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课标对小学诵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厘清诵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利用班级群击节而诵
所谓“节”,是一种古乐器,上合下开,可拍击成声,起打拍子的作用。“击节而诵”,顾名思义就是打着节拍诵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读,无疑是枯燥的、机械的。那如何增加诵读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诵读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教学生诵读的基本技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基本技法后,就可以借用简单的工具,如手掌、肩膀、非洲鼓等,在班级群这个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击节而诵。
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停顿,并在反复的学习中,总结规律。如五言绝句的停顿大部分为2/3拍。在掌握古诗的节奏后,学生尝试体会诗人的心境。在学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时,站在高耸入云的高楼上,会是怎样的心情。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爸爸妈妈在午睡时,自己想要悄悄地做什么,心理是什么感觉。因此,学生能很容易地捕捉到李白当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
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桌子、非洲鼓等作为击节而诵的工具,将自己的诵读录成视频在班级群里进行展示。
班级群的存在,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各有所长,利用班级群展示自己的击节而诵,让老师和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既是学生对课堂诵读教学的反馈,也是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借助音频、视频尝试吟诵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在朗读和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人物情景就感到困難。”因此,学生借助音频、视频尝试吟诵,不仅是拓展诵读的一种形式,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步骤。
吟诵,是吟唱与诵读的结合。而吟诵形式个性多样,非常适合古代诗文作品。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古诗文的情境找到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音频、视频播放。学生通过音频、视频的具体形象,一方面对古诗文有了画面上的想象,另一方面又对诵读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
学生还可以加入自己的创作,如加入各种乐器、将吟诵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等,丰富吟诵的形式。教师和同学会根据仪表仪态、吟诵技巧、形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这种以音频、视频为抓手的吟诵,也增强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了其诵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语音平台展示诵读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诵读的“主阵地”,那么家庭就是学生诵读的“根据地”。因为家庭中不仅有学生诵读的工具,更有家人这一忠实的观众。现如今在网络学习空间下,已经有多种语音平台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如荔枝、喜马拉雅电台、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实践,学生和家长都已掌握利用语音平台进行朗读展示的操作方法。这不仅适用于教师教学,更侧重于家长辅导,让家长也能为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提升助力。
通过这些语音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随时上传。同时,我们定期举办线上诵读活动,如“我来读古诗”“我来读古文”“我来读美文”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同学们全员参加,同时家长也可加入进来。学生除了上传自己的诵读作品,是参与者之外,更是评价者,他们会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加之平台本身具有开放性,学生的诵读获得了充分的听众。在这样具有共享、互动等功能的语音平台中,学生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诵读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四、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评价
及时评价,既是对学生诵读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诵读的一种激励。及时评价往往能够愈发激起学生对诵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无论是在班级群还是在语音平台中上传自己的作品,教师都要及时评价。
针对学生的诵读作品,评价主体有学生,也有教师。学生按照学号聆听前一位同学的诵读,并认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评价所有学生的诵读时,遵循科学性、鼓励性、指导性的原则,从诵读技巧、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肯定朗读中的优点,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性格及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办法。
对于评价维度,无论是学生互评,还是教师评价,都依照课标从诵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循序渐进地对诵读文本感情基调的掌握,通过视听媒介和自己的情境带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先指导,再诵读,最后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一、利用班级群击节而诵
所谓“节”,是一种古乐器,上合下开,可拍击成声,起打拍子的作用。“击节而诵”,顾名思义就是打着节拍诵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读,无疑是枯燥的、机械的。那如何增加诵读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诵读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教学生诵读的基本技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基本技法后,就可以借用简单的工具,如手掌、肩膀、非洲鼓等,在班级群这个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击节而诵。
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停顿,并在反复的学习中,总结规律。如五言绝句的停顿大部分为2/3拍。在掌握古诗的节奏后,学生尝试体会诗人的心境。在学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时,站在高耸入云的高楼上,会是怎样的心情。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爸爸妈妈在午睡时,自己想要悄悄地做什么,心理是什么感觉。因此,学生能很容易地捕捉到李白当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
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桌子、非洲鼓等作为击节而诵的工具,将自己的诵读录成视频在班级群里进行展示。
班级群的存在,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各有所长,利用班级群展示自己的击节而诵,让老师和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既是学生对课堂诵读教学的反馈,也是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借助音频、视频尝试吟诵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在朗读和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人物情景就感到困難。”因此,学生借助音频、视频尝试吟诵,不仅是拓展诵读的一种形式,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步骤。
吟诵,是吟唱与诵读的结合。而吟诵形式个性多样,非常适合古代诗文作品。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古诗文的情境找到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音频、视频播放。学生通过音频、视频的具体形象,一方面对古诗文有了画面上的想象,另一方面又对诵读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
学生还可以加入自己的创作,如加入各种乐器、将吟诵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等,丰富吟诵的形式。教师和同学会根据仪表仪态、吟诵技巧、形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这种以音频、视频为抓手的吟诵,也增强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了其诵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语音平台展示诵读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诵读的“主阵地”,那么家庭就是学生诵读的“根据地”。因为家庭中不仅有学生诵读的工具,更有家人这一忠实的观众。现如今在网络学习空间下,已经有多种语音平台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如荔枝、喜马拉雅电台、微信公众号等。
通过实践,学生和家长都已掌握利用语音平台进行朗读展示的操作方法。这不仅适用于教师教学,更侧重于家长辅导,让家长也能为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提升助力。
通过这些语音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随时上传。同时,我们定期举办线上诵读活动,如“我来读古诗”“我来读古文”“我来读美文”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同学们全员参加,同时家长也可加入进来。学生除了上传自己的诵读作品,是参与者之外,更是评价者,他们会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加之平台本身具有开放性,学生的诵读获得了充分的听众。在这样具有共享、互动等功能的语音平台中,学生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诵读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四、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评价
及时评价,既是对学生诵读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诵读的一种激励。及时评价往往能够愈发激起学生对诵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无论是在班级群还是在语音平台中上传自己的作品,教师都要及时评价。
针对学生的诵读作品,评价主体有学生,也有教师。学生按照学号聆听前一位同学的诵读,并认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评价所有学生的诵读时,遵循科学性、鼓励性、指导性的原则,从诵读技巧、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肯定朗读中的优点,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性格及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办法。
对于评价维度,无论是学生互评,还是教师评价,都依照课标从诵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循序渐进地对诵读文本感情基调的掌握,通过视听媒介和自己的情境带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先指导,再诵读,最后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