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师范大学
衡州花鼓戏形成于清朝中后期,是衡阳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剧种,距今两百余年的历史。因与马灯、采茶、滩舞等民间小曲小调联系密切,故又称“花灯”、“地花鼓”、“衡剧”。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主要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剧种形成以来,主要是以胡琴(竹筒子)、唢呐两种乐器伴奏,直到解放初期,由于全国各地方戏剧种异常活跃,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在音乐伴奏上才逐渐溶入二胡、三弦、扬琴、笛子、琵琶等。但主要还是以竹筒子和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由于衡州花鼓戏主要以这两种乐器伴奏,尽管后来增加的一些伴奏乐器,但从剧种声腔体系来看,并不具备弹腔类型,即南北二路,据衡州花鼓戏前辈讲述,由于衡州花鼓戏没有南北二路(即弹腔),故称之为地方小戏,而地方小戏是不能进城演戏的,为了能进城演戏,在衡州城内赢得自己一席之地,衡州花鼓戏的前辈们又从衡阳湘剧、祁剧等地方大戏剧种学习引进了南北二路,从而丰富了本剧种的声腔体系。南北二路在衡州花鼓戏剧中称“雨夹雪”,也叫“半燈半戏”。主要用于老生、花脸等行当,有时根据剧情需要,小生、旦角也兼用。
就戏剧乐器而言,每个剧种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伴奏乐器,如京剧的京胡,祁剧的“祁胡”后改名京胡,包括湘剧也叫京胡。京胡在戏剧音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为演员伴奏外,包括过门、行弦早已超出其本身意义。而是作为戏曲音乐的形象使者植入了人们的心中,它的演奏或独奏给人一种沁人心脾、陶冶情怀的感觉。对戏曲爱好者或从事戏曲工作的群体来说,京胡响起,就会给人一种振奋、热血沸腾的感觉。衡州花鼓戏圈内有这样一句行话:“胡琴一响,喉咙发痒。”而衡州花鼓戏的胡琴就相当于京剧的京胡。戏曲是音乐化的戏剧,戏曲音乐是戏剧化的音乐,音乐是戏剧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综合性很强的戏曲艺术中,音乐起着纽带作用,一出戏从头到尾,音乐始终贯穿全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做、念、打,无不需要器乐来伴奏辅助。可见,我们音乐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而衡州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胡琴并不象京胡那样,亢昂、有力,如高山流水、尽显风采,胡琴声音,低沉逶迤,如小溪缠绵,与花鼓戏唢呐的高亢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又达到了高低搭配,起到一种相互互补的效果。
在衡州花鼓戏的声腔及音乐中,起伏性很大的旋律比较少见,曲牌、声腔、音乐等都较为平和、流畅。所以在一般的行弦或行腔中,胡琴一直起到主胡伴奏的作用,而唢呐则主要在过门和行腔中伴奏。由于唢呐声音清脆宏亮,穿透性较强,一般在唢呐进入时,胡琴可不拉或轻轻带过,而在演员唱时,胡琴伴奏,唢呐又可歇息,这种相互交错伴奏,不仅使演员在演唱时层次清晰、抑、扬、顿、挫分明。同时,也便于乐手(主要是唢呐)换气休息。虽说衡州花鼓戏的音乐较为平和,但有一种声腔却较高亢,就是“放牌”,京剧、祁剧称“倒板”或“起板”,衡州花鼓戏的放牌是翻高八度唱的,一般用在情绪激昂,人物矛盾冲击尖锐时才会“放牌”。如:《刘海砍樵》中刘海唱“走啊……”这种非常高亢的声音行腔,就叫“放牌”,它充分展示了剧中人物内心的欢愉和喜悦。
戏曲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衡州花鼓戏圈内也称“左场、右场”,即左文右武。文场包括弦乐、管乐(唢呐、笛子、笙等)、弹拨乐等;武场又称“打击乐”,以司鼓为首,包括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目前衡州花鼓戏的器乐伴奏比较丰富,但仍以唢呐、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衡州花鼓戏圈内曾有资深老艺人如此说道:“不会唢呐的不算左场(文场)”,意思是在衡州花鼓戏中,不会吹唢呐的乐手就不算文场乐手。可见唢呐在衡州花鼓戏中的重要性。衡州花鼓戏的唢呐有五种:即大唢呐、二堂、三呐子、四呐子、满呐子(竹引子),这五种唢呐,它们之间的音色、音域都有区别,使用时也会根据剧情和唱腔的需要而变换使用。而在实际演奏中,二堂和四呐子又相当接近,所以现在又统称二堂。衡阳大唢呐,它有独特的风味,发音宏亮、高亢,是衡阳花鼓戏的主奏乐器之一,如:衡阳花鼓戏传统剧目《大盘洞》,它是以洞腔为主,以打击乐和衡阳的大唢呐领奏,这种腔系的戏大唢呐是缺之不可的乐器。还有“打铁”拜师的唱腔“四川哭皮”。
二呐子和三呐子,也是衡阳花鼓戏的独特乐器,而且只有衡州花鼓戏才有二呐子和三呐子。如《毛国金打铁》中的挂招牌、“四川调”必须要用衡阳的“二呐子”或“三呐子”来伴奏,而且还要有大唢呐配、吹奏下手,以反差“八度”的演奏形式来体现衡阳花鼓戏唢呐的风格和特色。衡阳的“小唢呐”也叫“竹引子”又叫“满呐子”是用在欢快曲牌的热门场面,如“刘海戏金蟾”中的,胡秀英唱的“十字调”。众家姐妹出场的“贺郎调”都是热闹而欢快的场面,一般都用“满呐子”。。
而作为衡州花鼓戏文场中另一主要器乐胡琴(竹筒子),同样在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主要效果。这种“竹筒子”与长沙花鼓戏所用的“大筒”有一定的区别,长沙花鼓戏所用的“大筒”其筒粗短,而衡州花鼓戏所有的“竹筒子”其筒细长。定弦有“东、西、南、北”之分,其中,东为(2/6)弦、西为(4/1)弦、南为(5/2)弦、北为(6/3)弦,此外,还有一种四度定弦,又称广调手,一般作调配调所用。
在戏曲音乐中,曲牌可谓是其总称,曲是其调式的称谓,牌是其音乐的称谓,所谓调,在衡州花鼓戏中,一般演员唱的称“唱什么调子”,如“川子调”、“西湖调”等。而牌是音乐方面的叫法,也称“牌子”,如“唢呐牌子”、“过场牌子”等。解放初期,衡州花鼓戏有各类“牌子”六十多支,后通过向其它剧种学习、借鉴、引进,音乐牌子不断增加,唱腔调式也得到空前的丰富和完善,在以胡琴、唢呐为主伴奏乐器的前提下,增加了多种乐器伴奏的演奏模式和风格,收到了较好的演奏效果。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公司新创剧目《喜盈门》、《父亲》的演出伴奏中,在作曲、配器、演奏过程中,我又大胆地采用了笙与小唢呐协同演奏,扬琴、琵琶与大提琴高低搭配,起到很好的实用效果,而胡琴在演奏中则起到引领和穿线搭桥的作用。上述运用使衡州花鼓戏的音乐在演奏方面得到极大的加强和完善,并又充分展示了衡州花鼓戏的特色。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追塑到汉代民歌、百戏音乐、唐代歌舞和宋代说唱。戏曲音乐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曲牌体;②板腔体。然而,无论是哪种体系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或演奏。我们知道:演员在舞台上靠唱、做、念、打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而演奏员则要依靠手中的乐器,运用抑、扬、顿、挫来完成对演员的伴奏和演奏,把唱腔的色彩渲染得更加鲜明,把唱腔的情感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从而衬托演员把舞台艺术形象表现得更加完美、更贴切、更具感染力。而要达到这些效果,除演员自身因素外,器乐伴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一出戏要到达高潮时,演员情绪也会随之高涨,而此时如果我们的伴奏不能把情绪跟进,甚至去带动演员的情绪,那么我们的演奏是失败的、虚脱的。此外,作为一名演奏员,无论你是拉主弦的,还是其它配属器乐,都应清楚,我们是为演员服务的,不能去抢演员的“彩头”,特别是演员在演唱时尤为注意。比如,《八珍汤》孙淑林在最后唱:“我为你……”,这是一段中心唱腔,我们主弦在配合演员的同时,必须注重情绪,该慢则慢,该轻则轻,要充分辅助演员完成好表演与演唱,而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作为一名演奏员,我们需要去探索才会有创新;需要有沉淀,才会有积累;需要有执著,才会攀登艺术的高峰。
衡州花鼓戏形成于清朝中后期,是衡阳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剧种,距今两百余年的历史。因与马灯、采茶、滩舞等民间小曲小调联系密切,故又称“花灯”、“地花鼓”、“衡剧”。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主要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剧种形成以来,主要是以胡琴(竹筒子)、唢呐两种乐器伴奏,直到解放初期,由于全国各地方戏剧种异常活跃,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在音乐伴奏上才逐渐溶入二胡、三弦、扬琴、笛子、琵琶等。但主要还是以竹筒子和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由于衡州花鼓戏主要以这两种乐器伴奏,尽管后来增加的一些伴奏乐器,但从剧种声腔体系来看,并不具备弹腔类型,即南北二路,据衡州花鼓戏前辈讲述,由于衡州花鼓戏没有南北二路(即弹腔),故称之为地方小戏,而地方小戏是不能进城演戏的,为了能进城演戏,在衡州城内赢得自己一席之地,衡州花鼓戏的前辈们又从衡阳湘剧、祁剧等地方大戏剧种学习引进了南北二路,从而丰富了本剧种的声腔体系。南北二路在衡州花鼓戏剧中称“雨夹雪”,也叫“半燈半戏”。主要用于老生、花脸等行当,有时根据剧情需要,小生、旦角也兼用。
就戏剧乐器而言,每个剧种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伴奏乐器,如京剧的京胡,祁剧的“祁胡”后改名京胡,包括湘剧也叫京胡。京胡在戏剧音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为演员伴奏外,包括过门、行弦早已超出其本身意义。而是作为戏曲音乐的形象使者植入了人们的心中,它的演奏或独奏给人一种沁人心脾、陶冶情怀的感觉。对戏曲爱好者或从事戏曲工作的群体来说,京胡响起,就会给人一种振奋、热血沸腾的感觉。衡州花鼓戏圈内有这样一句行话:“胡琴一响,喉咙发痒。”而衡州花鼓戏的胡琴就相当于京剧的京胡。戏曲是音乐化的戏剧,戏曲音乐是戏剧化的音乐,音乐是戏剧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综合性很强的戏曲艺术中,音乐起着纽带作用,一出戏从头到尾,音乐始终贯穿全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做、念、打,无不需要器乐来伴奏辅助。可见,我们音乐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而衡州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胡琴并不象京胡那样,亢昂、有力,如高山流水、尽显风采,胡琴声音,低沉逶迤,如小溪缠绵,与花鼓戏唢呐的高亢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又达到了高低搭配,起到一种相互互补的效果。
在衡州花鼓戏的声腔及音乐中,起伏性很大的旋律比较少见,曲牌、声腔、音乐等都较为平和、流畅。所以在一般的行弦或行腔中,胡琴一直起到主胡伴奏的作用,而唢呐则主要在过门和行腔中伴奏。由于唢呐声音清脆宏亮,穿透性较强,一般在唢呐进入时,胡琴可不拉或轻轻带过,而在演员唱时,胡琴伴奏,唢呐又可歇息,这种相互交错伴奏,不仅使演员在演唱时层次清晰、抑、扬、顿、挫分明。同时,也便于乐手(主要是唢呐)换气休息。虽说衡州花鼓戏的音乐较为平和,但有一种声腔却较高亢,就是“放牌”,京剧、祁剧称“倒板”或“起板”,衡州花鼓戏的放牌是翻高八度唱的,一般用在情绪激昂,人物矛盾冲击尖锐时才会“放牌”。如:《刘海砍樵》中刘海唱“走啊……”这种非常高亢的声音行腔,就叫“放牌”,它充分展示了剧中人物内心的欢愉和喜悦。
戏曲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衡州花鼓戏圈内也称“左场、右场”,即左文右武。文场包括弦乐、管乐(唢呐、笛子、笙等)、弹拨乐等;武场又称“打击乐”,以司鼓为首,包括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目前衡州花鼓戏的器乐伴奏比较丰富,但仍以唢呐、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衡州花鼓戏圈内曾有资深老艺人如此说道:“不会唢呐的不算左场(文场)”,意思是在衡州花鼓戏中,不会吹唢呐的乐手就不算文场乐手。可见唢呐在衡州花鼓戏中的重要性。衡州花鼓戏的唢呐有五种:即大唢呐、二堂、三呐子、四呐子、满呐子(竹引子),这五种唢呐,它们之间的音色、音域都有区别,使用时也会根据剧情和唱腔的需要而变换使用。而在实际演奏中,二堂和四呐子又相当接近,所以现在又统称二堂。衡阳大唢呐,它有独特的风味,发音宏亮、高亢,是衡阳花鼓戏的主奏乐器之一,如:衡阳花鼓戏传统剧目《大盘洞》,它是以洞腔为主,以打击乐和衡阳的大唢呐领奏,这种腔系的戏大唢呐是缺之不可的乐器。还有“打铁”拜师的唱腔“四川哭皮”。
二呐子和三呐子,也是衡阳花鼓戏的独特乐器,而且只有衡州花鼓戏才有二呐子和三呐子。如《毛国金打铁》中的挂招牌、“四川调”必须要用衡阳的“二呐子”或“三呐子”来伴奏,而且还要有大唢呐配、吹奏下手,以反差“八度”的演奏形式来体现衡阳花鼓戏唢呐的风格和特色。衡阳的“小唢呐”也叫“竹引子”又叫“满呐子”是用在欢快曲牌的热门场面,如“刘海戏金蟾”中的,胡秀英唱的“十字调”。众家姐妹出场的“贺郎调”都是热闹而欢快的场面,一般都用“满呐子”。。
而作为衡州花鼓戏文场中另一主要器乐胡琴(竹筒子),同样在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主要效果。这种“竹筒子”与长沙花鼓戏所用的“大筒”有一定的区别,长沙花鼓戏所用的“大筒”其筒粗短,而衡州花鼓戏所有的“竹筒子”其筒细长。定弦有“东、西、南、北”之分,其中,东为(2/6)弦、西为(4/1)弦、南为(5/2)弦、北为(6/3)弦,此外,还有一种四度定弦,又称广调手,一般作调配调所用。
在戏曲音乐中,曲牌可谓是其总称,曲是其调式的称谓,牌是其音乐的称谓,所谓调,在衡州花鼓戏中,一般演员唱的称“唱什么调子”,如“川子调”、“西湖调”等。而牌是音乐方面的叫法,也称“牌子”,如“唢呐牌子”、“过场牌子”等。解放初期,衡州花鼓戏有各类“牌子”六十多支,后通过向其它剧种学习、借鉴、引进,音乐牌子不断增加,唱腔调式也得到空前的丰富和完善,在以胡琴、唢呐为主伴奏乐器的前提下,增加了多种乐器伴奏的演奏模式和风格,收到了较好的演奏效果。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公司新创剧目《喜盈门》、《父亲》的演出伴奏中,在作曲、配器、演奏过程中,我又大胆地采用了笙与小唢呐协同演奏,扬琴、琵琶与大提琴高低搭配,起到很好的实用效果,而胡琴在演奏中则起到引领和穿线搭桥的作用。上述运用使衡州花鼓戏的音乐在演奏方面得到极大的加强和完善,并又充分展示了衡州花鼓戏的特色。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追塑到汉代民歌、百戏音乐、唐代歌舞和宋代说唱。戏曲音乐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曲牌体;②板腔体。然而,无论是哪种体系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或演奏。我们知道:演员在舞台上靠唱、做、念、打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而演奏员则要依靠手中的乐器,运用抑、扬、顿、挫来完成对演员的伴奏和演奏,把唱腔的色彩渲染得更加鲜明,把唱腔的情感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从而衬托演员把舞台艺术形象表现得更加完美、更贴切、更具感染力。而要达到这些效果,除演员自身因素外,器乐伴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一出戏要到达高潮时,演员情绪也会随之高涨,而此时如果我们的伴奏不能把情绪跟进,甚至去带动演员的情绪,那么我们的演奏是失败的、虚脱的。此外,作为一名演奏员,无论你是拉主弦的,还是其它配属器乐,都应清楚,我们是为演员服务的,不能去抢演员的“彩头”,特别是演员在演唱时尤为注意。比如,《八珍汤》孙淑林在最后唱:“我为你……”,这是一段中心唱腔,我们主弦在配合演员的同时,必须注重情绪,该慢则慢,该轻则轻,要充分辅助演员完成好表演与演唱,而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作为一名演奏员,我们需要去探索才会有创新;需要有沉淀,才会有积累;需要有执著,才会攀登艺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