仿小动物带给人们的快乐之后,又共同观看人类伤害甚至虐待动物的现象。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学生的心理大受触动。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如此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建议,让我们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形成一份倡议书,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到底该怎样和身边的动物、植物以及整个大自然友好的相处。”
这样的结尾,一方面是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内心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时间的延续,即课堂结束了,但其留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的“未完成性”。
时间的无限性就是指向有限时间的延续状态。教师将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的活动转变为进一步思考和行动的触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尾时要结合课堂的学情,以余音绕梁的方式“结束”课堂活动,并为课外的学提供一定的指引和促进。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应尊重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师要将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的教学行为统摄为一个整体,因为课外时间是课内时间的延续和补充。只有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容上的一致性,才使时间的延续变为可能。
其次,教学时间的延续性。课外活动是课内活动的拓展和深入,知识上的拓展实际上就是教学活动的的延伸。课内时间的价值不仅指向课堂教学目标,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引和延伸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课外的延展,使教学活动的功能最大化。
最后,教学行为的实践性。语文教学要将学生的所学所感,转化为学生今后行为的指引,不仅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的时间才是实在的,他们掌握的知识才是接地气的,才能够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将教学时间引向内心
时间可以停滞,也可以延伸。当时间指向内心的情感和切身的感悟,瞬间就存在着转化为永恒的可能性。“伟大的情感是永恒的,它会让心停下来,让它抓住永恒的瞬间。”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作为小亮的同龄人,小亮的心酸经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揣摩小亮在特定场景的心理活动对我们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大有裨益。当他拿到糖的那一刻,当他把糖分给伙伴的那一刻,当他回家之前想把糖藏起来的那一刻以及当他从土中挖出“糖”的那一刻。这些心理时刻都是这篇小小说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如果让学生揣摩并尝试还原彼时彼刻小亮的心理活动,那么故事情节就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丰满,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师:当小亮拿到糖的那一刻,他会想些什么?
生:小亮一定特别意外,可能他很久都没有见到妈妈了,在这样的日子收到礼物,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高兴一件事,他可能手舞足蹈。开心的跳来跳去,逢人便说。
生:也不一定,他开始可能愣住,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等缓过神来之后才能开心的不得了。(此同学在之前的理解上更进一步,开始关注心理的动态变化)
生:他可能高兴的会哭得一塌糊涂,然后又高兴的不得了,马上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快乐。(此学生懂得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
在这样的教学片段中,随着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发现,大家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小亮心情的复杂性,这种心情难以用喜悦和悲伤来界定。在小说学习中,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观察和心理活动的探究。随着学生逐渐还原小亮的复杂的表情及丰富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也就逐渐清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泥土是甜的还是苦的,学生就会根据生活中情节和心理活动探究主旨。
探讨教学时间的无限性,实际上是旨在关注语文课堂的生成效果。优秀的语文课不仅关注课内知识和课堂活动,达成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且它应该是将课内知识引向课外,将课堂活动带向生活,将教学目标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只有当知识“活”起来,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有限课堂产生无限生成才可能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将课内时间引向课外
教学时间包括教的时间和学的时间,如果说教师教的时间更倾向于有限,那么学生学的时间更包含着无限的可能,而学的无限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留有余地的结尾,让课堂“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都市精灵》结尾为例。学生在模仿小动物带给人们的快乐之后,又共同观看人类伤害甚至虐待动物的现象。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学生的心理大受触动。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如此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建议,让我们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形成一份倡议书,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到底该怎样和身边的动物、植物以及整个大自然友好的相处。”
这样的结尾,一方面是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内心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时间的延续,即课堂结束了,但其留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的“未完成性”。
时间的无限性就是指向有限时间的延续状态。教师将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的活动转变为进一步思考和行动的触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尾时要结合课堂的学情,以余音绕梁的方式“结束”课堂活动,并为课外的学提供一定的指引和促进。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应尊重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师要将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的教学行为统摄为一个整体,因为课外时间是课内时间的延续和补充。只有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容上的一致性,才使时间的延续变为可能。
其次,教学时间的延续性。课外活动是课内活动的拓展和深入,知识上的拓展实际上就是教学活动的的延伸。课内时间的价值不仅指向课堂教学目标,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引和延伸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课外的延展,使教学活动的功能最大化。
最后,教学行为的实践性。语文教学要将学生的所学所感,转化为学生今后行为的指引,不仅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的时间才是实在的,他们掌握的知识才是接地气的,才能够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将教学时间引向内心
时间可以停滞,也可以延伸。当时间指向内心的情感和切身的感悟,瞬间就存在着转化为永恒的可能性。“伟大的情感是永恒的,它会让心停下来,让它抓住永恒的瞬间。”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作为小亮的同龄人,小亮的心酸经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揣摩小亮在特定场景的心理活动对我们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大有裨益。当他拿到糖的那一刻,当他把糖分给伙伴的那一刻,当他回家之前想把糖藏起来的那一刻以及当他从土中挖出“糖”的那一刻。这些心理时刻都是这篇小小说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如果让学生揣摩并尝试还原彼时彼刻小亮的心理活动,那么故事情节就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丰满,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师:当小亮拿到糖的那一刻,他会想些什么?
生:小亮一定特别意外,可能他很久都没有见到妈妈了,在这样的日子收到礼物,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高兴一件事,他可能手舞足蹈。开心的跳来跳去,逢人便说。
生:也不一定,他开始可能愣住,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等缓过神来之后才能开心的不得了。(此同学在之前的理解上更进一步,开始关注心理的动态变化)
生:他可能高兴的会哭得一塌糊涂,然后又高兴的不得了,马上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快乐。(此学生懂得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
在这样的教学片段中,随着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发现,大家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小亮心情的复杂性,这种心情难以用喜悦和悲伤来界定。在小说学习中,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观察和心理活动的探究。随着学生逐渐还原小亮的复杂的表情及丰富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也就逐渐清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泥土是甜的还是苦的,学生就会根据生活中情节和心理活动探究主旨。
探讨教学时间的无限性,实际上是旨在关注语文课堂的生成效果。优秀的语文课不仅关注课内知识和课堂活动,达成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而且它应该是将课内知识引向课外,将课堂活动带向生活,将教学目标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只有当知识“活”起来,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有限课堂产生无限生成才可能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