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我曾有机会观看关于5岁嘉阳玩多米诺骨牌游戏过程的录像。当时,特别为张老师和付老师运用录像的手段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所打动。其实,故事的主题在现在的文本开头的第一段中就有交代——
5岁的嘉阳很有独立的探索精神而且执着,但他常常与班上的活动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了“多米诺骨牌”。后来的几周里,他迷上了这个游戏,认真观察,反复琢磨,不惧挫折,从对多米诺骨牌毫无了解到自我成长为一名“小专家”。而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注意到嘉阳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受大家欢迎的程度也随之不断增长。随着玩“多米诺骨牌”的方法、信心、能力的增强,他开始表现出合作意识,愿意分享,乐于帮助同伴。
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幼儿的个人兴趣推动同伴关系发展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幼儿成长的故事。当老师们把录像作为一种观察记录的工具,进而又用录像叙述一个故事,描述自己和嘉阳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从一个挑战走向另一个挑战。看起来,似乎用不着费太多笔墨时间,就把前因后果说清楚了。
但是,当老师把录像和画外音整理成文本,从录像中截图作为文本的补充,视觉、听觉的感受变成文字,故事似乎就不那么鲜活了。当付老师和张老师努力把对录像中的“画外音”变成文字,难度显然增大。现在,再读案例文本,我不由得在对比录像和文本这两种记录方式后,就录像这一记录方式再进行思考。
仔细分析,录像有其复杂性,做起来并不容易。虽然录像可以记录下很多在幼儿园发生的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故事,可以呈现很多有趣的转折、意想不到的成败、迭起的情节,但无论是记录的过程,还是选择录像片段解读的过程,无论是讲述孩子的故事,还是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两位老师都会遇到不少故事之外的挑战。
避免叙事的跳跃
挑战之一是叙事中不可避免的跳跃性。借助录像讲故事,是把录像的不同片段连接后叙述出来。这样不可避免要截取不同片段,造成视觉和声音上的跳跃。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对幼儿发展过程的记录,避免跳跃性。
方式1:“画外音”。以前看这段录像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边放录像边进行说明,很像电影中的“画外音”,对观众了解画面中的故事有很大的帮助。而从这期杂志呈现的文本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文本中的解读部分承担了“画外音”的功能,而且从辅助性的说明变成了主导性的解读。
方式2:记录更丰富细节的中景或广角镜头。跳跃性也体现在录像对嘉阳和周围人、环境的关系的呈现上。在录像呈现的几周时间内,嘉阳学习成长的一个主题是他与同伴的关系改善、友谊增长。这和班里的游戏大环境、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都可能有关系。录像中,要是有嘉阳帮助别的小朋友的细节,故事的主题会更突出。有时,中景或广角镜头可能更有助于老师给观众讲清嘉阳同伴交往的故事。
当然,如果没有拍摄下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外音”来说明。不论是录像片段的画外音,还是文本中的解读部分,都让观看者不仅知道孩子在做什么,还能知道孩子想了什么,从而深入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重要感受、认识、决定和行动,使或许跳跃的录像或文字片段在观众心里连缀成故事。而这种“画外音”旁白和文本解读既是老师在向观众讲解自己的观点,也是老师自己在分析、解读幼儿游戏时的专业学习过程。
避免叙事的主观
挑战之二是叙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关于嘉阳玩多米诺骨牌的录像、文章都是有心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细致耐心工作的结果。常常不太容易被人注意到的是,即便录像已经在最大程度上记录下现场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录像的记录形式也会给观众带来观看限制。课堂上的录像记录本身是一种带有较强主观选择、时空限制、机遇青睐等特点的活动。
比如,每个镜头或镜头之间的转换,体现了拍摄人对构图、画面选择的意图,其中的主观性成分对观众的理解就会有限制。
再如,课堂录像常会面对诸多情况,老师拍摄需要拍到有情节、戏剧性变化的内容。但是,也可能发生与想捕捉的精彩细节失之交臂的情况。
而且,当老师镜头捕捉不同参与者(包括幼儿、老师等)的角色和游戏活动的整体情景,对那些镜头外同时发生的事情,以及所记录事件前后发生的事情,很可能难以兼顾。而后期解释录像中观察到的内容,常要补充录像中看不到的信息。如“孩子的经历和最近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孩子回家后和别人交流有关的玩法吗”“老师自己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为孩子提供多米诺骨高手游戏视频的理由还有哪些”“这类视频是否有不同选择”“选择材料是随机的还是有目的的”“使用专家录像时,老师都做了或要做什么去帮助孩子学习”等。为了不给后期的解读增加困难,教师需要在拍摄之前和之后,去寻找相关信息的线索。
避免就事论事的局限
挑战之三是就幼儿发展只讨论幼儿发展。我们要记录的不仅是幼儿的成长变化,而且也包括了老师的所思、所为。解读嘉阳的过程给了老师各种机会解读自己在协助嘉阳学习成长时想过、做过、有可能会做或下次想做的事情,从而使这个解读幼儿的过程也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嘉阳的案例也是一个帮助在职教师共同成长的有用素材,而且同事之间的讨论往往也有助于教师解读时发现更多的切入点。
作为录像和案例文本的双重“观众”,我觉得抓住教师自己观察孩子活动的各种疑惑、误解、问题或尝试,做进一步思考,是教师專业成长的重要过程。不论是解读录像的拍摄和制作,还是分析文本的记录和整理,都应着眼于关注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解读。
相比录像,这期杂志发表的案例文本总体而言突出了老师对孩子的解读,但对老师自己的解读相对少一些。读者借助老师的解读看到不少的儿童发展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发展是什么呢?老师的学习过程又是什么样的?也许,这些正是教师可能在不久之后会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要讲的故事。这十分令人期待。
5岁的嘉阳很有独立的探索精神而且执着,但他常常与班上的活动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了“多米诺骨牌”。后来的几周里,他迷上了这个游戏,认真观察,反复琢磨,不惧挫折,从对多米诺骨牌毫无了解到自我成长为一名“小专家”。而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注意到嘉阳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受大家欢迎的程度也随之不断增长。随着玩“多米诺骨牌”的方法、信心、能力的增强,他开始表现出合作意识,愿意分享,乐于帮助同伴。
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幼儿的个人兴趣推动同伴关系发展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幼儿成长的故事。当老师们把录像作为一种观察记录的工具,进而又用录像叙述一个故事,描述自己和嘉阳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从一个挑战走向另一个挑战。看起来,似乎用不着费太多笔墨时间,就把前因后果说清楚了。
但是,当老师把录像和画外音整理成文本,从录像中截图作为文本的补充,视觉、听觉的感受变成文字,故事似乎就不那么鲜活了。当付老师和张老师努力把对录像中的“画外音”变成文字,难度显然增大。现在,再读案例文本,我不由得在对比录像和文本这两种记录方式后,就录像这一记录方式再进行思考。
仔细分析,录像有其复杂性,做起来并不容易。虽然录像可以记录下很多在幼儿园发生的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故事,可以呈现很多有趣的转折、意想不到的成败、迭起的情节,但无论是记录的过程,还是选择录像片段解读的过程,无论是讲述孩子的故事,还是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两位老师都会遇到不少故事之外的挑战。
避免叙事的跳跃
挑战之一是叙事中不可避免的跳跃性。借助录像讲故事,是把录像的不同片段连接后叙述出来。这样不可避免要截取不同片段,造成视觉和声音上的跳跃。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对幼儿发展过程的记录,避免跳跃性。
方式1:“画外音”。以前看这段录像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边放录像边进行说明,很像电影中的“画外音”,对观众了解画面中的故事有很大的帮助。而从这期杂志呈现的文本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文本中的解读部分承担了“画外音”的功能,而且从辅助性的说明变成了主导性的解读。
方式2:记录更丰富细节的中景或广角镜头。跳跃性也体现在录像对嘉阳和周围人、环境的关系的呈现上。在录像呈现的几周时间内,嘉阳学习成长的一个主题是他与同伴的关系改善、友谊增长。这和班里的游戏大环境、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都可能有关系。录像中,要是有嘉阳帮助别的小朋友的细节,故事的主题会更突出。有时,中景或广角镜头可能更有助于老师给观众讲清嘉阳同伴交往的故事。
当然,如果没有拍摄下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外音”来说明。不论是录像片段的画外音,还是文本中的解读部分,都让观看者不仅知道孩子在做什么,还能知道孩子想了什么,从而深入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重要感受、认识、决定和行动,使或许跳跃的录像或文字片段在观众心里连缀成故事。而这种“画外音”旁白和文本解读既是老师在向观众讲解自己的观点,也是老师自己在分析、解读幼儿游戏时的专业学习过程。
避免叙事的主观
挑战之二是叙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关于嘉阳玩多米诺骨牌的录像、文章都是有心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细致耐心工作的结果。常常不太容易被人注意到的是,即便录像已经在最大程度上记录下现场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录像的记录形式也会给观众带来观看限制。课堂上的录像记录本身是一种带有较强主观选择、时空限制、机遇青睐等特点的活动。
比如,每个镜头或镜头之间的转换,体现了拍摄人对构图、画面选择的意图,其中的主观性成分对观众的理解就会有限制。
再如,课堂录像常会面对诸多情况,老师拍摄需要拍到有情节、戏剧性变化的内容。但是,也可能发生与想捕捉的精彩细节失之交臂的情况。
而且,当老师镜头捕捉不同参与者(包括幼儿、老师等)的角色和游戏活动的整体情景,对那些镜头外同时发生的事情,以及所记录事件前后发生的事情,很可能难以兼顾。而后期解释录像中观察到的内容,常要补充录像中看不到的信息。如“孩子的经历和最近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孩子回家后和别人交流有关的玩法吗”“老师自己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为孩子提供多米诺骨高手游戏视频的理由还有哪些”“这类视频是否有不同选择”“选择材料是随机的还是有目的的”“使用专家录像时,老师都做了或要做什么去帮助孩子学习”等。为了不给后期的解读增加困难,教师需要在拍摄之前和之后,去寻找相关信息的线索。
避免就事论事的局限
挑战之三是就幼儿发展只讨论幼儿发展。我们要记录的不仅是幼儿的成长变化,而且也包括了老师的所思、所为。解读嘉阳的过程给了老师各种机会解读自己在协助嘉阳学习成长时想过、做过、有可能会做或下次想做的事情,从而使这个解读幼儿的过程也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嘉阳的案例也是一个帮助在职教师共同成长的有用素材,而且同事之间的讨论往往也有助于教师解读时发现更多的切入点。
作为录像和案例文本的双重“观众”,我觉得抓住教师自己观察孩子活动的各种疑惑、误解、问题或尝试,做进一步思考,是教师專业成长的重要过程。不论是解读录像的拍摄和制作,还是分析文本的记录和整理,都应着眼于关注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解读。
相比录像,这期杂志发表的案例文本总体而言突出了老师对孩子的解读,但对老师自己的解读相对少一些。读者借助老师的解读看到不少的儿童发展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发展是什么呢?老师的学习过程又是什么样的?也许,这些正是教师可能在不久之后会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要讲的故事。这十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