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选择合适机会,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明确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更新授课手段,然后渗透传统文化,在互动环节搜集学生的不同看法;可以简化教学步骤,尝试拉近师生关系,给予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机会,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价值;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一起在理想世界中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研究;思考
引言: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一直不同,有效渗透了传统文化,更容易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固化,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创造机会,教师为了完成讲课任务组织的课堂活动,根本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学矛盾十分突出,互动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改善弊端现状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出发,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主动给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突破自我后,得以成为可塑之才。
一、建议博览国学经典
高中语文教材精心编制,内含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高中学生比较喜欢参与有趣的学习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绝不强制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规定任务,在缺少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渗透国学,而是选择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写读后感,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一边提升写作水平,一边完善语言积累。优秀的语文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和“寓教于乐”原则,长期提供国学经典,锻炼学生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正是这样,文化教育才有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指日可待[1]。如《论语》《诗》《书》《礼》《易》《春秋》等国学经典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周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或者一篇经典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记录下来,并将其写成一篇读后感,然后利用周末时间来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在长期的国学经典阅读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学品味,还可以将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善于立足课本,实现有效教学
课本起到了导向、启发的作用,教师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指的是:学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能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个性化学习,同时产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的浓厚兴趣[2]。如杜甫的《春望》具有對偶押韵的特点,富有语言美感,也饱含感情。教师设计教案时,可以联系当时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唐朝文化发展的同时切实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诗人在如此战乱不断、风雨飘摇的境况中还能关怀国家和人民,那么身处和平幸福年代的当代高中生是不是更应该热爱祖国呢?启发引导同步进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事先准备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或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或者说,重点介绍虚词、实词,动态、静态的描写方法,让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起来,始终围绕课本,促进学生思考,对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们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优化教材课外拓展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因素,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选取都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的,都是经过长久时间的洗礼的,往往其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哲理,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3]。每一篇文章都是传统美学与深刻人生哲理的完美结合。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到讲解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更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观念上来。如在讲解《师说》时,教师除去带领学生们理解文章内容外,更应该重点讲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从师和从学的态度和原则,使学生对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语文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讲解教师传授道理,解除疑惑而大多数人却耻于从师,从而告诫学生从师求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一片苦心。又如讲《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文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详细讲述当时的战争局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有关篇章中如《六国论》中应当着重强调汉语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是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均衡对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讲解这些篇章时应该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在平常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篇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等拓展更多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的篇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提高有效性,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外,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文学作品,增强学生自学信心;然后提供创作机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活动进展的十分顺利,整体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只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最准确、更深入的认识,高中学生才有机会突破自我,未来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波.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的核心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4(02):121-122.
[2]张家纷.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42(30):56-57.
[3]刘鑫.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7,15(08):39-4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研究;思考
引言: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一直不同,有效渗透了传统文化,更容易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固化,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创造机会,教师为了完成讲课任务组织的课堂活动,根本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学矛盾十分突出,互动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改善弊端现状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出发,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主动给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突破自我后,得以成为可塑之才。
一、建议博览国学经典
高中语文教材精心编制,内含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高中学生比较喜欢参与有趣的学习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绝不强制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规定任务,在缺少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渗透国学,而是选择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写读后感,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一边提升写作水平,一边完善语言积累。优秀的语文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和“寓教于乐”原则,长期提供国学经典,锻炼学生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正是这样,文化教育才有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指日可待[1]。如《论语》《诗》《书》《礼》《易》《春秋》等国学经典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周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或者一篇经典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记录下来,并将其写成一篇读后感,然后利用周末时间来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在长期的国学经典阅读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学品味,还可以将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善于立足课本,实现有效教学
课本起到了导向、启发的作用,教师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指的是:学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能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个性化学习,同时产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的浓厚兴趣[2]。如杜甫的《春望》具有對偶押韵的特点,富有语言美感,也饱含感情。教师设计教案时,可以联系当时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唐朝文化发展的同时切实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诗人在如此战乱不断、风雨飘摇的境况中还能关怀国家和人民,那么身处和平幸福年代的当代高中生是不是更应该热爱祖国呢?启发引导同步进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事先准备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或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或者说,重点介绍虚词、实词,动态、静态的描写方法,让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起来,始终围绕课本,促进学生思考,对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们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优化教材课外拓展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因素,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选取都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的,都是经过长久时间的洗礼的,往往其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哲理,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3]。每一篇文章都是传统美学与深刻人生哲理的完美结合。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到讲解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更改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观念上来。如在讲解《师说》时,教师除去带领学生们理解文章内容外,更应该重点讲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从师和从学的态度和原则,使学生对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语文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讲解教师传授道理,解除疑惑而大多数人却耻于从师,从而告诫学生从师求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一片苦心。又如讲《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文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详细讲述当时的战争局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有关篇章中如《六国论》中应当着重强调汉语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是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均衡对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讲解这些篇章时应该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在平常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篇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等拓展更多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的篇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提高有效性,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外,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文学作品,增强学生自学信心;然后提供创作机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活动进展的十分顺利,整体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只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最准确、更深入的认识,高中学生才有机会突破自我,未来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波.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的核心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4(02):121-122.
[2]张家纷.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42(30):56-57.
[3]刘鑫.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7,15(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