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1课
【教学目标】
1.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教学的新亮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体现这样的教学要求,我针对《两小儿辩日》这样一篇故事性较强而且富有哲理的文言短文,在引导学生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后,对完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探求自然知识的精神、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教学预设,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修正,现将教学片段作如下整理。
【教学片断】
1. 阅读提示: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找出课文中“两小儿与孔子发生争论”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想像当时的情景。准备“当时的情景”表演;
2. 四个小组分别表演“当时的情景”;
3. 师生评价;
4. 质疑问难;小组阅读课文,讨论并提出一个以上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列举:
问题1:太阳究竟是早晨離人远,还是中午离人远?
问题2:孔子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不回答这两个小儿的问题?
问题3:两个小孩为什么会认识孔子?
问题4:孔子为什么回答不出小孩子提出的问题?
5. 实验释疑。
①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演示人的“错觉现象”和物体的“光渗作用”;
②出示孔子的介绍资料及名言,先读一读,再讨论问题2、3、4。
6. 教师鼓励:同学们,课文中“两小儿”大胆质疑的精神是非常真的赞扬的。对于太阳与地球的远近问题,由于“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同学们,这就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知识的精神、态度,学会大胆质疑,主动提出问题。
7. 读写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回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演整理《两小儿辩日》课本剧。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片断的教学流程,正是由于该师对新理念有了深刻的领会,才敢于打破传统教学逐句逐段依次讲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表达、自主感悟的平台,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放飞”,从而使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皆来自于该师对相对静止的课文内容的挖掘,也来于教师已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敢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开口,自己动手,自由演说。教学中,该师充分运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融于“表演”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质疑中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正是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渔场”的成功课例。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文本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该理解为是特例,而不是泛例,因为教学内容的理解离不开产生文本的特殊环境。为方便学生与文本更好地沟通,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将“讲台”变为“舞台”,还原产生文本的情境,而不是“装书本”的低级行为,使语文学习更具有文化味和创造性。
【教学目标】
1.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教学的新亮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体现这样的教学要求,我针对《两小儿辩日》这样一篇故事性较强而且富有哲理的文言短文,在引导学生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后,对完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探求自然知识的精神、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教学预设,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修正,现将教学片段作如下整理。
【教学片断】
1. 阅读提示: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找出课文中“两小儿与孔子发生争论”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想像当时的情景。准备“当时的情景”表演;
2. 四个小组分别表演“当时的情景”;
3. 师生评价;
4. 质疑问难;小组阅读课文,讨论并提出一个以上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列举:
问题1:太阳究竟是早晨離人远,还是中午离人远?
问题2:孔子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不回答这两个小儿的问题?
问题3:两个小孩为什么会认识孔子?
问题4:孔子为什么回答不出小孩子提出的问题?
5. 实验释疑。
①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演示人的“错觉现象”和物体的“光渗作用”;
②出示孔子的介绍资料及名言,先读一读,再讨论问题2、3、4。
6. 教师鼓励:同学们,课文中“两小儿”大胆质疑的精神是非常真的赞扬的。对于太阳与地球的远近问题,由于“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同学们,这就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知识的精神、态度,学会大胆质疑,主动提出问题。
7. 读写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回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演整理《两小儿辩日》课本剧。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片断的教学流程,正是由于该师对新理念有了深刻的领会,才敢于打破传统教学逐句逐段依次讲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表达、自主感悟的平台,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放飞”,从而使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皆来自于该师对相对静止的课文内容的挖掘,也来于教师已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敢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开口,自己动手,自由演说。教学中,该师充分运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融于“表演”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质疑中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正是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渔场”的成功课例。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文本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该理解为是特例,而不是泛例,因为教学内容的理解离不开产生文本的特殊环境。为方便学生与文本更好地沟通,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将“讲台”变为“舞台”,还原产生文本的情境,而不是“装书本”的低级行为,使语文学习更具有文化味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