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缪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了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咀嚼回忆是件奇妙的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回忆一件接着一件被勾连出来,想着想着,一些悬而未决的事儿,很自然地就被人放在一边。
晚秋的窗台上常有死去的昆虫,甲壳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盏小小的铜制莲花佛灯,安详而顺从。可是阿婆说过,这些昆虫死前总是会拼命地挣扎,即使徒然。它们的死仿佛理所应当,只需等待第二天晨风或者掸子将它们拂走,不会有人记得它们曾多么痛苦地挣扎过。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当我轻声地念出这句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然后木讷地回过头,问:“这是谁说的?”
“哦,叔本华。”我答道。
他又垂首,咬着嘴唇半日不吭声,最终嗫嚅道:“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你还会胃痛吗?”我随口问,继续翻着杂志。
他又愣了,好久才慢吞吞地开口:“呃,我……我也说不出。有时吃了饭痛,有时没吃饭也痛……”
“哦。”我不想再听他喋喋不休,生硬地打断了他可能停不下来的话头。
“妹妹,再见。”他突然站起身来,我吃了一惊,抬头扫了他一眼,胡乱应了一句。关门时沉闷的哐当声,短促得像个无情的句号。
我终于没能再看到他。他的死在每个人眼中都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仿佛都提前作好了他有一天会突然消失的准备。没有悲伤,甚至没有感慨,他的死好像是日程表上既定的安排,发生了,打个钩,就翻篇。
当我看到那些昆虫,才破天荒地又想起他,回忆便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他第一次称我为“妹妹”。他不是我哥哥,是个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亲戚,从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乡村来到这儿,希望找点活儿做做。
我记得母亲曾托人帮他找了份工作。帮他找工作真的挺难,他不会这又不会那,只好去餐厅洗盘子。我去过他住的地方,四个人同住,毛坯房里摆了两张上下铺,门是里外都能开的,夜里用个小柜子抵着。我去看他的那次,他一看到我就急切地扑了过来,眼眸一下被点亮了。我感觉他和那个曾站在我家门口羞涩笑着的男孩比起来老了很多。
他拉着我,一直不肯松手,微不可察地颤抖着,绝望得像只即将受死的猎物:
“和你妈妈说说吧。我要走……要走!我不干这个了。他们嫌我总摔盘子,让我去弄泔水!而且我胃痛,特别痛,我喊人,却没人理我!我去长江边上,想跳下去……”
他回去了。城市留给他的是个梦,一个噩梦。
然后,他被查出了什么精神方面的毛病,被当作疯子关在家里。
然后,他从什么地方跳了下去,摔死了。
有时我在想,如果他一辈子只待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砍柴、喂马,也许就不会死。可是脆弱如何改变?哪里又没有冷漠?原来冷漠真的是致命的武器,我们每个人一刀,就能让他伤痕累累。
昆虫的尸体第二天就不见了,它们消失了。可它们真的消失了吗?
反正无论如何,我总会想象它们痛苦挣扎的样子,那样子一遍一遍提醒我,别原谅自己,别让他消失。
点评│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偏远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也会遭受来自其他人的不理解甚至冷漠对待,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便会干出傻事来。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见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敏感、木讷、自卑、怯弱的农村少年形象。此外,文章还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如何拒绝冷漠,如何呵护生命等问题,引人深思。
晚秋的窗台上常有死去的昆虫,甲壳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盏小小的铜制莲花佛灯,安详而顺从。可是阿婆说过,这些昆虫死前总是会拼命地挣扎,即使徒然。它们的死仿佛理所应当,只需等待第二天晨风或者掸子将它们拂走,不会有人记得它们曾多么痛苦地挣扎过。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当我轻声地念出这句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然后木讷地回过头,问:“这是谁说的?”
“哦,叔本华。”我答道。
他又垂首,咬着嘴唇半日不吭声,最终嗫嚅道:“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你还会胃痛吗?”我随口问,继续翻着杂志。
他又愣了,好久才慢吞吞地开口:“呃,我……我也说不出。有时吃了饭痛,有时没吃饭也痛……”
“哦。”我不想再听他喋喋不休,生硬地打断了他可能停不下来的话头。
“妹妹,再见。”他突然站起身来,我吃了一惊,抬头扫了他一眼,胡乱应了一句。关门时沉闷的哐当声,短促得像个无情的句号。
我终于没能再看到他。他的死在每个人眼中都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仿佛都提前作好了他有一天会突然消失的准备。没有悲伤,甚至没有感慨,他的死好像是日程表上既定的安排,发生了,打个钩,就翻篇。
当我看到那些昆虫,才破天荒地又想起他,回忆便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他第一次称我为“妹妹”。他不是我哥哥,是个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亲戚,从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乡村来到这儿,希望找点活儿做做。
我记得母亲曾托人帮他找了份工作。帮他找工作真的挺难,他不会这又不会那,只好去餐厅洗盘子。我去过他住的地方,四个人同住,毛坯房里摆了两张上下铺,门是里外都能开的,夜里用个小柜子抵着。我去看他的那次,他一看到我就急切地扑了过来,眼眸一下被点亮了。我感觉他和那个曾站在我家门口羞涩笑着的男孩比起来老了很多。
他拉着我,一直不肯松手,微不可察地颤抖着,绝望得像只即将受死的猎物:
“和你妈妈说说吧。我要走……要走!我不干这个了。他们嫌我总摔盘子,让我去弄泔水!而且我胃痛,特别痛,我喊人,却没人理我!我去长江边上,想跳下去……”
他回去了。城市留给他的是个梦,一个噩梦。
然后,他被查出了什么精神方面的毛病,被当作疯子关在家里。
然后,他从什么地方跳了下去,摔死了。
有时我在想,如果他一辈子只待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砍柴、喂马,也许就不会死。可是脆弱如何改变?哪里又没有冷漠?原来冷漠真的是致命的武器,我们每个人一刀,就能让他伤痕累累。
昆虫的尸体第二天就不见了,它们消失了。可它们真的消失了吗?
反正无论如何,我总会想象它们痛苦挣扎的样子,那样子一遍一遍提醒我,别原谅自己,别让他消失。
点评│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偏远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也会遭受来自其他人的不理解甚至冷漠对待,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便会干出傻事来。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见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敏感、木讷、自卑、怯弱的农村少年形象。此外,文章还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如何拒绝冷漠,如何呵护生命等问题,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