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任务观照下高职课程的 融合、生成与转变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重心,需要从理论探讨、顶层倡导、制度设计向实现课程的融合、生成与转变方向转移,做到建设理念上“育德”与“育才”融合开展、教学过程中“言教”与“身教”融合推进、实施成效上“成才”与“成人”共同丰收,生成有思想的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学生学习、有价值导向的人才培养,实现教学目标从单一的“授业”向“传道、授业、解惑”多元融合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从专项教育向全员育人转变、育人路径从平面向立体转变、师资培养从“人师”向“经师”与“人师”相统一转变、教学评价从“专业提升”的单向度向“全面发展”的多向度转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情境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jg20190814)
  作者简介:王祝华,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9-0039-06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任务,并将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第一项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调,是高职院校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心需要从理论探讨、顶层倡导、制度设计向实现课程的融合、生成与转变方向转移,从而主动将课程提升到更有内涵、更有价值、更具灵魂的新境界,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好育人基本责任。
  一、融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观照下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德”指引着人才成长的方向,保障人才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树人”是“立德”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有才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是“育德”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观照下的高职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将思政内容叠加到专业课程之中,或在专业教育中刻意增加思政元素,而是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中“育才”与“育德”的高度统一。
  (一)何谓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至少包含了建设理念、教学过程和实施成效三个层面的内容。
  1.“育德”与“育才”融合开展的课程建设理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课程建设不能仅以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目标,而要更加重视在探究、感悟的过程中融合以思想素质提升和健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强调师生自我认知、情感、需要、态度、动机、意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建设中,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原本就是统一存在的,但在实践中常常处于割裂状态,教师往往对其只有表面认识或片面理解,没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其真正地融合。课程思政的提出,突出强调了“育德”与“育才”融合开展的理念,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视为课程的“骨骼”和“肌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内涵视作課程的“灵魂”,旨在共同构建“精气神”统一的、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课程。
  2.“言教”与“身教”融合推进的课堂教学过程。融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或能力培养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世界、获取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渗透着复杂的情绪情感体验,亦包含意志的参与以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障碍,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成分的综合[1]。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地展现出来,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教师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赞赏与自信,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态度及价值观;教师的治学态度、工作作风、行为谈吐及心胸气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个别教师在课堂上的牢骚抱怨,则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负面影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而且要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专业内容的融合。
  3.“成才”与“成人”共同丰收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不是类似于“三明治”“肉夹馍”式的基于外表的形式上的拼凑,而应是类似于“佛跳墙”“大烩菜”般的基于内在要素间的互相渗透、真正融合,表现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上,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不一定见其实形,但“美味”倍增、“营养”更丰富,学生更容易、更乐意接受和吸收。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吸收思想养分、提升品德和素养,不仅在学业上“成才”,而且在思想上“成人”。
  (二)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如何融合
  课程建设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包括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发展。课程思政的提出,将传统专业课程建设从知识学习、方法掌握、能力培养、工具使用的“法、术、器”层面,上升到价值引导、情感培育、精神塑造的“道”的境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建设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整体性,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进行统一谋划。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大”育人任务之课程育人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放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不能将目光仅仅盯在专业教师、专业课堂、专业课程上。课程思政要通过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科研育人、资助育人等同频共振、形成合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互相呼应、相得益彰;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也要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第三课堂协同配合、立体推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体现系统性,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纳入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中进行集中部署。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到实处、体现实效,需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推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目标重塑、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挖掘、教学风格转换、教材内容深化以及教学评价优化等系统性改革,而不是某门课程在某堂课的教学上进行的“盆景”式展示,更不是查漏补缺、头痛医头的单项目改良;是“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思维,在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中进行系统设计和推进。
  3.突出综合性,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大环境相结合统筹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要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思政元素,还应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品格力量、观念态度及教风教态等,如教师在课堂课后展现给学生的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作风、和蔼宽容的品德、积极乐观的性格、开拓创新的思维等,这些都是育人的要素。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参与主体多维、内容多元、方式方法多样等综合性特点,需要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环境建设,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4.实现具象生动性,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紧密联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专业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还是思想素质提升,都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情况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从抽象化的存在,具象化成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视频或活动形式,将鲜活的生活态度、工作情感、实践成果、人生感悟进行生动表达,有意识地将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真实的体验转化为培养学生政治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工匠精神的生动载体,让课程更有吸引力、更具魅力、更有实效。同时,专业课程本身也因为融入思政元素而更具思想性,提升了其育人的高度与深度。
  二、生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的课程思政目标取向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通过在各类课程中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将“育德”与“育才”有机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品德和才能的协同生成,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义。
  (一)何谓生成
  在现代哲学中,生成是一种思维方式。所谓生成是与现成或预成相对应的,是一种非现成,也就是未完成的,未完成就意味着永远处于生成变化的过程之中[3]。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知识不是僵化的“在那儿的事实”,课程也不应该是线性且封闭的物质载体,而是不断生成的文本,它“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且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3]。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思想进步和情感进化的过程,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学生的经历、经验、情感、态度的积累和人格的提升比知识、能力的获得更具价值,或者说精神境界的提升比知识、能力的获得更能彰显课程教学的意义。而思想、情感、价值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成,很难像知识获取那样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这也许就是植入思想灵魂的课程教学比纯粹的知识灌输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更受学生青睐的原因。课程思政的意义,就是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还要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导、促进学生思想、态度、情感、品德的生成。
  (二)生成什么
  课程生成的具体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引导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可以从教学本身的意义、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个维度进行讨论。
  1.生成有思想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本身所追求的意义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道:“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4]作为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场所,也应该是“思想成长”的殿堂。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待世界、解决问题,成为有思想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机械人”“工具人”。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传道”是第一位的。“传道”就是传播正确的思想,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要有思想性,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道德追求。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让课堂突出思想性和价值引领,生成有思想的课堂教学。
  2.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体发展对课程思政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通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学习观、价值观塑造与情感培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在求“真”的同时,还要求“善”、求“美”,三者协调统一,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为谁学,这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怀的学习,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学习。   3.生成有价值导向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科学知识、工程技术、创造能力的应用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风险,运用正确能够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反之则可能带来灾难。即使是所谓纯粹的工具性或手段性的知识,其运用也是有目的的,并只有在现实中与社会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以德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责任、仁慈、诚信、正直等道德伦理原则。高职教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必然具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的性。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建立“为什么学”的价值取向和“为谁学”的利益诉求。
  三、转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是教育理念、教学形式、育人路径、师资队伍建设及评价方式等的全方位、深层次转变,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取得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一)立德树人理念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教学目标从单一“授业”向“传道、授业、解惑”多元融合转变
  课程思政体现的立德树人理念,有力引导教育教学回归育人本质,推动课程建设将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做事方法与做人原则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实现从单一的思政目标、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观照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向度育人目标转变。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具体方案的提出与详细措施的落实,弥补了以往仅仅将思政目标停留在课程大纲的表述层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容与举措、说得重要做得虚无的缺陷,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空心化问题,是推动育人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
  (二)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专项教育向全面育人转变
  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师生课堂行为表现、时事热点事件等的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化问题,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樣性的结合,推动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落细落实。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突破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独剥离出来实施专项教育的局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问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师生共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实现育人路径从平面向立体转变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层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来开展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制度执行,以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共同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育人文化培育和育人氛围形成。课程思政的开展,对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品格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思政理念指引下的课程建设,将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提高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加强育人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让课程更加丰富和饱满,实现育人路径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师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成效。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育人能力培养,实现教师角色从“人师”向“经师”与“人师”相统一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目的。高职院校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确自己的育人职责,对学生在思想态度情感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仅仅发牢骚抱怨或是听之任之,认为与己无关,更不能责怪辅导员班主任没有教育管理好,而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育人天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专业要求、职业规范进行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教师要在课程中主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把正确的政治观点、价值理念、思想态度融入到教学中,深刻认识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品格塑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要从育人意识培养入手,提高其育人实践能力,毕竟大多数专业教师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能力与方法。高职院校应通过理论培训、实务指导、典型示范,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并通过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教师快速成长。
  (五)回归教育本体,实现教学评价从“专业提升”的单向度向“全面发展”的多向度转变
  教学评价是引导人才培养方向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立场,教育本体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门指向人的多样、可持续和有价值发展[8]。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摆脱课程教学局限于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困境,防止培养“工具人”“机械人”,而将课程目标提升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的高度,提升到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体悟和价值实现的高度,实现人才培养从单向度的“专业提升”向多向度的“全面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刘鹂,陈晓端,李佳宁.教师育人能力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澄明[J].教育研究,2020(6):153-15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2020-05-28.
  [3]赵文平.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18-24.   [4]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7.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7.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8]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9):4-15.
  [责任编辑   贺文瑾]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under the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ANG Zhuhua
  Abstract: The focu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needs to shift from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op-level advocacy and system design to the integration,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by words " and "teaching by exampl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common harvest of "talent" and " citizen " i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generate thoughtful classroom teaching, meaningful student learning and value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realize the multi integr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single "teaching" to "preaching, teaching and dispelling doub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special education to all staff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ath from two-dimensional to three-dimensional, and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transformed from "professional teacher" to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and "life coach", teaching evaluation changes from the one-way degree of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degree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课程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其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需要以课程为抓手,统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课程结构形态经历了企业课程的出场,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并存,再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而成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基于课程的视角,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要由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市职教中心等5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徐杨路、明远路两个校区.2009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市级财政投入不变、原有编制数和在编人员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了市、区共建共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标志着学校事业步入中职向高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期刊
为提高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支持机会平等,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与发展,欧盟开发欧洲同行评议机制,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或学校使用。它具有形成性、发展性的功能,特别强调促进持续质量改进。欧盟同行评议机制呈现评议过程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突出同行评议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议环节的贯通性与整体性等特点。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预测长效机制及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机制。
摘 要:高职院校现行的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传道功能式微、教师共生关系失谐等弊端,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协同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趋势。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论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普适理论,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不知您是否有过类似的困惑,在“问题—原因—对策”式的三段论写作中,当写到对策部分时,总会有难以下笔之感,很难将其与问题、原因严格区分开来,不时有同语反复之嫌。与此相反,一些较为规范的实证研究论文,关于对策建议的内容通常只占据较小的篇幅。由此值得深思的是,对策建议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到底该占据多少篇幅?传统的对策式研究是否具有合法性基础?  追本溯源,对策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现实
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产出成果一直是学界、公众热议的话题,“excellent sheep”概念的提出与我国业已存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形成了呼应.文章在对“excellent sheep”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excellent sheep”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两个概念作了比较,明确东西方学界在现代高等教育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并进一步确定这两个概念中更为本质的要素及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后,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知识存量上的特点,明确在业已延长的现代社会教育周期中,当前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所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合理运用,相辅相成、协同创新,目标明确、学以致用三个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有:融入课程教学,抓牢思政教育“大阵地”;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思政教育“大氛围”;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政教育“大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发生了时代性变化。人工智能时代,在产业企业诉诸于工匠精神以寻求高端发展之路的情况下,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成为了急需破解的问题。通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发展历史进行解析,厘清传统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并基于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行业巨变,分析了从技术的向度上人工智能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注入的新内涵因子,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学
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出来的学生愿意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是该课程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特征体现在透彻的学理性、强烈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全面的渗透性以及动态的发展性等方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般规律并兼顾自身的特殊性.要坚持党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提供思想性、理论性资源和组织保障.要充分体察教学对象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
特约主持人:胡英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  主持人按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挖掘思政元素,创新实施路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本专题紧密围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