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8日,一张微信对话截图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从截图中可看到,在某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家长群,班主任老师@了某位家长称,最近有其他家长反映其开跑车接送孩子,这样不太好,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其他家长也纷纷附和,表示:“再有钱也要低调一些呀。”“不就是送个孩子吗,换辆普通点的车也行啊,反正你们也不差钱。”
当事家长不同意这种说法,表示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自己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没什么不对。如果开跑车就是攀比,那么其他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而且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义务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其他家长“服务”。然而在发完这一段话后,这位家长就发现自己被移出了班级家长群。
“跑車送学”是个人自由但也不值得提倡
简而言之,攀比心理是在对比基础上产生的嫉妒、憎恶等情绪。“家长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争议,无非是一个如何遏制攀比的议题。但它一直是心理学上的难题,因为人们发现,只要一个人有所追求、对身份认同有执念,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心理学认为,遏制个体负面攀比心理的繁殖,有两个比较可行的策略,一个是将负面攀比转化为正向激励,即学习他人优点,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第二个是尽量减少攀比内容。第一个策略对成年人较为有效,但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尚不成熟的幼儿、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深奥了。而第二个策略——减少攀比内容,对孩子来说却是最适用的,因为孩子“不懂”,所以学校、家长、社会就应尽量为他们构筑一个单纯的空间,让他们在相应的阶段接受符合他们心智的概念。因此,很多学校规定学生上学期间,一律穿校服,这虽然可能会影响学生青春勃发的审美,但它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孩子在穿着上进行攀比。
在日本,学校一般都不准家长把车开到学校门口,家里再有钱,也只能隔得老远就把孩子放下,即便是公主也是如此。因此,虽然学生可以攀比的内容无穷尽,但家长却可以尽可能地让攀比的内容和机会减少,避免孩子从幼儿阶段便养成负面的攀比心理。“跑车送学”是刺眼的差异性存在,它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和心理落差。疏导的大道理孩子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攀比的心理冲击和负面效应却是真切存在的。与此同时,有钱人也应明白,让孩子单纯一点地成长,才是真正地替孩子着想。
“不攀比”教育不是要消除所有差异
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说到底是家长的权利,是否引发学生攀比,这取决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财富。家长群本质是工作群,建群的目的是要通过群布置学校工作,因此,老师或其他群管理员不能一言不合就把家长移出家长群。近年来,围绕家长群的争议颇多,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家长群的性质,将移出家长群变为惩罚不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的手段。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只要没有在接送孩子时故意炫耀,就无可厚非,总不能真要求家长专门再买一辆普通车来接送孩子。
现实中,一些学生确实在家庭经济条件上存在攀比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就要求妈妈开家长会时穿漂亮一点。但是,这不能通过要求所有家长都必须开什么车或穿什么衣服来解决,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财富,看待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告诉孩子家庭的财富并不值得炫耀,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进步才值得骄傲。
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需要净化周围环境,但净化环境针对的是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不是消除所有差异,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在市场经济时代,家庭环境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环境的差异,且不因家庭环境不同而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相对来说,学校教育平等对待所有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对学生形成平等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
当事家长不同意这种说法,表示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自己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没什么不对。如果开跑车就是攀比,那么其他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而且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义务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其他家长“服务”。然而在发完这一段话后,这位家长就发现自己被移出了班级家长群。
“跑車送学”是个人自由但也不值得提倡
简而言之,攀比心理是在对比基础上产生的嫉妒、憎恶等情绪。“家长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争议,无非是一个如何遏制攀比的议题。但它一直是心理学上的难题,因为人们发现,只要一个人有所追求、对身份认同有执念,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心理学认为,遏制个体负面攀比心理的繁殖,有两个比较可行的策略,一个是将负面攀比转化为正向激励,即学习他人优点,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第二个是尽量减少攀比内容。第一个策略对成年人较为有效,但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尚不成熟的幼儿、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深奥了。而第二个策略——减少攀比内容,对孩子来说却是最适用的,因为孩子“不懂”,所以学校、家长、社会就应尽量为他们构筑一个单纯的空间,让他们在相应的阶段接受符合他们心智的概念。因此,很多学校规定学生上学期间,一律穿校服,这虽然可能会影响学生青春勃发的审美,但它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孩子在穿着上进行攀比。
在日本,学校一般都不准家长把车开到学校门口,家里再有钱,也只能隔得老远就把孩子放下,即便是公主也是如此。因此,虽然学生可以攀比的内容无穷尽,但家长却可以尽可能地让攀比的内容和机会减少,避免孩子从幼儿阶段便养成负面的攀比心理。“跑车送学”是刺眼的差异性存在,它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和心理落差。疏导的大道理孩子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攀比的心理冲击和负面效应却是真切存在的。与此同时,有钱人也应明白,让孩子单纯一点地成长,才是真正地替孩子着想。
“不攀比”教育不是要消除所有差异
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说到底是家长的权利,是否引发学生攀比,这取决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财富。家长群本质是工作群,建群的目的是要通过群布置学校工作,因此,老师或其他群管理员不能一言不合就把家长移出家长群。近年来,围绕家长群的争议颇多,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家长群的性质,将移出家长群变为惩罚不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的手段。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只要没有在接送孩子时故意炫耀,就无可厚非,总不能真要求家长专门再买一辆普通车来接送孩子。
现实中,一些学生确实在家庭经济条件上存在攀比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就要求妈妈开家长会时穿漂亮一点。但是,这不能通过要求所有家长都必须开什么车或穿什么衣服来解决,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财富,看待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告诉孩子家庭的财富并不值得炫耀,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进步才值得骄傲。
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需要净化周围环境,但净化环境针对的是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不是消除所有差异,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在市场经济时代,家庭环境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环境的差异,且不因家庭环境不同而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相对来说,学校教育平等对待所有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对学生形成平等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