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反映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为此本文从此出发撷取几则教学片断进行剖析,与同仁们交流。
【案例一:预设成功】
课题:圆柱的体积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然后让学生试求圆柱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师:容器中水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就可计算出体积。
生2:“称”水的重量,就能推算出体积了。
生3:(插嘴)我也听爸爸说过,水的比重是1,不要“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用“倒”、“称”的方法解决了“圆柱体的水”的体积。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4: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容器中,压成“长方形的橡皮泥”。
生5:用手捏成长方体,量一量就可以计算体积了。
师:假如这个物体(指着橡皮泥)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生6:将它浸在装有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问题就能解决了。
生7:刚才想圆柱的体积,都是倒、捏,我想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方法就好了!
生8:我觉得圆柱体和长方体有联系。……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联系”,从猜想到动手、验证,发现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一课,因为教師结合知识点,根据学生实际而预设教案,在解决生活中的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等体积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联想到需要统一办法或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知识”,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二:动态生成】
课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18÷2/5。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18÷2/5=18÷0.4=45(千米)。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很快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我把2/5看作一个数,它的倒数就是5/2,也就是18÷2/5=18×5/2=45(千米)。当生3说完,全部同学先是一愣,然后都叫了起来:“嘿,答案一样!”
(原来设计的教案,是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假设学生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即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学习。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学生当即有办法解答,并且能猜想“新公式”,这出乎教师的预设。而此时,教师略作思考即改变教案,教学转为动态生成。)
师:大家想得很有道理,不过,这种计算方法究竟是否正确?大家能验证一下吗?
同学们经过一番想、画、算,用线段辅助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图略)
生1:从图上看如果把2/5小时行的千米看作1份,那么l小时行的千米数应该为18千米的5/2倍。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18千米的5/2是多少。列式为:18÷2/5=18×5/2=45千米。
生2:2/5小时行18千米,就是2个1/5小时行18千米,可以先求出1/5小时行多少千米?列式:18÷2=18×1/2千米,又因为1小时是5个1/5小时,所以求l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18×1/2×5,根据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到18÷2/5=18×l/2×5=18×5/2=45(千米)……师:大家开动脑筋,发现并借助线段图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教师话音未落,班里的“数学谜”张晨凯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起来了,难证方法还可以利用商不变性质,同样可以推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18÷2/5=18×5/2÷(2/5×5/2)=18×5/2=……。”
数学课到此,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可谓波澜起伏,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不失为动态生成的成功案例。
【反 思】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按预设教案(备课与计划),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由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因此,广大教师非常重视,而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成功好像被大家所遗忘,甚至有老师不敢提及预设成功,唯恐被同行取笑,或被冠以不懂课程改革的帽子,造成了现实课堂动态生成一头热,预设成功一头冷。实际上,这是对动态生成的片面认识,动态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首先,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
其次,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成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再次,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较快融入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浮躁,避免因追求新潮而丢掉根本,在连基本的预设教案尚且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又去全盘照搬动态生成,或者放弃自己本身已具备预设教案的良好条件,以动态生成取而代之,都有可能欲速则不达。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批判现实,反思行为,扬长补短,调整心态,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变,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为此本文从此出发撷取几则教学片断进行剖析,与同仁们交流。
【案例一:预设成功】
课题:圆柱的体积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然后让学生试求圆柱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师:容器中水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就可计算出体积。
生2:“称”水的重量,就能推算出体积了。
生3:(插嘴)我也听爸爸说过,水的比重是1,不要“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用“倒”、“称”的方法解决了“圆柱体的水”的体积。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4: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容器中,压成“长方形的橡皮泥”。
生5:用手捏成长方体,量一量就可以计算体积了。
师:假如这个物体(指着橡皮泥)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生6:将它浸在装有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问题就能解决了。
生7:刚才想圆柱的体积,都是倒、捏,我想要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方法就好了!
生8:我觉得圆柱体和长方体有联系。……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联系”,从猜想到动手、验证,发现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一课,因为教師结合知识点,根据学生实际而预设教案,在解决生活中的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等体积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联想到需要统一办法或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知识”,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二:动态生成】
课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18÷2/5。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18÷2/5=18÷0.4=45(千米)。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很快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我把2/5看作一个数,它的倒数就是5/2,也就是18÷2/5=18×5/2=45(千米)。当生3说完,全部同学先是一愣,然后都叫了起来:“嘿,答案一样!”
(原来设计的教案,是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假设学生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即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学习。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学生当即有办法解答,并且能猜想“新公式”,这出乎教师的预设。而此时,教师略作思考即改变教案,教学转为动态生成。)
师:大家想得很有道理,不过,这种计算方法究竟是否正确?大家能验证一下吗?
同学们经过一番想、画、算,用线段辅助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图略)
生1:从图上看如果把2/5小时行的千米看作1份,那么l小时行的千米数应该为18千米的5/2倍。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18千米的5/2是多少。列式为:18÷2/5=18×5/2=45千米。
生2:2/5小时行18千米,就是2个1/5小时行18千米,可以先求出1/5小时行多少千米?列式:18÷2=18×1/2千米,又因为1小时是5个1/5小时,所以求l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18×1/2×5,根据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到18÷2/5=18×l/2×5=18×5/2=45(千米)……师:大家开动脑筋,发现并借助线段图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教师话音未落,班里的“数学谜”张晨凯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起来了,难证方法还可以利用商不变性质,同样可以推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18÷2/5=18×5/2÷(2/5×5/2)=18×5/2=……。”
数学课到此,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可谓波澜起伏,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不失为动态生成的成功案例。
【反 思】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按预设教案(备课与计划),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由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因此,广大教师非常重视,而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成功好像被大家所遗忘,甚至有老师不敢提及预设成功,唯恐被同行取笑,或被冠以不懂课程改革的帽子,造成了现实课堂动态生成一头热,预设成功一头冷。实际上,这是对动态生成的片面认识,动态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首先,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
其次,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成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再次,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较快融入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浮躁,避免因追求新潮而丢掉根本,在连基本的预设教案尚且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又去全盘照搬动态生成,或者放弃自己本身已具备预设教案的良好条件,以动态生成取而代之,都有可能欲速则不达。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批判现实,反思行为,扬长补短,调整心态,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变,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