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绿色生态课堂,首先是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生成为主,较少框框条条的思维污染;其次是师生和谐,教学相长。“智囊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主动的研究生成尽可能地替代被动的接受理解,将勇于探索、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渗透到个人的品行之中,使集体的荣誉感成为个人的价值取向之内一。
[关键词] 发展;学习方式;抽签;和谐共处
一、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课前导学案。将目标及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前置,通常是在授课的前一两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教者一般在检查诊断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1、关于目标。目标前置,主要是便于学生在研究前置问题后,能够感受目标,反思感悟。
目标的制定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班级实际,参考《考试说明》的内容要求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2、关于问题。(1)围绕目标,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着力点,难度适中,力求让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有自我提升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2)要有厚度,具备一定的探究性、原创性和适度的开放性,入口宽、有内涵,可概括引申或拓展变式;(3)设置标杆,依据问题的难度及所考查知识的地位,每题设置分值,最高2分,最低是表扬一次(三次表扬折算为1分,在后面的评价中还会出现两次肯定折算为一次表扬的情况),开放性探究题的分值根据探究结果而定。
(二)、课堂五步骤
1、集中板演。教师引入课题及阐述目标要求后,抽签确定每个问题的板演者(抽签人依次由各学习小组组长在本组中指定),板演内容分为问题分析及解决过程两部分。
2、思路陈述。板演全部结束后,板演者依次介绍自己的探究经过或解决策略,简述解决过程。其它同学记录并围绕亮点、思路、规范、拓展、升华这个几方面进行思考,以便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智囊团活动)。全部展示结束后,各组围绕上述的“亮点、思路、规范、拓展、升华”等几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巡查、答疑、点拨,参与其中。
4、解题点评与小组展示。
(1)、逐题评价——说亮点道不足并确定得分。
小组讨论后进行逐题点评,凡是能够指出亮点与不足的,均酌情给予其本人及其所在学习小组每位成员相应的分值奖励。
板演者展示得分需大家确认,板演者的同组成员各享受一半分值。
(2)、小组展示——见仁见智、不同凡响。
一些重点题目在解题点评后,各组围绕不同解法、变式探讨等展示本题的研究成果。讲解时类似方法不重讲(通过抽签得出主讲人,非主讲组的奖励得分一般为主讲组的一半),凡展示的内容基本都有评价。
由于解题点评与小组成果展示有时交互进行,所以安排在同一个程序中。
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主持人开始是老师,后来逐步过渡为学生。
5、总结升华。
(1)、问题反思。教师根据需要点拨或引领,基本由学生及时归纳并主讲。
(2)、课堂总结。由学生自主归纳,或是当堂进行,或是课后准备次日进行,仍然是抽签定主讲,其它人补充,教者主持评价并适时归纳提升。
二、新模式的价值取向
实施“智囊式教学法”课堂模式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打造一个生态课堂——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营造课堂氛围,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手段来减少学生思维上、乃至于发展上的污染。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主动的研究生成尽可能地替代被动的接受理解,将勇于探索、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渗透到个人的品行之中,使集体的荣誉感成为个人的价值取向之一。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变被动害怕为主动热衷,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体现出“我的问题我解决,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准备”的风貌。
1、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让课堂学习从接受理解到研究生成。
由于问题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宜,当问题前置,学生课前便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进入课堂可谓有备而来,不仅有底气有信心有话可讲,而且有思考有生成有感悟,探究的深度明显提高,学习不再是被动记忆、囫囵吞枣了。
在板演者思路陈述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探讨,基础一般的同学能触类旁通,较为优秀的同学则会深层思考,甚至会灵感迭出。事实上,到了小组展示阶段,很多时候学生所提出的见解,或思考之严谨,或方法其巧妙,或概括之精辟,或拓展其深度,常常令人感叹——有此,则无需老师框框条条,越俎代庖,学生是记忆少负担、思维少束缚。
“从教育的角度看,知识问题不是一个知识产生的问题,而是与学生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知识再产生的问题;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性问题,而是关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问题。”
2、让学生享受课堂公平与自我展示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两个最高需要的层次分别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常常就是因为需要的实现而愉悦快乐,受到激励。
客观上讲,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尊重有时伴随着忽视(轻视),毕竟在还没有完全实现小班化的今天,课堂上能够获得展示机会的学生并不多,而通过抽签确定展示者、确定总结升华者,没有亲疏之别,没有谁高人一等与低人一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新模式在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和合理归因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通过表扬、激励等强化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使之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特别是从中获得他所期望的成就感。事实上,在新模式的实施中,一旦进入“小组展示”的程序,前后两排的黑板常常挤满了展示的同学,几乎是组组有智囊,个个皆能干,人人都雀跃,追求卓越,不同凡响,加之相互评价、相互欣赏,那个氛围,那种师生关系,与传统的课堂真的有天壤之别。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实施新课堂模式,笔者的体会之一,就是分值的设置有学问,分值的价值就在于富有挑战性,它在暗示——你行吗?不少学生坦言:对于分值较大的问题,即便是问题解决了,也常常追求更独特的方法;对于开放性问题,他们往往会思考有无其它的结论,并为此查阅资料,苦思冥想,真正达到了知难而进,愈挫愈勇。
分值设置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成员共享、小组定期评比。人都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情感,当学生思考出正确的,特别是很独特的解决方法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自身成就感,而且由于为小组赢得成绩而体现了在集体中的价值。特别是过去学习不够认真的同学,在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他们也逐步改变了不预习、怕思考的习惯,这其中既有氛围感染的因素,更由于课堂展示总结均为抽签定人,这种不确定性也逼迫他们不得不将一贯的惰性从身上硬生生的剥离,此后被组员认同的归属感以及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一步步促使他们实现自我的改变。
总之,作为众多的新课堂模式中的一种,智囊式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品德养成,让学生有“望尽天涯路”的期待,产生“蓦然回首”的顿悟,养成“衣带渐宽”的执着,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中的题型技巧、框框条条式的思维污染,也意在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生态课堂。当然,它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发展;学习方式;抽签;和谐共处
一、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课前导学案。将目标及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前置,通常是在授课的前一两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教者一般在检查诊断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1、关于目标。目标前置,主要是便于学生在研究前置问题后,能够感受目标,反思感悟。
目标的制定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班级实际,参考《考试说明》的内容要求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2、关于问题。(1)围绕目标,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着力点,难度适中,力求让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有自我提升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2)要有厚度,具备一定的探究性、原创性和适度的开放性,入口宽、有内涵,可概括引申或拓展变式;(3)设置标杆,依据问题的难度及所考查知识的地位,每题设置分值,最高2分,最低是表扬一次(三次表扬折算为1分,在后面的评价中还会出现两次肯定折算为一次表扬的情况),开放性探究题的分值根据探究结果而定。
(二)、课堂五步骤
1、集中板演。教师引入课题及阐述目标要求后,抽签确定每个问题的板演者(抽签人依次由各学习小组组长在本组中指定),板演内容分为问题分析及解决过程两部分。
2、思路陈述。板演全部结束后,板演者依次介绍自己的探究经过或解决策略,简述解决过程。其它同学记录并围绕亮点、思路、规范、拓展、升华这个几方面进行思考,以便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智囊团活动)。全部展示结束后,各组围绕上述的“亮点、思路、规范、拓展、升华”等几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巡查、答疑、点拨,参与其中。
4、解题点评与小组展示。
(1)、逐题评价——说亮点道不足并确定得分。
小组讨论后进行逐题点评,凡是能够指出亮点与不足的,均酌情给予其本人及其所在学习小组每位成员相应的分值奖励。
板演者展示得分需大家确认,板演者的同组成员各享受一半分值。
(2)、小组展示——见仁见智、不同凡响。
一些重点题目在解题点评后,各组围绕不同解法、变式探讨等展示本题的研究成果。讲解时类似方法不重讲(通过抽签得出主讲人,非主讲组的奖励得分一般为主讲组的一半),凡展示的内容基本都有评价。
由于解题点评与小组成果展示有时交互进行,所以安排在同一个程序中。
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主持人开始是老师,后来逐步过渡为学生。
5、总结升华。
(1)、问题反思。教师根据需要点拨或引领,基本由学生及时归纳并主讲。
(2)、课堂总结。由学生自主归纳,或是当堂进行,或是课后准备次日进行,仍然是抽签定主讲,其它人补充,教者主持评价并适时归纳提升。
二、新模式的价值取向
实施“智囊式教学法”课堂模式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打造一个生态课堂——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营造课堂氛围,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手段来减少学生思维上、乃至于发展上的污染。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主动的研究生成尽可能地替代被动的接受理解,将勇于探索、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渗透到个人的品行之中,使集体的荣誉感成为个人的价值取向之一。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变被动害怕为主动热衷,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体现出“我的问题我解决,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准备”的风貌。
1、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让课堂学习从接受理解到研究生成。
由于问题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宜,当问题前置,学生课前便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进入课堂可谓有备而来,不仅有底气有信心有话可讲,而且有思考有生成有感悟,探究的深度明显提高,学习不再是被动记忆、囫囵吞枣了。
在板演者思路陈述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探讨,基础一般的同学能触类旁通,较为优秀的同学则会深层思考,甚至会灵感迭出。事实上,到了小组展示阶段,很多时候学生所提出的见解,或思考之严谨,或方法其巧妙,或概括之精辟,或拓展其深度,常常令人感叹——有此,则无需老师框框条条,越俎代庖,学生是记忆少负担、思维少束缚。
“从教育的角度看,知识问题不是一个知识产生的问题,而是与学生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知识再产生的问题;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性问题,而是关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问题。”
2、让学生享受课堂公平与自我展示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两个最高需要的层次分别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常常就是因为需要的实现而愉悦快乐,受到激励。
客观上讲,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尊重有时伴随着忽视(轻视),毕竟在还没有完全实现小班化的今天,课堂上能够获得展示机会的学生并不多,而通过抽签确定展示者、确定总结升华者,没有亲疏之别,没有谁高人一等与低人一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新模式在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和合理归因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通过表扬、激励等强化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使之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特别是从中获得他所期望的成就感。事实上,在新模式的实施中,一旦进入“小组展示”的程序,前后两排的黑板常常挤满了展示的同学,几乎是组组有智囊,个个皆能干,人人都雀跃,追求卓越,不同凡响,加之相互评价、相互欣赏,那个氛围,那种师生关系,与传统的课堂真的有天壤之别。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实施新课堂模式,笔者的体会之一,就是分值的设置有学问,分值的价值就在于富有挑战性,它在暗示——你行吗?不少学生坦言:对于分值较大的问题,即便是问题解决了,也常常追求更独特的方法;对于开放性问题,他们往往会思考有无其它的结论,并为此查阅资料,苦思冥想,真正达到了知难而进,愈挫愈勇。
分值设置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成员共享、小组定期评比。人都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情感,当学生思考出正确的,特别是很独特的解决方法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自身成就感,而且由于为小组赢得成绩而体现了在集体中的价值。特别是过去学习不够认真的同学,在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他们也逐步改变了不预习、怕思考的习惯,这其中既有氛围感染的因素,更由于课堂展示总结均为抽签定人,这种不确定性也逼迫他们不得不将一贯的惰性从身上硬生生的剥离,此后被组员认同的归属感以及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一步步促使他们实现自我的改变。
总之,作为众多的新课堂模式中的一种,智囊式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品德养成,让学生有“望尽天涯路”的期待,产生“蓦然回首”的顿悟,养成“衣带渐宽”的执着,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中的题型技巧、框框条条式的思维污染,也意在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生态课堂。当然,它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