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线”是美术的基本造型语言,也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达形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线造型能力,有助于提升其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线造型 观察力 想象力 情感表达
一、线的概念
线作为面与面的交界或物象边缘,是空间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绘画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在绘画中,线条不仅仅是指物象的轮廓,它更是物象结构、运动、节奏、空间、重量、质感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二、线造型的重要性
线造型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织而成的一种造型方式。绘画中的线,并非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因此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和浓重的感情色彩及个人审美意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柔或刚,或巧或拙,或畅快或持重,或跳跃或平静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线条是属于心灵的,是学生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情绪的一种绘画语言。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线造型能力,有助于其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也为其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低年级学生线造型的教学误区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处在6~8岁之间,绘画表达逐渐由符号化、概念化进入写实期。心理、生理同时产生很大的变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但尚处在发育阶段。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情感,在写生中可以正确组织画面,关注到物体之间的前后及协调关系。而据笔者观察,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一)用简笔画代替线造型
简笔画和低年级学生线造型有着不同的思维过程,前者是成人根據自己的意志,以简洁的平面化图形表现复杂形象的一种行为,是建立于深度观察,对对象特征敏锐捕捉后的提炼概括,是一种升华;后者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因此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让低年级学生直接临摹简笔画,意味着剥夺了学生自己观察思考的过程,仅以线的形式呈现,而无线的意蕴和情感,即便能提高线条的流畅性,也只是培养了绘画的熟练工,丧失的是绘画的本质(如图1、图2)。
(二)因写实性掩盖真实性
西方以写实为根本目的的绘画在19世纪逐渐被照相技术取代,绘画逐渐成为情感的表达途径,而在低年级学生线造型训练中,仍然有过度强调“像”的情况,导致学生忽略绘画中的情感因素,使作品呈现模式化、概念化,缺乏个性。
四、低年级学生线造型能力培养的探究
(一)师法自然,观察写生
理解线,首先要感受线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低年级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自然界和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如直线能给人庄严、安稳、静止、平和、整齐、挺拔有力等感觉;曲线能给人生动、活泼、优美、柔和等感觉,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又会产生更加美妙的感觉。如二年级的《树上树下》和《花儿朵朵》,笔者都舍弃了完整范画的展示,只示范局部细节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对景写生,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得到了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锻炼,并总结经验,如此习得的能力较为持久。
(二)名作引领,欣赏感悟
线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低年级学生的观察以直觉为主,除了写生,还需通过名作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家在画面中赋予线条的不同生命。艺术家会利用线的粗细、长短、疏密、刚柔、虚实等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毕加索的《梦》(图3),画家采用了流畅而柔和的长线条,表现人物的五官、体态,把睡梦中的女子画得柔美、安逸,流露出画家对画面中女子的深深爱恋之情;凡·高的《星月夜》(图4),扭转、交织、反复的短线条铺满整张画面,仿佛看到星空的运动,画家内心的躁动、不安,或是灵感涌现通过这些强有力的笔触和线条传递给观者。不同的线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受,透过画面激发艺术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发对线条美的共鸣。
(三)借助故事,创作抒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揭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但几乎所有学生都爱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有趣的画面,能迅速使一群任性好动、叽叽喳喳的学生安静下来,进入角色。巧妙借助故事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将画面内容和线条表现有机融合。在故事的情节和意境中,折射出学生那纤细的感情,纯真的认知,通过学生的真情实感来提高他们的线造型能力。
课例“我的地图”要求通过描绘家里的空间布局,或所在城市的风貌,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细节观察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方位和空间是很抽象的,生活轨迹却是可以回忆、述说和记录的。当笔者提问:“谁来讲讲早晨起床后的故事?”学生就说:“今天我起床后,出房门左拐到洗手间刷牙洗脸……绕过餐桌和鞋柜,穿好鞋子,我就出门了,妈妈开车送我去上学。”期间,笔者不断提示“往哪走”“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如笔者提问:“今天上学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描述,学生脑海中构建出一张家里的地图,为绘画建立素材。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够带着思考和情感去绘画,内容自然就丰富和鲜活起来,线条中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轻重缓急,留下个人特色,也就是常说的“画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了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如图5、图6、图7)。
五、思考和启迪
低年级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它们,并且发展它们。雅尔贝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践证明,让低年级学生的信心高于创作的难度,鼓励大于限制,才能保护学生的个性,确保学习的兴趣,但前提是教师对于学生个性的长期观察和了解。如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出现过这样三个学生,小A喜欢画飞机和摩天大楼(如图8),小B对昆虫情有独钟(如图9),小C执着于画三国时期的英雄(如图10)。对此,笔者允许他们画自己喜爱的内容,但要求符合本课主题。每一次作业,尽管主体物类似,但仔细品味却不尽相同,犹如主题式的绘本,描绘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自我突破式的创造性活动中同样能够体会到线条变幻的无穷魅力,提高线条的运用和表现力。保罗·克利的一句“牵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绘画的本质,作为学生情感表达最直接的途径,线条是最质朴,也是最高级的绘画语言,掌握线造型的正确方法会让学生的心灵与艺术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杰洛德·布兰尔.儿童故事治疗[M].林瑞堂,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马鹏浩.线·印象:中国画造型方法及构成要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关键词】线造型 观察力 想象力 情感表达
一、线的概念
线作为面与面的交界或物象边缘,是空间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绘画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在绘画中,线条不仅仅是指物象的轮廓,它更是物象结构、运动、节奏、空间、重量、质感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二、线造型的重要性
线造型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织而成的一种造型方式。绘画中的线,并非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因此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和浓重的感情色彩及个人审美意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柔或刚,或巧或拙,或畅快或持重,或跳跃或平静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线条是属于心灵的,是学生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情绪的一种绘画语言。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线造型能力,有助于其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也为其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低年级学生线造型的教学误区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处在6~8岁之间,绘画表达逐渐由符号化、概念化进入写实期。心理、生理同时产生很大的变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但尚处在发育阶段。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情感,在写生中可以正确组织画面,关注到物体之间的前后及协调关系。而据笔者观察,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一)用简笔画代替线造型
简笔画和低年级学生线造型有着不同的思维过程,前者是成人根據自己的意志,以简洁的平面化图形表现复杂形象的一种行为,是建立于深度观察,对对象特征敏锐捕捉后的提炼概括,是一种升华;后者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因此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让低年级学生直接临摹简笔画,意味着剥夺了学生自己观察思考的过程,仅以线的形式呈现,而无线的意蕴和情感,即便能提高线条的流畅性,也只是培养了绘画的熟练工,丧失的是绘画的本质(如图1、图2)。
(二)因写实性掩盖真实性
西方以写实为根本目的的绘画在19世纪逐渐被照相技术取代,绘画逐渐成为情感的表达途径,而在低年级学生线造型训练中,仍然有过度强调“像”的情况,导致学生忽略绘画中的情感因素,使作品呈现模式化、概念化,缺乏个性。
四、低年级学生线造型能力培养的探究
(一)师法自然,观察写生
理解线,首先要感受线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低年级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自然界和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如直线能给人庄严、安稳、静止、平和、整齐、挺拔有力等感觉;曲线能给人生动、活泼、优美、柔和等感觉,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又会产生更加美妙的感觉。如二年级的《树上树下》和《花儿朵朵》,笔者都舍弃了完整范画的展示,只示范局部细节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对景写生,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得到了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锻炼,并总结经验,如此习得的能力较为持久。
(二)名作引领,欣赏感悟
线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低年级学生的观察以直觉为主,除了写生,还需通过名作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家在画面中赋予线条的不同生命。艺术家会利用线的粗细、长短、疏密、刚柔、虚实等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毕加索的《梦》(图3),画家采用了流畅而柔和的长线条,表现人物的五官、体态,把睡梦中的女子画得柔美、安逸,流露出画家对画面中女子的深深爱恋之情;凡·高的《星月夜》(图4),扭转、交织、反复的短线条铺满整张画面,仿佛看到星空的运动,画家内心的躁动、不安,或是灵感涌现通过这些强有力的笔触和线条传递给观者。不同的线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受,透过画面激发艺术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发对线条美的共鸣。
(三)借助故事,创作抒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揭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但几乎所有学生都爱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有趣的画面,能迅速使一群任性好动、叽叽喳喳的学生安静下来,进入角色。巧妙借助故事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将画面内容和线条表现有机融合。在故事的情节和意境中,折射出学生那纤细的感情,纯真的认知,通过学生的真情实感来提高他们的线造型能力。
课例“我的地图”要求通过描绘家里的空间布局,或所在城市的风貌,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细节观察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方位和空间是很抽象的,生活轨迹却是可以回忆、述说和记录的。当笔者提问:“谁来讲讲早晨起床后的故事?”学生就说:“今天我起床后,出房门左拐到洗手间刷牙洗脸……绕过餐桌和鞋柜,穿好鞋子,我就出门了,妈妈开车送我去上学。”期间,笔者不断提示“往哪走”“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如笔者提问:“今天上学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描述,学生脑海中构建出一张家里的地图,为绘画建立素材。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够带着思考和情感去绘画,内容自然就丰富和鲜活起来,线条中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轻重缓急,留下个人特色,也就是常说的“画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了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如图5、图6、图7)。
五、思考和启迪
低年级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它们,并且发展它们。雅尔贝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践证明,让低年级学生的信心高于创作的难度,鼓励大于限制,才能保护学生的个性,确保学习的兴趣,但前提是教师对于学生个性的长期观察和了解。如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出现过这样三个学生,小A喜欢画飞机和摩天大楼(如图8),小B对昆虫情有独钟(如图9),小C执着于画三国时期的英雄(如图10)。对此,笔者允许他们画自己喜爱的内容,但要求符合本课主题。每一次作业,尽管主体物类似,但仔细品味却不尽相同,犹如主题式的绘本,描绘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自我突破式的创造性活动中同样能够体会到线条变幻的无穷魅力,提高线条的运用和表现力。保罗·克利的一句“牵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绘画的本质,作为学生情感表达最直接的途径,线条是最质朴,也是最高级的绘画语言,掌握线造型的正确方法会让学生的心灵与艺术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杰洛德·布兰尔.儿童故事治疗[M].林瑞堂,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马鹏浩.线·印象:中国画造型方法及构成要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