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京调声乐曲目《咏梅》蕴含中华民族艺术精华的传承与积淀,特别词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梅花大气唯美的特殊形象。本文强调分析诗词的文学内涵,准确把握歌曲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较为准确地掌握歌唱和表演的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关键词:梅花形象 创作背景 艺术内涵
梅花一直是傲艳挺拔,花中豪杰的形象,它生长在寒冬时节,却不畏寒冷,傲寒怒放,历来被誉为品格高洁,志趣超然的花中君子和斗士。梅花也一直是文学作品和歌唱作品中的表现重点。《卜算子·咏梅》是京调声乐的经典曲目,它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气魄塑造了腊梅在恶劣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艺术形象。作曲家巧妙地把京剧富于变化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全曲的基调,结合中国民族声乐,凸显京剧唱腔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歌者,在演唱此类作品时,首先最重要的要深度领悟作品的文学内涵,理解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深入体味京剧唱腔的精髓,让京腔京韵充满整首乐曲,同时始终保持声音与情感的相互联系,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景”,方能真实再现诗词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深度感悟梅花铮铮铁骨的思想精髓,更深层次地形成思想情感的升华。由此推及,歌者在演唱其他作品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
何谓文学内涵呢?文学内涵一般包含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情感特征、艺术风格,是反映历史、时代特征,是作品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作曲家在对文学作品谱曲之前一定会详尽地了解其中深刻的文学内涵以及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然后才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创作,以达到音乐与文字的高度和谐统一。
下面首先分析词《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下这首《卜算子·咏梅》咏梅词,其用意目的很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共同渡过难关,这是我们要演唱作品之前所必须了解的诗词创作历史背景。
了解了作品创作背景,还应对作者创作风格和特色进行大量深层次的详细分析,笔者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卜算子·咏梅》的作者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又是划时代的伟大诗人。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他的诗词风格继承了古代豪放派诗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风格豪爽、奔放,大气磅礴,具有崭新的面貌。他的诗词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都达到极高的境界,是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
在作品《卜算子·咏梅》中,作者把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赋有哲理的全新意境。毛泽东融合他精湛的艺术修养、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抱负、革命的豪情和改天换地的胆略、气派以及长期的斗争生活的体验,创作出了这首艺术精品。
诗词的上阕主要以写景为主,作者先设置一个情境,主要为塑造即将出现的“梅”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服务。雪,本是严寒的象征,但在诗人看来,却是迎接新的春天到来的报春使者。尽管冰凌垂挂于危崖,朔风怒号于幽谷,气象森然,令人望而颤栗,但梅花却于此时此地超然出现,坚枝奋挺,花朵繁茂,冰天雪地中置寒风于不顾,视冰凌为无物,俏色夺目使人为之一振。这是寒冬里一幅何等瑰伟壮阔的图景,又是何等超拔不凡的气魄!“俏”字提挈全篇,传神写照,以少许胜多许。“俏”既是梅花的外在之美,更是它的气质之美,它不只是一般的美,普通的美,它美得俊逸,美得机智,美得妙趣横生,美得使仇视者嫉恨者也无可奈何。
下半阙中,诗人笔锋一转,对梅花的无私大爱盛赞无余。“俏也不争春”,作为一个报春使者,她的超前出现,无非是为了证明一个无可逆转的规律——严寒之后必定是百花争艳的春天。她真正足以自慰的时刻,则是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她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展露出会心的笑。这个“笑”,既是看谁笑到最后的笑,也是预示下一个胜利的笑,梅,既在群花之中,又是百花之神、百卉之胆。一个“俏”一个“笑”具非凡之精魂,传神之词采,使梅花透射出和诗人一样的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无私奉献的公仆品格,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的执著性格。这首词,成功塑造独特的梅艺术形象,这就是属于毛泽东独特风格的一个“梅”。它在文学上兼具文艺形象艺术美,在思想上对社会、对人们又具有普遍的深刻教育意义,任何境地任何时候都需要具有梅花的坚定意志。
作为歌者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诗词的文学内涵和艺术形象,才能真正把握好歌曲的表现意向,找到诗词与京剧元素的契合点,为演唱由诗词谱成的歌曲奠定坚实的基础。演唱时才能结合自己的演唱特色,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关键词:梅花形象 创作背景 艺术内涵
梅花一直是傲艳挺拔,花中豪杰的形象,它生长在寒冬时节,却不畏寒冷,傲寒怒放,历来被誉为品格高洁,志趣超然的花中君子和斗士。梅花也一直是文学作品和歌唱作品中的表现重点。《卜算子·咏梅》是京调声乐的经典曲目,它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气魄塑造了腊梅在恶劣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艺术形象。作曲家巧妙地把京剧富于变化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全曲的基调,结合中国民族声乐,凸显京剧唱腔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歌者,在演唱此类作品时,首先最重要的要深度领悟作品的文学内涵,理解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深入体味京剧唱腔的精髓,让京腔京韵充满整首乐曲,同时始终保持声音与情感的相互联系,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景”,方能真实再现诗词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深度感悟梅花铮铮铁骨的思想精髓,更深层次地形成思想情感的升华。由此推及,歌者在演唱其他作品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
何谓文学内涵呢?文学内涵一般包含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情感特征、艺术风格,是反映历史、时代特征,是作品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作曲家在对文学作品谱曲之前一定会详尽地了解其中深刻的文学内涵以及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然后才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创作,以达到音乐与文字的高度和谐统一。
下面首先分析词《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下这首《卜算子·咏梅》咏梅词,其用意目的很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共同渡过难关,这是我们要演唱作品之前所必须了解的诗词创作历史背景。
了解了作品创作背景,还应对作者创作风格和特色进行大量深层次的详细分析,笔者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卜算子·咏梅》的作者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又是划时代的伟大诗人。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他的诗词风格继承了古代豪放派诗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风格豪爽、奔放,大气磅礴,具有崭新的面貌。他的诗词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都达到极高的境界,是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
在作品《卜算子·咏梅》中,作者把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赋有哲理的全新意境。毛泽东融合他精湛的艺术修养、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抱负、革命的豪情和改天换地的胆略、气派以及长期的斗争生活的体验,创作出了这首艺术精品。
诗词的上阕主要以写景为主,作者先设置一个情境,主要为塑造即将出现的“梅”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服务。雪,本是严寒的象征,但在诗人看来,却是迎接新的春天到来的报春使者。尽管冰凌垂挂于危崖,朔风怒号于幽谷,气象森然,令人望而颤栗,但梅花却于此时此地超然出现,坚枝奋挺,花朵繁茂,冰天雪地中置寒风于不顾,视冰凌为无物,俏色夺目使人为之一振。这是寒冬里一幅何等瑰伟壮阔的图景,又是何等超拔不凡的气魄!“俏”字提挈全篇,传神写照,以少许胜多许。“俏”既是梅花的外在之美,更是它的气质之美,它不只是一般的美,普通的美,它美得俊逸,美得机智,美得妙趣横生,美得使仇视者嫉恨者也无可奈何。
下半阙中,诗人笔锋一转,对梅花的无私大爱盛赞无余。“俏也不争春”,作为一个报春使者,她的超前出现,无非是为了证明一个无可逆转的规律——严寒之后必定是百花争艳的春天。她真正足以自慰的时刻,则是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她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展露出会心的笑。这个“笑”,既是看谁笑到最后的笑,也是预示下一个胜利的笑,梅,既在群花之中,又是百花之神、百卉之胆。一个“俏”一个“笑”具非凡之精魂,传神之词采,使梅花透射出和诗人一样的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即无私奉献的公仆品格,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的执著性格。这首词,成功塑造独特的梅艺术形象,这就是属于毛泽东独特风格的一个“梅”。它在文学上兼具文艺形象艺术美,在思想上对社会、对人们又具有普遍的深刻教育意义,任何境地任何时候都需要具有梅花的坚定意志。
作为歌者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诗词的文学内涵和艺术形象,才能真正把握好歌曲的表现意向,找到诗词与京剧元素的契合点,为演唱由诗词谱成的歌曲奠定坚实的基础。演唱时才能结合自己的演唱特色,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