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现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激“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读书的动机模糊,阅读的盲目性大。因此,教师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
1.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在阅读中学习什么。阅读目的定得合理、明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实践证明,阅读的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学生一旦有了确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对学生阅读情感的调动,是形成正确阅读动机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入情入境、以情动情,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斯卡特金说过: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可见,利用情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读书,是有重要意义的。
(2)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学生进行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在阅读实践中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心得征文”、“故事大王演讲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其阅读的兴趣日趋浓厚。
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三读”法。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行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提高,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会作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做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他们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好读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仅仅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
1.巧设导语,激情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一篇课文也是一样。为了让学生带着满腔的兴趣阅读课文,我注意设计每篇课文的导入。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十二单元“走进森林”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到过东北的小兴安岭吗?那可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各地,有数不尽的壮丽河山。我国东北边陲就有一片连绵千里的山岭,那里物产丰富,树种齐全,景色奇特,美不胜收。你们想看一看吗?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吧。学生由此用心地读书。
2.形式多样,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爱表扬、好胜心强,根据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我常鼓励学生课前到图书室或网上收集有关资料,课后整理;利用班会、队会进行讲故事比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会课外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有时让他们将写得好的片段抄下来,让他们在班上朗读,让大家欣赏和学习。因此,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心中的教育理想,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一、激“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读书的动机模糊,阅读的盲目性大。因此,教师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
1.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在阅读中学习什么。阅读目的定得合理、明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实践证明,阅读的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就越明确。学生一旦有了确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对学生阅读情感的调动,是形成正确阅读动机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入情入境、以情动情,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斯卡特金说过: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可见,利用情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读书,是有重要意义的。
(2)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学生进行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在阅读实践中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心得征文”、“故事大王演讲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其阅读的兴趣日趋浓厚。
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三读”法。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行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提高,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会作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做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他们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好读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仅仅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
1.巧设导语,激情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一篇课文也是一样。为了让学生带着满腔的兴趣阅读课文,我注意设计每篇课文的导入。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十二单元“走进森林”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到过东北的小兴安岭吗?那可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各地,有数不尽的壮丽河山。我国东北边陲就有一片连绵千里的山岭,那里物产丰富,树种齐全,景色奇特,美不胜收。你们想看一看吗?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吧。学生由此用心地读书。
2.形式多样,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爱表扬、好胜心强,根据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我常鼓励学生课前到图书室或网上收集有关资料,课后整理;利用班会、队会进行讲故事比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会课外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有时让他们将写得好的片段抄下来,让他们在班上朗读,让大家欣赏和学习。因此,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心中的教育理想,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