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风筝抓住线保障课堂有实效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如一缕春风,吹绿了创新之芽,吹开了思变之花,也吹暖了一江春水。春江水暖,但乍暖还寒,其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流失已“寒气”逼人,不容小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一、强化教师的“磁性”
  一个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一块电磁铁。课堂上,老师往那儿一站,其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左右着学生的视线,关系着一节课的成效。
  如何强化老师的“磁性”?我认为,生活是“源”,轻松是“流”。
  “请到青海鸟岛来,这里鸟儿真可爱,到处都是小鸟蛋,千万不要随便踩……”听到这歌声,如果你以为是上音乐课,那就错了。这是我根据《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的旋律,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的《鸟岛》一课的内容即兴创作而成的。学生听罢,脸上普遍荡漾着一种惊喜和愉悦之情。我班的许浩楠同学更是快活得阳光灿烂。见此情景,我抛出一句:“罗锦涛同学要是去了鸟岛我最担心,知道为什么吗?”“他会掏鸟窝。”“他会拔鸟毛。”“他会踩鸟蛋”……“要是张天竹同学去了,我最放心,那是因为……”“她很乖。”“她不会伤害小鸟。”“她不会踩鸟蛋”……“要是许浩楠同学去了,我最开心,知道为什么吗?”“他会爱护小鸟。”“他回来后会讲故事给我们听”……
  這个课堂教学片段,是我从事教学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歌曲”来源于生活,贴近课本内容,营造了轻松氛围。“担心、放心、开心”三个词似三根琴弦,拨动了学生的心,弹出了文中的情(爱鸟、护鸟),尤其是“开心”一词抛出后,当时我自己也在急速思考着答案,而学生的答案——许浩楠回来后会讲故事给我们听,出乎我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许浩楠同学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
  几句即兴编创的歌词,几个接近于聊天式的话题,不经意间强化了老师的磁性,缓解了课堂的压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释放了学生的能量。思维碰撞中产生了众多的奇思妙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优化“蝴蝶”的舞姿
  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备课”的基础上“破茧而出”的一只美丽的蝴蝶。这只“蝴蝶”是执教者的教学理念、生本理念、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纽带。优化“蝴蝶”的舞姿有以下几招:
  第一,把脉文本。语文教学一定要抓文本的语言文字,突出其“语文味”。这就要求教师能潜入文本,领会编者的心,体会作者的意,感受文中的情,把脉出文本中主要的和本质的元素,明确教学和发展的有效目标,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具的准备定下基调。
  第二,透视学情。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忽略了学情,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如能充分、合理、艺术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互补,这也是一种教学增值。
  第三,链接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我想,“点燃火药”的方法很多,但方法之源是“兴趣”。
  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我在读小学时就对漓江水的“清”产生疑问,因为我所居住的村庄周围的池塘里的水是浑的,我认为水浑的原因是塘底有淤泥。我想,漓江也应该有淤泥,水为什么会清可见底呢?2003年11月份,我有幸来到了漓江,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原因。每当我上到《桂林山水》这课时,总会给学生讲起这个故事,也总会拿出几块鹅卵石让学生猜一猜从哪来的。下课了,学生们总会跑到讲台上看一看,摸一摸那从漓江来的鹅卵石。
  这“一看一摸”就是兴趣的传递,兴趣的接力,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学设计中链接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求知之欲、好奇之心、探索之门。
  课堂教学犹如放风筝,风筝飞向蓝天,需要几种合力——风力、牵线人的奔跑速度和调控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像飞向蓝天的风筝,只有抓住“教师——文本——学生”这条主线,适当、适时地调控好并形成合力,其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城北小学(233200)
其他文献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关系着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肩负着德育和审美的功能渗透,所以夯实语文基础对学生后续的综合素养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是深化语文学习的载体。下面我将从读写互促、声画结合和剧本编演三方面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心得。  一、纵向拓展,读写互促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课的积累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阅读中收集信息、汲取养分
文本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感受的媒介。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由于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对于文体的解读也会不同。我们语文学科中,因着文本细读的缘故,文本解读呈现丰富多彩。但文本解读不同于课堂内容,我们不能因为细读而“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能什么都想抓,“一口吃成胖子”。教师要有取舍意识,要学会如何从丰富的文体解读中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可以从以下两个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这样的教学安排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针对小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童话进行语言训练,
新課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提倡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而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难点进行解读就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对话,提升第二课时的课堂效果。  一、多元有择,适当拓展  学生的认识具有差异性,看问题的角度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发展的全面性不够,自主探究能力也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建构“主体式”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已成为当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当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导向,以生为本,开展高效“主体式”语文课堂。接下来,笔者将从高效预习、引导探究和实践教学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如何基于建构理论,构建主体式
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信息化应用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开展群文阅读的时候,阅读的材料至关重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阅读材料不断丰富,但是也要从中选择适合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材料,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起来可以事半功倍。  一、富有趣味而不低俗肤浅  常言道: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