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进入课堂,无疑是教育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进驻课堂,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让语文更富魅力,让教学更吸引人。
我在《七月的天山》一文的教学中,依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对多媒体的运用,从而让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光彩。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篇描写大自然秀美景色的文章,其行文灿烂多姿,语言优美爽净,且是略读课文,把《七月的天山》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上,是很切合的。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从而受到熏染,有所感悟。那么,如何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呢?不妨在教学中让多媒体登台亮相,与其他教学手段珠联璧合,展示出其自身的魅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雄奇巍峨的喜马拉雅,也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还有那“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可你是否知道天山?尤其是七月的天山,是怎样的美轮美奂呢?(播放天山的几幅画面)
师:这就是天山,她是那样的美,美得天然,美得别致,美得惊人,美得让人心驰神往,天山的美是本色的美,是不可替代的美。现在就让我们随同碧野去天山走一趟,领略天山七月的美貌吧。
如此一来,学生被眼前天山秀丽的画面所震撼,必然会从内心勃发出阅读的欲望,进而深入其中,以求探寻天山的秀美风光,并在反复咀嚼、体味中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精美。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是不可能由别人替代的。俗话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或是让学生齐读,或是让优秀的学生范读,或是从升学的角度考虑,将教参书上的现成答案“喂”给学生,唯独忘了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愚蠢的,剥夺了让学生自我感受的权利和机会,阻断了很多学生的发展之路。难怪有些学生离开了教师这个“拐杖”,就不知怎么阅读了。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就应该给学生留下自我发展的空间,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形成学生深厚的语感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熏染,这种熏染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可以多管齐下的。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感受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条好的路径。教师的恰当引导在初始阶段更是效果明显。那么,在引导当中,如何巧妙地让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七月的天山》一文移步换景,层次鲜明,运用多媒体很容易把它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运用动漫进行设计,让“骑马上天山”成为可能。
学生“骑马前行”,一步一景,依次呈现:“戈壁滩上的炎暑”刚刚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雪山寒气”,紧接着“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便横亘眼前,而后是“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鱼儿在欢快地跳跃”……一幕幕景色,任谁也会感受到天山那“无限的生机”。
“骑马再行”,景物再现:“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让人觉出密林的“幽静”。
一直“走进天山深处”,景致的变化更趋美好: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水荡漾,两岸野花……让人感觉“格外精神”,欣喜满怀。是呀,天山的七月处处流光溢翠,竟吐芬芳,让人不禁慨叹:“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边走边看,边读边悟,层次鲜明,图文并茂,文如画,画是文,学生对天山之美感受具体,印象深刻。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而增加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教师也可以一边播放录音,一边让学生去听、去想,在优美的旋律中,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学生脑海中,那幽静的美景、柔嫩的山色、柔美的山形、五彩缤纷的野花……美文的诵读,调起的是胃口,加深的是印象,感受的是美好,留给学生的是永久的记忆。
三、“画龙点睛”方为妙——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无疑给课堂教学以助力,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更多,形式更加灵活。但是,对于多媒体,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捧,让课堂仅仅成为演示的场所,而剥夺了教师和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权力。要知道,为追求热闹而使用多媒体,如放电影一般,一幕接一幕,虽光彩无限,但学生则是收获寥寥,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热热闹闹一场空,这是教学的大忌。所以,使用多媒体应本着该用则用,合用才用的原则,做到少而精,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有“画龙点睛”之妙。
什么是该用?那就是要本着一切“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突出,有利于课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用了才好,用了能好,用了更好。什么是合用?那就是适合于教材,能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它也决非“包医百病的良药”,它只可以定位于“辅助手段”。教师应注意把多媒体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才能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我在《七月的天山》一文的教学中,依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对多媒体的运用,从而让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光彩。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篇描写大自然秀美景色的文章,其行文灿烂多姿,语言优美爽净,且是略读课文,把《七月的天山》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上,是很切合的。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从而受到熏染,有所感悟。那么,如何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呢?不妨在教学中让多媒体登台亮相,与其他教学手段珠联璧合,展示出其自身的魅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雄奇巍峨的喜马拉雅,也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还有那“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可你是否知道天山?尤其是七月的天山,是怎样的美轮美奂呢?(播放天山的几幅画面)
师:这就是天山,她是那样的美,美得天然,美得别致,美得惊人,美得让人心驰神往,天山的美是本色的美,是不可替代的美。现在就让我们随同碧野去天山走一趟,领略天山七月的美貌吧。
如此一来,学生被眼前天山秀丽的画面所震撼,必然会从内心勃发出阅读的欲望,进而深入其中,以求探寻天山的秀美风光,并在反复咀嚼、体味中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精美。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是不可能由别人替代的。俗话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或是让学生齐读,或是让优秀的学生范读,或是从升学的角度考虑,将教参书上的现成答案“喂”给学生,唯独忘了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愚蠢的,剥夺了让学生自我感受的权利和机会,阻断了很多学生的发展之路。难怪有些学生离开了教师这个“拐杖”,就不知怎么阅读了。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就应该给学生留下自我发展的空间,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形成学生深厚的语感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熏染,这种熏染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可以多管齐下的。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感受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条好的路径。教师的恰当引导在初始阶段更是效果明显。那么,在引导当中,如何巧妙地让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七月的天山》一文移步换景,层次鲜明,运用多媒体很容易把它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运用动漫进行设计,让“骑马上天山”成为可能。
学生“骑马前行”,一步一景,依次呈现:“戈壁滩上的炎暑”刚刚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雪山寒气”,紧接着“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便横亘眼前,而后是“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鱼儿在欢快地跳跃”……一幕幕景色,任谁也会感受到天山那“无限的生机”。
“骑马再行”,景物再现:“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让人觉出密林的“幽静”。
一直“走进天山深处”,景致的变化更趋美好: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水荡漾,两岸野花……让人感觉“格外精神”,欣喜满怀。是呀,天山的七月处处流光溢翠,竟吐芬芳,让人不禁慨叹:“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边走边看,边读边悟,层次鲜明,图文并茂,文如画,画是文,学生对天山之美感受具体,印象深刻。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而增加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教师也可以一边播放录音,一边让学生去听、去想,在优美的旋律中,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学生脑海中,那幽静的美景、柔嫩的山色、柔美的山形、五彩缤纷的野花……美文的诵读,调起的是胃口,加深的是印象,感受的是美好,留给学生的是永久的记忆。
三、“画龙点睛”方为妙——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无疑给课堂教学以助力,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更多,形式更加灵活。但是,对于多媒体,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捧,让课堂仅仅成为演示的场所,而剥夺了教师和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权力。要知道,为追求热闹而使用多媒体,如放电影一般,一幕接一幕,虽光彩无限,但学生则是收获寥寥,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热热闹闹一场空,这是教学的大忌。所以,使用多媒体应本着该用则用,合用才用的原则,做到少而精,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有“画龙点睛”之妙。
什么是该用?那就是要本着一切“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突出,有利于课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用了才好,用了能好,用了更好。什么是合用?那就是适合于教材,能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它也决非“包医百病的良药”,它只可以定位于“辅助手段”。教师应注意把多媒体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才能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