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教育的经济效益

来源 :教育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f00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有一种观点认为,远距离教育的成本比传统式教育的成本低,也就是说,接受远距离教育的学生(或毕业生)的个人成本低于传统式教育。在远距离教育和传统式教育之间进行成本比较并非易事。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教育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课程设置;即或课程相同,但授课手段不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成功输出);还有教育质量不同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影响
其他文献
<正> 一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解放区,新诗的风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农民,革命战士的形象和他们的感情、趣味第一次在新诗领域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二十多年来,自由诗第一次退居次要地位,民歌体或以民歌为基础的新诗成为主要形式。这是一个思想上感情上朝气蓬勃、诗风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形式上勇于革命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时期。不管是新诗人还是“老”诗人(其实他们年龄并不老),他们都勇敢地去探索新的美学境界,找寻新的抒情格调、新的想象途径了。标志着这样一个变革的最初的战略
本文对高等林业院校职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林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正> 我国古典诗歌遗产,是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部分。但是,无数诗人的创作与无数作品的流传,自不免金砂并存。因此,如何去伪存真、芟芜取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理想的选集,则成为历代学者所关注并努力实践的事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历代大多诗选往往偏于一隅,如方虚谷《瀛奎律髓》、姚惜抱《今体诗选》只选律绝,使人不见近体之源;而王渔洋《古诗选》则又只选古诗,使人不见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选诗缺乏科学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论诗含浑虚玄、语焉不详,皆为历代诗选之通病。读程千帆
<正>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散文更便于作者自如地抒发其内心生活感受,表达其情操、理想、追求,披露其独特的心灵世界。这种自古已然的艺术特点,同现在某些同志鼓吹的以轻蔑客观现实世界、“表现自我”为能事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当然不能相提并论。就那些打着作家鲜明个性印记的优秀散文作品来说,作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倒颇似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且,这“物”(客观世界)和“我”(主观世界)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各自按其自身规律,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正是
<正> 章培恒同志的《洪昇年谱》收集了大量资料,细致研究了戏剧家洪昇的生平、家庭、交游、著述、政治态度及思想,特别是演《长生殿》之祸的始末,对于研究洪昇及其代表作《长生殿》极富参考价值,是一部很有工力的著作。但该书对《长生殿》写作时间及《自序》的说法,未能尽惬人意,特提出同作者讨论。作者在本书中多次强调;洪昇在康熙二十七年
舒马赫认为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要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规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承担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当成国家和人民的仆人;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首要的是使教育者树立正确而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三年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文艺路线的同时,都在深入地思考我们革命的文学艺术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引起了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同时也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讨论情况看,意见是不同的。例如,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看法就颇不一致;文艺是否属于上层建筑,意见也有分歧。弄清这个重大问题,对进一步促进我们创作的繁荣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都有
<正> 《文心雕龙》是以骈体行文的,但《定势》中的一组句子显然有乖骈文之义,兹录于下:“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其中“爱典而恶华”与“雅郑而共篇”,仅仅句式不同,而字数是相等的,可视为对偶的变例。唯末二句龃龉不安,特别是“两难得而俱售也,”不仅读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难琢
<正>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相当深刻地论述了教育经济问题。一、劳动分工论与教育经济思想劳动分工论是斯密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他的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斯密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劳动分工与教育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劳动分工能提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如何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是高教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刊编辑部与“国家教委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联合召开座谈会,组织学员们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联系实际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学员的发言整理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