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如一缕春风,吹绿了创新之芽,吹开了思变之花,也吹暖了一江春水。春江水暖,但乍暖还寒,其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流失已“寒气”逼人,不容小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一、强化教师的“磁性”
一个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一块电磁铁。课堂上,老师往那儿一站,其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左右着学生的视线,关系着一节课的成效。
如何强化老师的“磁性”?我认为,生活是“源”,轻松是“流”。
“请到青海鸟岛来,这里鸟儿真可爱,到处都是小鸟蛋,千万不要随便踩……”听到这歌声,如果你以为是上音乐课,那就错了。这是我根据《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的旋律,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的《鸟岛》一课的内容即兴创作而成的。学生听罢,脸上普遍荡漾着一种惊喜和愉悦之情。我班的许浩楠同学更是快活得阳光灿烂。见此情景,我抛出一句:“罗锦涛同学要是去了鸟岛我最担心,知道为什么吗?”“他会掏鸟窝。”“他会拔鸟毛。”“他会踩鸟蛋”……“要是张天竹同学去了,我最放心,那是因为……”“她很乖。”“她不会伤害小鸟。”“她不会踩鸟蛋”……“要是许浩楠同学去了,我最开心,知道为什么吗?”“他会爱护小鸟。”“他回来后会讲故事给我们听”……
這个课堂教学片段,是我从事教学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歌曲”来源于生活,贴近课本内容,营造了轻松氛围。“担心、放心、开心”三个词似三根琴弦,拨动了学生的心,弹出了文中的情(爱鸟、护鸟),尤其是“开心”一词抛出后,当时我自己也在急速思考着答案,而学生的答案——许浩楠回来后会讲故事给我们听,出乎我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许浩楠同学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
几句即兴编创的歌词,几个接近于聊天式的话题,不经意间强化了老师的磁性,缓解了课堂的压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释放了学生的能量。思维碰撞中产生了众多的奇思妙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优化“蝴蝶”的舞姿
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备课”的基础上“破茧而出”的一只美丽的蝴蝶。这只“蝴蝶”是执教者的教学理念、生本理念、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纽带。优化“蝴蝶”的舞姿有以下几招:
第一,把脉文本。语文教学一定要抓文本的语言文字,突出其“语文味”。这就要求教师能潜入文本,领会编者的心,体会作者的意,感受文中的情,把脉出文本中主要的和本质的元素,明确教学和发展的有效目标,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具的准备定下基调。
第二,透视学情。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忽略了学情,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如能充分、合理、艺术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互补,这也是一种教学增值。
第三,链接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我想,“点燃火药”的方法很多,但方法之源是“兴趣”。
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我在读小学时就对漓江水的“清”产生疑问,因为我所居住的村庄周围的池塘里的水是浑的,我认为水浑的原因是塘底有淤泥。我想,漓江也应该有淤泥,水为什么会清可见底呢?2003年11月份,我有幸来到了漓江,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原因。每当我上到《桂林山水》这课时,总会给学生讲起这个故事,也总会拿出几块鹅卵石让学生猜一猜从哪来的。下课了,学生们总会跑到讲台上看一看,摸一摸那从漓江来的鹅卵石。
这“一看一摸”就是兴趣的传递,兴趣的接力,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学设计中链接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求知之欲、好奇之心、探索之门。
课堂教学犹如放风筝,风筝飞向蓝天,需要几种合力——风力、牵线人的奔跑速度和调控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像飞向蓝天的风筝,只有抓住“教师——文本——学生”这条主线,适当、适时地调控好并形成合力,其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城北小学(233200)
一、强化教师的“磁性”
一个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一块电磁铁。课堂上,老师往那儿一站,其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左右着学生的视线,关系着一节课的成效。
如何强化老师的“磁性”?我认为,生活是“源”,轻松是“流”。
“请到青海鸟岛来,这里鸟儿真可爱,到处都是小鸟蛋,千万不要随便踩……”听到这歌声,如果你以为是上音乐课,那就错了。这是我根据《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的旋律,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的《鸟岛》一课的内容即兴创作而成的。学生听罢,脸上普遍荡漾着一种惊喜和愉悦之情。我班的许浩楠同学更是快活得阳光灿烂。见此情景,我抛出一句:“罗锦涛同学要是去了鸟岛我最担心,知道为什么吗?”“他会掏鸟窝。”“他会拔鸟毛。”“他会踩鸟蛋”……“要是张天竹同学去了,我最放心,那是因为……”“她很乖。”“她不会伤害小鸟。”“她不会踩鸟蛋”……“要是许浩楠同学去了,我最开心,知道为什么吗?”“他会爱护小鸟。”“他回来后会讲故事给我们听”……
這个课堂教学片段,是我从事教学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歌曲”来源于生活,贴近课本内容,营造了轻松氛围。“担心、放心、开心”三个词似三根琴弦,拨动了学生的心,弹出了文中的情(爱鸟、护鸟),尤其是“开心”一词抛出后,当时我自己也在急速思考着答案,而学生的答案——许浩楠回来后会讲故事给我们听,出乎我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许浩楠同学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
几句即兴编创的歌词,几个接近于聊天式的话题,不经意间强化了老师的磁性,缓解了课堂的压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释放了学生的能量。思维碰撞中产生了众多的奇思妙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优化“蝴蝶”的舞姿
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备课”的基础上“破茧而出”的一只美丽的蝴蝶。这只“蝴蝶”是执教者的教学理念、生本理念、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纽带。优化“蝴蝶”的舞姿有以下几招:
第一,把脉文本。语文教学一定要抓文本的语言文字,突出其“语文味”。这就要求教师能潜入文本,领会编者的心,体会作者的意,感受文中的情,把脉出文本中主要的和本质的元素,明确教学和发展的有效目标,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具的准备定下基调。
第二,透视学情。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忽略了学情,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如能充分、合理、艺术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互补,这也是一种教学增值。
第三,链接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我想,“点燃火药”的方法很多,但方法之源是“兴趣”。
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我在读小学时就对漓江水的“清”产生疑问,因为我所居住的村庄周围的池塘里的水是浑的,我认为水浑的原因是塘底有淤泥。我想,漓江也应该有淤泥,水为什么会清可见底呢?2003年11月份,我有幸来到了漓江,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原因。每当我上到《桂林山水》这课时,总会给学生讲起这个故事,也总会拿出几块鹅卵石让学生猜一猜从哪来的。下课了,学生们总会跑到讲台上看一看,摸一摸那从漓江来的鹅卵石。
这“一看一摸”就是兴趣的传递,兴趣的接力,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学设计中链接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求知之欲、好奇之心、探索之门。
课堂教学犹如放风筝,风筝飞向蓝天,需要几种合力——风力、牵线人的奔跑速度和调控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像飞向蓝天的风筝,只有抓住“教师——文本——学生”这条主线,适当、适时地调控好并形成合力,其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城北小学(2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