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如读、写、算一样重要,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包括有: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几大模块的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繁重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兼顾二者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呢?我在几年来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模式
1、精讲多练,加强上机练习。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操作课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学习。操作课是以形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操作技能的迁移。操作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辩证关系,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信息技术技能的迅速形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耐心辅导,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接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1、比喻说明法。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愉快教学法。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輸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3、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我感到,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有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首先,我通过“深蓝易思”多媒体网络将一张事先做好的贺卡展示给全班同学。同学们看到后头脑里先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接着我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或不能相互替代等。通过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我再讲解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等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教学时,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经过实践证明能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模式
1、精讲多练,加强上机练习。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操作课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学习。操作课是以形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操作技能的迁移。操作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辩证关系,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信息技术技能的迅速形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耐心辅导,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接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1、比喻说明法。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愉快教学法。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輸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3、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我感到,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有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首先,我通过“深蓝易思”多媒体网络将一张事先做好的贺卡展示给全班同学。同学们看到后头脑里先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接着我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或不能相互替代等。通过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我再讲解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等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教学时,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经过实践证明能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