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 提升效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pi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问题,从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容量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恰当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堂,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教育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堂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误区
  新课改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1.多媒体喧宾夺主,使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的语文课异化为图片欣赏课;2.阅读教学以多媒体课件预设教学过程,动态教学过程异化为固定程序的播放;3.人机对话取代师生情感交流,激情迸射的人文课堂异化为以电脑为本的课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前提应当是学生,主体应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舍本逐末,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催化剂而非反应剂,既能有助于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又不影响学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因而信息技术在使用时应做到“恰当运用,点化课堂,提升效率”。
  1.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人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书中的知识变得栩栩如生。
  如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缺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局部运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并不能很容易地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则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是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能不有所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能不有所增加呢?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2.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许多优秀篇目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生活阅历、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不足,对其描绘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生疏。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用具的特殊功能,就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视觉语言、文字、音像使之具体化、实物化;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语文的理解能力,感受语文饱含的生命之美。
  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像“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语言优美形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句写得形象、新颖。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作者在这里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更是独特新颖。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动画,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们倾听着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总之,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是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笔者把整合的切入点定义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利用网络资源共享,让学生自主地收集、整合、共享信息,实现对古典小说的合作解读;以网络论坛的方式实现合作学习,探究经典人物;以视频素材、音乐素材、图片素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指引下,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将信息技术和《红楼梦》教学整合,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搜集资料,并精选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链接在教学网页上,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去攫取有效信息。而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其方便的检索功能更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含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本案例中还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构造了一个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在学习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能动性和探究性,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古典小说常识;在个性化的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人物性格、体味古典小说的魅力;在大胆自由的讨论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学生的主体角色得到充分体现,学习方式也有了极大的转变。
  4.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学习容量
  从课堂效率来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益。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于一体,它使知识容量增大,更具吸引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对知识的掌握更清晰、全面、深刻,能更充分地调动各种感观系统,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学生的知识面被拓展,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多媒体带来发展的内驱力,使学生原有的认知手段被拓宽,文本、媒体、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课程的丰富性得以发展和生成。如讲授传统篇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有关文本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含量;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有关节选,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热火朝天地谈感受,贾雨村的忘恩负义、门子的阴险狡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讲完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恰当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点化课堂,辅助教学,一改传统的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并以其充足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J].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5(4).
  [3]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4]梁樱花,张倩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1(9).
其他文献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效果,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班主任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更复杂、细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班主任工作在“教书育人”核心指导下内容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薄弱学校;班级管理;稳中求发展  笔者曾在我县地处边境的乡镇中学执教多年,学生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受社会、家庭等原因影响,学习兴趣不高、
摘要: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语法时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大量地在黑板上板书,讲的滔滔不绝,但学生收效不大,正如走马观花。而新课改要求教学应大量创设语境,与学生互动,语法教学要更直观、生动、有趣,营造快乐的情景和氛围,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景;操练;互动  语法是从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懂得语法,可以减少运用语言的盲目性,提高语言理解的正确性和表达的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因——学习氛围,结合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从隐性氛围和动态氛围两方面论述了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及个性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英语学习氛围的一些见解,以期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提高语言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学习氛围;创设  一、前言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界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而学习氛围则是这软
江泽民曾说:“迎接未来科学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求同存异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只局限于抓纲务本,一本教参往往是教师们传授知识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也正是我国社会将发生巨大而深刻转变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种机遇和挑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讨论课;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并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想要学生学好英语,懂得运用英语,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入手。但是面对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呢?本文将从教师对听说教学的重视、如何将听说有机结合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听说习惯、如何创设听说环境及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等几方面阐述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们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首次使用“体验”来刻画教学活动中的过程目标,并在解
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抱怨英语书面表达题无从下手,感觉没有可写的素材。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英语教师就应积极地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本文就此作了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英语书面表达;过程写作; 提高;水平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学好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写作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输出
摘要:2008年以来,语文、数学、外语三分天下的高考格局让语文学科也加入了不放过任何得分机会的行列,沉重的作业负担压得我们的高中生已经直不起身来,仔细思索,却发现他们的作业存在着诸如片面强调识记、以写为主等症结。本文针对这些症结提出了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注重作业设计的创意性、注重作业设计的人文性等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救救辛苦的江苏孩子。  关键词:语文作业;症结;救救孩子  随着
摘要:笔者通过各方探究联系实际教学,探讨了双语汉语课堂教学的多中导入方法,包括直接导入、作者主人公导入、歌曲音乐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对比导入、问题导入,并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合情合理、节奏明快、因文制宜、新颖别致、灵活多变。  关键词:直接导入;作者主人公导入;歌曲音乐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对比导入;问题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汉语教学亦是如此。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