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词语教学演绎课堂精彩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詞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和表达的秘密。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写人的文本中,就镶嵌着这样一些关键的词语,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水滴,看似不起眼,然细细品味,却能折射人物的品性和情感,我们仿佛能感觉到词语背后的灵魂在跳动。
  【关键词】写人;记叙文;词语教学
  在很多时候,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整体的感悟,在“读懂”的层面浅浅地滑过,并没有在遣词造句的细节处驻足停留,欣赏文本词语表达的妙秘。这样的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也造成了文本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在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深度钻研文本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设计深层对话,在多维教学互动中引领学生发现词语表达的精彩,为感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找到一把金钥匙,让阅读教学体现出一种简单的深刻。
  1 研读词语,串联拓展,感悟人物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中紧扣关键词语深入研读,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感受,又能让词语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之终生受用。
  执教课文《负荆请罪》时,我抓住了“老迈昏庸”一词展开了课文的教学。
  师:文中有个词“老迈昏庸”,课前不知你预习了没有,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指人年老了糊涂而愚蠢。
  师:那课文说的是谁老迈昏庸呢?
  (显然是廉颇。)
  师:说廉颇老迈昏庸表现在哪里呢?
  生:廉颇一再挡蔺相如的道。
  生: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蔺相如,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廉颇真的老迈昏庸吗?(显然不是)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他是赵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曾经带领赵国将士南征北战,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都主动来认错,不能称之为老迈昏庸。
  师:这样的一个人,我们怎么能称他为老迈昏庸呢?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样写,是说廉颇真正认识到了错误,负荆请罪,可见其诚意。
  生:他是个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人。
  生:他此时根本不怕别人笑话他。其实他一点都不老迈昏庸。老迈昏庸的人肯定会顽固到底,肯定会无理取闹的。
  生:是的,堂堂一个大将军,居然登门负荆请罪,还称自己老迈昏庸,他太了不起了,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也是一个真正为赵国着想的人。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词语教学不是蜻蜓点水般简单肤浅,而是扣住“老迈昏庸”这个重点词语做足文章:细细品读,瞻前顾后,不断地质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在逐渐地深入。学生不仅回想起廉颇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令众人敬仰,还使自己内部固有的“图式结构”形成了碰撞,造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一个词语教学串联起了那么多的丰富内涵,既把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在研读词语中悟到了“言”,读懂了“意”,有厚度,有力度,真正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2 品析词语,展开想象,轻叩人物心扉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富有生命活力的词语,引领他们联系实际,去品析词语,从而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出示: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师:读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生:他很难过,可见他实在太爱这些捡到的小玩意儿了。
  生:是的。在父母眼里认为没用的玩意儿,在他看来却是心爱的小宝贝。这也说明他痴迷于昆虫世界。
  师:再仔细读读这句话,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放”字也能看出来。我们平时都说扔垃圾,上文法布尔的父亲也是说“快给我扔了!”可法布尔没有,而是把这些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可见他爱这些宝贝。
  生:扔,是很随意的,不考虑什么的。用“放”字也可以看出法布尔就怕这些宝贝们受损伤。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透过这个“放”字,让我们来猜猜法布尔当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这些宝贝可是我辛辛苦苦捡回来的,它们那么可爱,大人们怎么就不懂呢?我可不舍得丢。
  生:叫我把它们丢了,怎么可以呢?它们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快乐!
  ……
  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一下子会抓住“很不情愿”“心爱”这两个词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放”字是引不起注意的。而恰恰这个“放”字却极富内涵,有表达的张力。课堂上教师要做的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发现“放”的精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反复体会、揣摩,一个活泼可爱,迷恋于昆虫世界的小男孩就一下子浮现在我们眼前。品析词语,学生们走进了法布尔的心灵世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探究的思维火花也不断地跳跃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阅读变成了其乐无穷的一种享受。
  3 以词激疑,引发思辨,深化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文本中,常有些词语貌似平常,细一想有些不合情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因为经验欠缺或阅历不够而不会关注。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这些词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在思辨中深入感悟人物的别样情怀。   请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师:读读这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自由读句子,然后交流。)
  生:我从“深情地”读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充满着真挚的、深厚的感情。
  师:此时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啊,大黑骡子!我亲爱的好伙伴,我是多么不舍得你离开我呀!”
  生:大黑骡子,难为你了!你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你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师:同学们,此时,彭德怀的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心潮起伏。再读读句子,发现了吗?有一个词用得不合情理。
  生:为什么用“平静”这个词语呢?
  师:对呀,那不是与前面的“深情”矛盾了吗?
  生:此时此刻,彭德怀内心非常痛苦,这“平静”不是真的平静。
  生:他这是为了不让警卫员们伤心,不让战士们难过,他尽力克制自己。
  生:他这是以超凡的理智战胜个人的情感,所以看上去表现 得很“平静”。
  师:是的,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彭德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杀骡子,这一刻,他的内心已经坦然而坚定,这就是在紧急关头处惊不乱的大将风范。来,我们一起把那份伟大的情怀读出来。(生齐读)
  在这个片段中,“深情”传神地表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真挚、深厚的感情。此时此刻,彭德怀的内心非常痛苦:战士们挨饿令他心急如焚,革命需要更多的人走出草地啊!为了不让警卫员们傷心,不让战士们难过,他尽力控制自己,以超凡的理智战胜个人的情感,所以,看上去表现得很“平静”。可以说“平静”一词隐藏了人物太多复杂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品读“深情”与“平静”,聚焦词语,联系上下文,移位思考,学生们就能逐步感悟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友们的伟大情怀。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就在品读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中逐渐丰富起来。
  词语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关键的词语是文本语言的骨架,在文章的表达中显示出巨大的张力。要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表达素养之间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师就要深度研读教学文本,透过词语本身看到它背后蕴含着的深意,教会学生以“慧眼”发现词语的作用,让学生借助文本语境和生活经验,透彻地理解词语,在反复的品析和实践中嚼出词语的“芬芳”。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窍门,提升语文素养,课堂也因此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其他文献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宝宝,玩颜色无疑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将各种颜色的颜料分别调在不同的盘子里,和宝宝一一指认颜色的名称。接着,取出一张餐巾纸,或者沿边或者依角折叠几次,便可以让宝宝自己蘸取喜欢的色彩了。随着小心翼翼地将餐巾纸一折一折打开,宝宝会惊叹美丽的颜色在餐巾纸上晕染出的美丽图案。  6岁以前的宝宝对于色彩非常敏感,妈妈可以引导宝宝尝试各种色彩的搭配,知道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容易产
相信已经很少有语文老师会为一个汉字而喜悦,而惊奇了。但是,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可惜课堂上不少教师不带半点惊奇的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