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校共育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唯有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在探索中反思、总结,才能提高家校共育的有效性,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案例背景;分析;指导;结论;反思
一、案例背景
今年开学初,我班李××同学奶奶经常给孩子请假,开学两周,仅上了三天的课,后来家长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告诉我实情,孩子不起床,在家哭闹,找各种理由不来上学,奶奶爷爷束手无措。于是我每天早上按时打电话催促他起床,洗漱,让奶奶送他到学校,前几次还见效,可后来他干脆不接我的电话。他从小是奶奶、爷爷带大,现在父母离异,他与爸爸、奶奶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但父亲常年不在家,最近妈妈也准备回安徽老家。家长焦虑不安,大伯也很担心从西安特意赶来商议解决的办法,却都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于是我决定上门家访,可他知道我要来时夺门而出,不愿见我。当我来到他的卧室看到他的小床上布满了毛绒玩具,对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奶奶告诉我,孩子说抱着它们睡觉有安全感。还了解到一天孩子在楼顶沙堆上画了桃心,写了“我爱您”。平时妈妈来看他,他不愿意见妈妈,也不让奶奶和妈妈讲话。妈妈很伤心,决定过几天回安徽老家打工。
二、案例分析
1.在对家长的了解中得知他的作业每天在家也能按要求完成,说明孩子并不是厌学。我回想那天在家看到的他每天抱着睡觉的布绒玩偶,及孩子曾说抱着它们睡觉觉得安全。于是我想到问题出在孩子的心理方面,告知家长孩子的表现说明他缺乏安全感,问题可能出在爸爸妈妈的关系上,他感受到了家长对他的忽视,特别是最近妈妈提出要回老家,他的内心不爽不安,但无法表达这种想法,不上学这种极端的做法,是情感的宣泄,希望能引起大人的关注。
2.孩子爸爸长期在外不务正业,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生活。妈妈离婚后搬出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又处在单亲家庭,通常处于感情半饥渴状态,不会与家人沟通,又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桀骜不驯,情绪波动大。如何有效高度关注,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教育管理,为他们的生活开启绿灯,成为老师及家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家庭教育指导
1.学生方面。一天,带班干部去家访,我不急于谈到学校上学的事情,只是关心询问他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借口课本剧表演,同学们一致推选他担任其中一个角色,今天和同学来给他讲讲剧本,看能否参加这次表演,以消除他的戒备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他也愉快答应,第二天主动来到学校。在课间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了他的真实想法:怨妈妈要离开自己,不爱自己;这样做妈妈就会每天来家里看自己,是为了留住妈妈。于是乘机告诉孩子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爱,否则带来了反作用,让妈妈误解了自己,认为不爱她,她很伤心,失望才决定离开。听了我的话他连连点头。
2.家长方面。找妈妈谈话,告诉他孩子的真实想法,“我爱您”是写给她的。孩子需要妈妈的关爱与陪伴,以及孩子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六年级了,能不能较好地顺利升入中学,对他今后的人生是相当重要的,提出让妈妈暂时留下来陪伴孩子度过最近的这一时期。孩子母亲含泪答应克服自己的困难留下来陪伴孩子。在孩子不知情况下约他的妈妈来校见面,一声惊喜的“妈妈!你怎么来了?”一个紧紧的拥抱消除了母子之间的隔阂。
我又与孩子奶奶沟通,希望她找孩子母亲商量解决家庭矛盾,教育孩子的事放手交给孩子的母亲,老人也痛快答应。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现在孩子每天到校快乐学习,笑容又浮现在他的脸上,他也变得自信和开朗了。在国庆节表演那天,妈妈、奶奶都来学校观看孩子的表演,拍照,也同时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
四、结论与反思
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首先要充分分析家庭教育情况,找出问题症结,使家长认识到问题,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达成共识,取得积极配合,同时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技巧,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
2.由于孩子年龄小,还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只能以自己最极端的方式,用这种挫败感而產生的攻击性行为对待周围的人,使自身这种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让他人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个体心理现象中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但结果让别人更加排斥和不接纳他,这使得他与家长的关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所以,作为家长或教师对问题孩子进行重点观察与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困境和问题,教他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一定不要让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了才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长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和教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谈心,使他心中有一种亲切感,能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心中的烦恼,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郭瑜.成才视阈下离异家庭学生教育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14(11).
[2]由静.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J].新课程,2014(2).
编辑 高 琼
关键词:案例背景;分析;指导;结论;反思
一、案例背景
今年开学初,我班李××同学奶奶经常给孩子请假,开学两周,仅上了三天的课,后来家长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告诉我实情,孩子不起床,在家哭闹,找各种理由不来上学,奶奶爷爷束手无措。于是我每天早上按时打电话催促他起床,洗漱,让奶奶送他到学校,前几次还见效,可后来他干脆不接我的电话。他从小是奶奶、爷爷带大,现在父母离异,他与爸爸、奶奶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但父亲常年不在家,最近妈妈也准备回安徽老家。家长焦虑不安,大伯也很担心从西安特意赶来商议解决的办法,却都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于是我决定上门家访,可他知道我要来时夺门而出,不愿见我。当我来到他的卧室看到他的小床上布满了毛绒玩具,对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奶奶告诉我,孩子说抱着它们睡觉有安全感。还了解到一天孩子在楼顶沙堆上画了桃心,写了“我爱您”。平时妈妈来看他,他不愿意见妈妈,也不让奶奶和妈妈讲话。妈妈很伤心,决定过几天回安徽老家打工。
二、案例分析
1.在对家长的了解中得知他的作业每天在家也能按要求完成,说明孩子并不是厌学。我回想那天在家看到的他每天抱着睡觉的布绒玩偶,及孩子曾说抱着它们睡觉觉得安全。于是我想到问题出在孩子的心理方面,告知家长孩子的表现说明他缺乏安全感,问题可能出在爸爸妈妈的关系上,他感受到了家长对他的忽视,特别是最近妈妈提出要回老家,他的内心不爽不安,但无法表达这种想法,不上学这种极端的做法,是情感的宣泄,希望能引起大人的关注。
2.孩子爸爸长期在外不务正业,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生活。妈妈离婚后搬出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又处在单亲家庭,通常处于感情半饥渴状态,不会与家人沟通,又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桀骜不驯,情绪波动大。如何有效高度关注,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教育管理,为他们的生活开启绿灯,成为老师及家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家庭教育指导
1.学生方面。一天,带班干部去家访,我不急于谈到学校上学的事情,只是关心询问他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借口课本剧表演,同学们一致推选他担任其中一个角色,今天和同学来给他讲讲剧本,看能否参加这次表演,以消除他的戒备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他也愉快答应,第二天主动来到学校。在课间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了他的真实想法:怨妈妈要离开自己,不爱自己;这样做妈妈就会每天来家里看自己,是为了留住妈妈。于是乘机告诉孩子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爱,否则带来了反作用,让妈妈误解了自己,认为不爱她,她很伤心,失望才决定离开。听了我的话他连连点头。
2.家长方面。找妈妈谈话,告诉他孩子的真实想法,“我爱您”是写给她的。孩子需要妈妈的关爱与陪伴,以及孩子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六年级了,能不能较好地顺利升入中学,对他今后的人生是相当重要的,提出让妈妈暂时留下来陪伴孩子度过最近的这一时期。孩子母亲含泪答应克服自己的困难留下来陪伴孩子。在孩子不知情况下约他的妈妈来校见面,一声惊喜的“妈妈!你怎么来了?”一个紧紧的拥抱消除了母子之间的隔阂。
我又与孩子奶奶沟通,希望她找孩子母亲商量解决家庭矛盾,教育孩子的事放手交给孩子的母亲,老人也痛快答应。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现在孩子每天到校快乐学习,笑容又浮现在他的脸上,他也变得自信和开朗了。在国庆节表演那天,妈妈、奶奶都来学校观看孩子的表演,拍照,也同时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
四、结论与反思
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首先要充分分析家庭教育情况,找出问题症结,使家长认识到问题,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达成共识,取得积极配合,同时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技巧,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
2.由于孩子年龄小,还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只能以自己最极端的方式,用这种挫败感而產生的攻击性行为对待周围的人,使自身这种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让他人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个体心理现象中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但结果让别人更加排斥和不接纳他,这使得他与家长的关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所以,作为家长或教师对问题孩子进行重点观察与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困境和问题,教他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一定不要让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了才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长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和教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谈心,使他心中有一种亲切感,能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心中的烦恼,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郭瑜.成才视阈下离异家庭学生教育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14(11).
[2]由静.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J].新课程,2014(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