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当惹雍错向北深入数百公里,便是万里羌塘草原的腹心地带。而坐落在无人区最边缘的苯教部落文部,不仅是苯教著名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象雄都城遗址,还是牧民们在羌塘草原北向上最后的定居点,青稞所能适应生长的最后之地。
文布南村是尼玛县文部乡的一个村,正对着当惹雍错的西边,远眺达果神山。我们的车队到达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但高原日落得晚,金色的霞光打在这个静穆的小村庄上,拉开湖面蓝色的序幕,一场关于湖和人的舞台剧正在上演。我们的到来,吸引了围观的村民,小村庄闹腾起来。
村民普达家是我们的落脚处,他的姐姐和家人也早已在门口迎接,盛装打扮的样子,在周围的土胚房子中显得有些突兀。停在房前的东风卡车,是另外一个现代的元素,普达兴奋得向他的老朋友介绍他刚买了货运车,准备搞运输。普达的妻子已经在家里准备晚餐,菜肴里有炒小白菜,绿色在藏北是珍稀的色彩,更不用说是绿色的蔬菜,如果能吃上新鲜的蔬菜,那是招待嘉宾的待遇。
漫步南村,发现南村虽然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到达,但却并不寂寞,来往的游客带来交流和信息,使得古老的村庄显得并不闭塞。全村的主干道是一条300多米长,4-5米宽的土路,村长普南的家也在路边,院子里开了一家湖滨家庭旅馆,搞起了旅游接待业。从主干道望去,村里似乎在大兴土木搞建设,用泥土压制的土胚砖摆放在道路两边,等待晾干,好几户人家都在修房子,准备搞家庭客栈。据普南说,旅游旺季的时候,这条主干道上停满了7-8辆旅游巴士,村里的接待能力有限,只能暂住在村民家,所以现在村民都有意识的扩建房子,搞接待。
普南家的院子停了2辆自驾旅游车,还有4辆自行车,是昨天在路上遇到的骑行者。隔壁的贡桑老师家还有2辆摩托车,一打听,是刚从藏北羌塘的普诺冰川过来的。徒步者、骑车者、骑摩托车者,自驾者,各种方式到达这里的游客,让人见识了当惹雍错魅力,也感慨其另一种热闹。
湖神的守望者
次日,科考队员到离村20多公里的湖边扎营去了,我继续留在村里,走访这里的人们。普达到县城去拉货了,留下妻子和阿妈啦管家。普达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1年的时候还代表村里去北京开先进代表大会,如今证书还摆在家里客厅里的佛堂上。
无独有偶,村长普南家里,不仅有一张同样的证书,还挂着一张“输出劳动力优秀家庭”锦旗。文部乡前任书记路丹告诉我,文部乡在整个尼玛县算是人均收入比较低的,在往北的双湖牧区,人均收入有6000多元,但是在文部乡人均收入只有4000多元。文部乡,南村属于半农半牧区域,得益于湖区的小气候,南村的居民可以种植青稞、小油菜、白菜和元根等,文部乡草场面积有限,牲畜人均不到20只,而县里规定人均不到30只牲畜的乡就算是贫困乡。为了营生,村民形成组成施工队结伴到外地打工的传统。
村民的收入是根据畜牧的财产换算的,比如一户牧民家有100头羊,就可以根据羊的市值换算;但是农业种植青稞,基本自给自足,当年吃掉了,所以也无法换算成财产,这样文部乡南村的人均收入又降低了。但就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言,路丹认为以湖区南村为代表的村民生活水平相对牧区要高。首先这边是农牧结合的生活区,村民能吃上肉和蔬菜;另外村民有出门打工的习惯,见多识广,相对于北部的牧民要开通,也能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路丹在文部乡组织工作的时候,提倡发展旅游业,因为旅游业投入小,产出大,一户家庭一年投入2万元搞家庭接待,当年就可以收回投入。文部乡在2011年的时候旅游业收入就达到50万元,其中农家乐接待20万元。南村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气候好,另外可以发展特色服务产品。比如青稞、野葱、风干肉等,年底再通上光伏电站的电,改善村里的用电情况,村民的收入将大为提高。
路丹向我描述的南村致富道路,我在南村一一得到印证了,这个湖边的小村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这就像是一种拼贴艺术,一方面人们接受了现代生活的这种方便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放不下传统的信仰和观念。作为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先人后裔,他们坚信自己的是象雄王朝的子民,坚守着苯教最后的圣土。
村长普南半眯着眼躺在藏式沙发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懒懒的打在他身上,安然惬意,这间10平米不到的客厅兼厨房,就是他的王国,他在这里迎来送往,足不出户就可以看见来自村里和村外大千世界的人们。烧牛粪火的炉子呼呼的往外冒着火舌,美丽的妻子在给住店的客人准备早饭。这里的生活没有城里人的那种紧迫感,普南正悠然的跟前来探访的村民聊天,并低头看一下拿在手里的药品,已经坐在屋角的一位村民在输液。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医学培训,但凭借着勤奋好学和聪明才智,普南亦然是一名乡村医生,可以帮村民看看病。
南村的村民基本都会几句简单的汉语口语,但要达到顺畅的交流还有困难,即使是曾经作为优秀村民代表集体去北京参加工作会议的普南,也需要一个翻译。于是南村小学的老师贡桑和校长格桑次仁先后都成为我们的翻译,他们对科考队的工作感到好奇,而科考队员则想说服村代表们允许科考队在当惹雍错湖展开科研工作。这是观念和观念的碰撞,双方都有其坚持的立场和底线。牧民们可以很容易就接受了使用苹果手机,亲睐藏文输入法,但却绝不允许外来者打扰了自然的神。普南作为一村之长,一方面要带领村民们致富,另一方面又要主持维持这种变通之中的尺度。
这种宁静之中的不平静,是否让其想起了他那游牧民族的祖先们。
尼玛的新家
尼玛扎西和普达家是亲戚,普达的妻子是他的姐姐,所以我们就被安排在他家刚修建好的家庭客栈里。南村还没有通上电,只能用光伏电站的电,一天发电送电量,仅能供一个家庭使用3个小时,个别家庭使用柴油发电。
在尼玛家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见了尼玛的阿妈啦和弟弟。阿妈啦坐在房子内的一角,一边转经,一边翻动古老发黄的经书,一丝不苟的念经,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中断。尼玛的弟弟则坐在房子的另外一角,手捧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在看美国大片,由于使用太阳能电源,电压不稳定,还需要接上稳压器,稳压器上写着“那曲地区扶贫办赠送”。 眼前的景象有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般怪诞,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似乎无处不在。这样的冲突,仿佛一夜之间穿越千年,笔记本电脑和手抄经书存在同一个空间,一切显得这么不协调,却有这样的理所当然。
尼玛家的旧房子只有不到8平米,其格局中间是一个火炉,两边摆了4张藏式的沙发,这种沙发白天可以坐人,晚上当床睡觉。房子低矮昏暗,墙是用石头垒叠起来的,房顶上用木梁架起来,然后铺上薄的页岩石片,这种页岩在当地十分普遍,需要用人工将其敲成薄片。房子是尼玛的父亲建的,因为本地没有树木森林,还要花高价从外地买进,一根大约3米长的木梁要差不多200元,这在20年前是很高的价格。
尼玛家今年新修的房子有两层楼,二楼作为客栈接待,一间面积小一点的房间是佛堂;大房间有12张藏式沙发,虽然不宽大,条件比不上县城里的宾馆,但是装修标准绝对是豪华的,室内采用手工绘画装饰,全部的家具都是从拉萨购买运输过来的。因为路途遥远,光运输费就要增加2000元。尼玛在银行工作的哥哥和他的家人一起盖了这棟新房子,7月份就可以正式接待游客了,他们在二楼留了一间小房子自家用,而从前的老房子就要拆掉,将院子扩宽,做停车场。
站在新房内,尼玛往向当惹雍错湖边,不知道他在平静的湖面看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新家的未来。从日喀则请来的两名木匠一直在忙乎着测量房子,曾经在尼玛县电视台工作,现在已经退休的叔叔也来帮忙出谋划策,他们要打造一套新的藏式柜子,放在新家。
尼玛以前在村里种青稞,有时候会到牧区帮人放牧或者建房子,但是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他也跟姐夫普达一样,搞起了旅游接待。但他很快又要去羌塘牧区帮人盖房子,和弟弟两人骑摩托车过去,盖房子的有几千元的收入,可以帮补家用,毕竟打柜子的4000钱元还等着支付。
因为普通话说的比较好,又经常出远门见过世面,所以尼玛今年刚被选为村代表。不过这样的公职不会给尼玛带来太多的经济利益,但可以树立他在村民中的威信,所以热心肠的尼玛也乐此不疲。
乳汁浇灌的青稞
午后的文部乡南村静悄悄的,狗儿们也在阴凉处午睡,但勤劳的人们已经在地里劳作,浇灌他们青稞的,是当惹雍错的乳汁。文部流传这样的传说,达果神山踏遍藏区,在堆龙找到了最好的青稞种子,却激起当地神灵的不满,想要从达果山神手中抢回宝贵的青稞种子。英勇的达果不愧为念青唐拉的第一战神,杀出重围,但也就剩下手里拽着的几颗青稞种子。
他把青稞种子撒在妻子当惹雍错的身边,女神赶紧用自己的乳汁去浇灌这些青稞,于是乎,长出了藏区最香甜的青稞。南村的人一直以自己的青稞自豪,种植出来的青稞除了磨青稞粉,其他的就用来酿青稞酒,绝少出售。
虽然已经是六月份,当雄的青稞已经开始抽穗,但因为海拔的关系,当惹雍错的青稞才刚开始长苗,正是需要精心照料的时候。80岁的索南一家在青稞地里拔草,3岁的小孙子跟前跟后的跑来跑去,媳妇和老伴弯腰拔草,这是一个吃力的活儿,好在田地的面积都不大,拔一会就休息,在田边喝一杯酥油茶。邻居家的地拔完草之后已经引水浇灌,水是山谷流下来的溪水。当惹雍错的水在青稞地的下方,因为是神湖的水,村民不会取用,怕触动湖神。另外湖水的盐度过高,也不适合饮用和浇灌农作物。
地里一片绿色,这个季节也是野葱和野韭菜生长的季节。因为是周六,学校里的孩子们都放假在家,于是帮着家里做各种活计,采野葱就是其中一项。十二岁的桑旦拉姆上四年级,她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在湖边采野葱,用帽子和衣服兜着,就这样拿回家。她一边采野葱,一边教我怎么分辨这两种植物。野葱在藏语里边叫做“仁”,有一种葱的香味,但是带有辛辣的味道,当地人会将其捣碎做成块,然后晒干,一年备用的香料。野韭菜藏语叫“果巴”,当地人会将其捣成泥敷眼,据说有治疗的功效。
湖边的绿意让我感到春天的气息,让人相信如果不是当惹雍错乳汁的浇灌,这块土地无法如此丰美富饶,这也是这里的人们如此依恋守望这里的原因吧。
文布南村是尼玛县文部乡的一个村,正对着当惹雍错的西边,远眺达果神山。我们的车队到达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但高原日落得晚,金色的霞光打在这个静穆的小村庄上,拉开湖面蓝色的序幕,一场关于湖和人的舞台剧正在上演。我们的到来,吸引了围观的村民,小村庄闹腾起来。
村民普达家是我们的落脚处,他的姐姐和家人也早已在门口迎接,盛装打扮的样子,在周围的土胚房子中显得有些突兀。停在房前的东风卡车,是另外一个现代的元素,普达兴奋得向他的老朋友介绍他刚买了货运车,准备搞运输。普达的妻子已经在家里准备晚餐,菜肴里有炒小白菜,绿色在藏北是珍稀的色彩,更不用说是绿色的蔬菜,如果能吃上新鲜的蔬菜,那是招待嘉宾的待遇。
漫步南村,发现南村虽然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到达,但却并不寂寞,来往的游客带来交流和信息,使得古老的村庄显得并不闭塞。全村的主干道是一条300多米长,4-5米宽的土路,村长普南的家也在路边,院子里开了一家湖滨家庭旅馆,搞起了旅游接待业。从主干道望去,村里似乎在大兴土木搞建设,用泥土压制的土胚砖摆放在道路两边,等待晾干,好几户人家都在修房子,准备搞家庭客栈。据普南说,旅游旺季的时候,这条主干道上停满了7-8辆旅游巴士,村里的接待能力有限,只能暂住在村民家,所以现在村民都有意识的扩建房子,搞接待。
普南家的院子停了2辆自驾旅游车,还有4辆自行车,是昨天在路上遇到的骑行者。隔壁的贡桑老师家还有2辆摩托车,一打听,是刚从藏北羌塘的普诺冰川过来的。徒步者、骑车者、骑摩托车者,自驾者,各种方式到达这里的游客,让人见识了当惹雍错魅力,也感慨其另一种热闹。
湖神的守望者
次日,科考队员到离村20多公里的湖边扎营去了,我继续留在村里,走访这里的人们。普达到县城去拉货了,留下妻子和阿妈啦管家。普达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1年的时候还代表村里去北京开先进代表大会,如今证书还摆在家里客厅里的佛堂上。
无独有偶,村长普南家里,不仅有一张同样的证书,还挂着一张“输出劳动力优秀家庭”锦旗。文部乡前任书记路丹告诉我,文部乡在整个尼玛县算是人均收入比较低的,在往北的双湖牧区,人均收入有6000多元,但是在文部乡人均收入只有4000多元。文部乡,南村属于半农半牧区域,得益于湖区的小气候,南村的居民可以种植青稞、小油菜、白菜和元根等,文部乡草场面积有限,牲畜人均不到20只,而县里规定人均不到30只牲畜的乡就算是贫困乡。为了营生,村民形成组成施工队结伴到外地打工的传统。
村民的收入是根据畜牧的财产换算的,比如一户牧民家有100头羊,就可以根据羊的市值换算;但是农业种植青稞,基本自给自足,当年吃掉了,所以也无法换算成财产,这样文部乡南村的人均收入又降低了。但就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言,路丹认为以湖区南村为代表的村民生活水平相对牧区要高。首先这边是农牧结合的生活区,村民能吃上肉和蔬菜;另外村民有出门打工的习惯,见多识广,相对于北部的牧民要开通,也能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路丹在文部乡组织工作的时候,提倡发展旅游业,因为旅游业投入小,产出大,一户家庭一年投入2万元搞家庭接待,当年就可以收回投入。文部乡在2011年的时候旅游业收入就达到50万元,其中农家乐接待20万元。南村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气候好,另外可以发展特色服务产品。比如青稞、野葱、风干肉等,年底再通上光伏电站的电,改善村里的用电情况,村民的收入将大为提高。
路丹向我描述的南村致富道路,我在南村一一得到印证了,这个湖边的小村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这就像是一种拼贴艺术,一方面人们接受了现代生活的这种方便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放不下传统的信仰和观念。作为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先人后裔,他们坚信自己的是象雄王朝的子民,坚守着苯教最后的圣土。
村长普南半眯着眼躺在藏式沙发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懒懒的打在他身上,安然惬意,这间10平米不到的客厅兼厨房,就是他的王国,他在这里迎来送往,足不出户就可以看见来自村里和村外大千世界的人们。烧牛粪火的炉子呼呼的往外冒着火舌,美丽的妻子在给住店的客人准备早饭。这里的生活没有城里人的那种紧迫感,普南正悠然的跟前来探访的村民聊天,并低头看一下拿在手里的药品,已经坐在屋角的一位村民在输液。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医学培训,但凭借着勤奋好学和聪明才智,普南亦然是一名乡村医生,可以帮村民看看病。
南村的村民基本都会几句简单的汉语口语,但要达到顺畅的交流还有困难,即使是曾经作为优秀村民代表集体去北京参加工作会议的普南,也需要一个翻译。于是南村小学的老师贡桑和校长格桑次仁先后都成为我们的翻译,他们对科考队的工作感到好奇,而科考队员则想说服村代表们允许科考队在当惹雍错湖展开科研工作。这是观念和观念的碰撞,双方都有其坚持的立场和底线。牧民们可以很容易就接受了使用苹果手机,亲睐藏文输入法,但却绝不允许外来者打扰了自然的神。普南作为一村之长,一方面要带领村民们致富,另一方面又要主持维持这种变通之中的尺度。
这种宁静之中的不平静,是否让其想起了他那游牧民族的祖先们。
尼玛的新家
尼玛扎西和普达家是亲戚,普达的妻子是他的姐姐,所以我们就被安排在他家刚修建好的家庭客栈里。南村还没有通上电,只能用光伏电站的电,一天发电送电量,仅能供一个家庭使用3个小时,个别家庭使用柴油发电。
在尼玛家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见了尼玛的阿妈啦和弟弟。阿妈啦坐在房子内的一角,一边转经,一边翻动古老发黄的经书,一丝不苟的念经,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中断。尼玛的弟弟则坐在房子的另外一角,手捧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在看美国大片,由于使用太阳能电源,电压不稳定,还需要接上稳压器,稳压器上写着“那曲地区扶贫办赠送”。 眼前的景象有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般怪诞,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似乎无处不在。这样的冲突,仿佛一夜之间穿越千年,笔记本电脑和手抄经书存在同一个空间,一切显得这么不协调,却有这样的理所当然。
尼玛家的旧房子只有不到8平米,其格局中间是一个火炉,两边摆了4张藏式的沙发,这种沙发白天可以坐人,晚上当床睡觉。房子低矮昏暗,墙是用石头垒叠起来的,房顶上用木梁架起来,然后铺上薄的页岩石片,这种页岩在当地十分普遍,需要用人工将其敲成薄片。房子是尼玛的父亲建的,因为本地没有树木森林,还要花高价从外地买进,一根大约3米长的木梁要差不多200元,这在20年前是很高的价格。
尼玛家今年新修的房子有两层楼,二楼作为客栈接待,一间面积小一点的房间是佛堂;大房间有12张藏式沙发,虽然不宽大,条件比不上县城里的宾馆,但是装修标准绝对是豪华的,室内采用手工绘画装饰,全部的家具都是从拉萨购买运输过来的。因为路途遥远,光运输费就要增加2000元。尼玛在银行工作的哥哥和他的家人一起盖了这棟新房子,7月份就可以正式接待游客了,他们在二楼留了一间小房子自家用,而从前的老房子就要拆掉,将院子扩宽,做停车场。
站在新房内,尼玛往向当惹雍错湖边,不知道他在平静的湖面看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新家的未来。从日喀则请来的两名木匠一直在忙乎着测量房子,曾经在尼玛县电视台工作,现在已经退休的叔叔也来帮忙出谋划策,他们要打造一套新的藏式柜子,放在新家。
尼玛以前在村里种青稞,有时候会到牧区帮人放牧或者建房子,但是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他也跟姐夫普达一样,搞起了旅游接待。但他很快又要去羌塘牧区帮人盖房子,和弟弟两人骑摩托车过去,盖房子的有几千元的收入,可以帮补家用,毕竟打柜子的4000钱元还等着支付。
因为普通话说的比较好,又经常出远门见过世面,所以尼玛今年刚被选为村代表。不过这样的公职不会给尼玛带来太多的经济利益,但可以树立他在村民中的威信,所以热心肠的尼玛也乐此不疲。
乳汁浇灌的青稞
午后的文部乡南村静悄悄的,狗儿们也在阴凉处午睡,但勤劳的人们已经在地里劳作,浇灌他们青稞的,是当惹雍错的乳汁。文部流传这样的传说,达果神山踏遍藏区,在堆龙找到了最好的青稞种子,却激起当地神灵的不满,想要从达果山神手中抢回宝贵的青稞种子。英勇的达果不愧为念青唐拉的第一战神,杀出重围,但也就剩下手里拽着的几颗青稞种子。
他把青稞种子撒在妻子当惹雍错的身边,女神赶紧用自己的乳汁去浇灌这些青稞,于是乎,长出了藏区最香甜的青稞。南村的人一直以自己的青稞自豪,种植出来的青稞除了磨青稞粉,其他的就用来酿青稞酒,绝少出售。
虽然已经是六月份,当雄的青稞已经开始抽穗,但因为海拔的关系,当惹雍错的青稞才刚开始长苗,正是需要精心照料的时候。80岁的索南一家在青稞地里拔草,3岁的小孙子跟前跟后的跑来跑去,媳妇和老伴弯腰拔草,这是一个吃力的活儿,好在田地的面积都不大,拔一会就休息,在田边喝一杯酥油茶。邻居家的地拔完草之后已经引水浇灌,水是山谷流下来的溪水。当惹雍错的水在青稞地的下方,因为是神湖的水,村民不会取用,怕触动湖神。另外湖水的盐度过高,也不适合饮用和浇灌农作物。
地里一片绿色,这个季节也是野葱和野韭菜生长的季节。因为是周六,学校里的孩子们都放假在家,于是帮着家里做各种活计,采野葱就是其中一项。十二岁的桑旦拉姆上四年级,她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在湖边采野葱,用帽子和衣服兜着,就这样拿回家。她一边采野葱,一边教我怎么分辨这两种植物。野葱在藏语里边叫做“仁”,有一种葱的香味,但是带有辛辣的味道,当地人会将其捣碎做成块,然后晒干,一年备用的香料。野韭菜藏语叫“果巴”,当地人会将其捣成泥敷眼,据说有治疗的功效。
湖边的绿意让我感到春天的气息,让人相信如果不是当惹雍错乳汁的浇灌,这块土地无法如此丰美富饶,这也是这里的人们如此依恋守望这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