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学习传统文化,掌握非遗技艺,让非遗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并为更多的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口技;声乐;发声;异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学习传统文化,掌握非遗技艺,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口技传承人的一名音乐教师,让学生热爱口技,学习口技,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让非遗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并为更多的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
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据历史文字记载,战国时期《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中,“鸡鸣狗盗”就是最早将口技运用到军事的先例。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在杭州广为流行,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传统口技与声乐演唱同为发声艺术,发声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就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实践经验,浅谈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一、 发声部位的异同
首先,从概念来感知一下。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悦耳的、连续性的、有节奏的声音。口技主要是用口、齿、唇、舌、喉、鼻、小舌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乐器、战争场面等,模拟婴儿啼哭用的是鼻腔,模拟乌鸦叫用的是小舌,模拟马蹄声用的是下齿与舌头,模拟驴叫声则用的是七窍共鸣……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的一种技艺。
以音乐理论中基音与泛音——琴弦为例来形象说明。由全弦震动产生的音是基音,由弦的部分震动产生的音就是泛音。那么声乐好比是基音,它要求人的三腔(胸腔、口腔、头腔)同时震动,达到一种共鸣效果,从而使歌声嘹亮、穿透力强。口技则好比是泛音,它用人身体的部分位置发音,以模拟为主,借助声乐演唱练声的基础进行训练。
二、 气息训练的异同
气息是一切发声练习的原动力。古人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在声乐演唱中极为重要,经过实践研究,气息在口技练习中不可缺少。如果离开气息的支持,声乐演唱与口技表演好比汽车离开了发动机而无法前进。
声乐演唱气息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艺术表演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表演要求气归丹田,也就是用口、鼻同时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腹部方向,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口技表演则要求气息更长一些,一口气能承受60秒以上才算合格,才能有效控制气的运用自如。其具体方法是:气沉丹田,形成气柱,肺部放松,以减轻肺部的压力,配合以鼻吸气,巧用偷气,并有储气、用气轻松之感,这是口技独特的运气模式。这就要求练习者身体放松,长期坚持训练。
三、 发声练习的异同
谈到发声,先从声乐演唱练习开始。首先从哼鸣、哈欠、母音开始。哼鸣练习可以获得头腔、鼻腔的共鸣。哈欠练习可以使喉咙打开,音色变得浑厚而圆润。母音练习是指单独练习五个元音(a、e、i、o、u)或者复合音练习。这五个音的练习可以改变音质,声区统一,达到字正腔圆。而口技练习则要在声乐发声练习腔体打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训练,他要借助于京剧吊嗓的方法,用假声高八度发“咦、啊、儿”三个音,婴儿啼哭就是通过鼻腔发“咦”的音,母鸡咯哒声就是用口腔与鼻腔发“啊”的音,乐器二胡声就是用口腔与鼻腔发“儿”的音……口技练习不仅出气发声,同时还要练习吸气发声的“咦、啊、儿”三个音。吸气发声法也称循环发声法,由我国著名的口技大师牛玉亮老师发明,为口技表演开发了气源。如“狗叫、马嘶……”都是吸气发声的。这一点就不同于声乐了。
四、 节奏、旋律及音色训练的异同
声乐演唱可以说是在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而口技表演也是有节奏和旋律的。比如说,母鸡下蛋声:咯咯哒…… 鸟鸣:叽 咯 叽 叽 咯 啾啾啾叽……
音色是口技表演的核心,音色的相似度是每一位口技表演者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要模仿出很像声音,首先要深入生活聆听大自然中各种声响的节奏与旋律,然后在自己发声器官中琢磨音色,反复练习,将声音的节奏和旋律以及音色三者统一,达到气贯神通、递变生情、声情交融、似真非真、以假乱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模仿像。總之,口技表演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意、意生情。
五、 话筒在二者中达到意向效果的异同
声乐演唱要求声音干净、圆润。一般话筒的罩子内有一层薄薄海绵包着话筒咪头,这样可以减少气流声及噪音。完全可以达到声乐演唱的要求。
音响话筒为口技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现代口技,它在表演飞机、大炮、火车、汽车、轮船以及战争场面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发挥了很大作用。现代口技也叫气流口技,专门利用气流声来表演,很细微的一点气流声也可以表现一种声音,如风雨雷电……为了追求声音的相似度,表演者去掉话筒罩子,用手捂住话筒咪头中间留一孔,让气息直接打入话筒咪头传出声效。再比如炮弹轰炸、火车轰鸣等等都运用这种方法,国外的一种节奏口技“bbox”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表现的。
参考文献:
[1]牛玉亮.中国口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2]黄金钟.中国音乐学院校外声乐考级.
作者简介:
邵建波,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
关键词:口技;声乐;发声;异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学习传统文化,掌握非遗技艺,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口技传承人的一名音乐教师,让学生热爱口技,学习口技,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让非遗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并为更多的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
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据历史文字记载,战国时期《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中,“鸡鸣狗盗”就是最早将口技运用到军事的先例。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在杭州广为流行,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传统口技与声乐演唱同为发声艺术,发声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就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实践经验,浅谈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一、 发声部位的异同
首先,从概念来感知一下。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悦耳的、连续性的、有节奏的声音。口技主要是用口、齿、唇、舌、喉、鼻、小舌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乐器、战争场面等,模拟婴儿啼哭用的是鼻腔,模拟乌鸦叫用的是小舌,模拟马蹄声用的是下齿与舌头,模拟驴叫声则用的是七窍共鸣……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的一种技艺。
以音乐理论中基音与泛音——琴弦为例来形象说明。由全弦震动产生的音是基音,由弦的部分震动产生的音就是泛音。那么声乐好比是基音,它要求人的三腔(胸腔、口腔、头腔)同时震动,达到一种共鸣效果,从而使歌声嘹亮、穿透力强。口技则好比是泛音,它用人身体的部分位置发音,以模拟为主,借助声乐演唱练声的基础进行训练。
二、 气息训练的异同
气息是一切发声练习的原动力。古人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在声乐演唱中极为重要,经过实践研究,气息在口技练习中不可缺少。如果离开气息的支持,声乐演唱与口技表演好比汽车离开了发动机而无法前进。
声乐演唱气息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艺术表演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表演要求气归丹田,也就是用口、鼻同时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腹部方向,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口技表演则要求气息更长一些,一口气能承受60秒以上才算合格,才能有效控制气的运用自如。其具体方法是:气沉丹田,形成气柱,肺部放松,以减轻肺部的压力,配合以鼻吸气,巧用偷气,并有储气、用气轻松之感,这是口技独特的运气模式。这就要求练习者身体放松,长期坚持训练。
三、 发声练习的异同
谈到发声,先从声乐演唱练习开始。首先从哼鸣、哈欠、母音开始。哼鸣练习可以获得头腔、鼻腔的共鸣。哈欠练习可以使喉咙打开,音色变得浑厚而圆润。母音练习是指单独练习五个元音(a、e、i、o、u)或者复合音练习。这五个音的练习可以改变音质,声区统一,达到字正腔圆。而口技练习则要在声乐发声练习腔体打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训练,他要借助于京剧吊嗓的方法,用假声高八度发“咦、啊、儿”三个音,婴儿啼哭就是通过鼻腔发“咦”的音,母鸡咯哒声就是用口腔与鼻腔发“啊”的音,乐器二胡声就是用口腔与鼻腔发“儿”的音……口技练习不仅出气发声,同时还要练习吸气发声的“咦、啊、儿”三个音。吸气发声法也称循环发声法,由我国著名的口技大师牛玉亮老师发明,为口技表演开发了气源。如“狗叫、马嘶……”都是吸气发声的。这一点就不同于声乐了。
四、 节奏、旋律及音色训练的异同
声乐演唱可以说是在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而口技表演也是有节奏和旋律的。比如说,母鸡下蛋声:咯咯哒…… 鸟鸣:叽 咯 叽 叽 咯 啾啾啾叽……
音色是口技表演的核心,音色的相似度是每一位口技表演者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要模仿出很像声音,首先要深入生活聆听大自然中各种声响的节奏与旋律,然后在自己发声器官中琢磨音色,反复练习,将声音的节奏和旋律以及音色三者统一,达到气贯神通、递变生情、声情交融、似真非真、以假乱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模仿像。總之,口技表演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意、意生情。
五、 话筒在二者中达到意向效果的异同
声乐演唱要求声音干净、圆润。一般话筒的罩子内有一层薄薄海绵包着话筒咪头,这样可以减少气流声及噪音。完全可以达到声乐演唱的要求。
音响话筒为口技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现代口技,它在表演飞机、大炮、火车、汽车、轮船以及战争场面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发挥了很大作用。现代口技也叫气流口技,专门利用气流声来表演,很细微的一点气流声也可以表现一种声音,如风雨雷电……为了追求声音的相似度,表演者去掉话筒罩子,用手捂住话筒咪头中间留一孔,让气息直接打入话筒咪头传出声效。再比如炮弹轰炸、火车轰鸣等等都运用这种方法,国外的一种节奏口技“bbox”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表现的。
参考文献:
[1]牛玉亮.中国口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2]黄金钟.中国音乐学院校外声乐考级.
作者简介:
邵建波,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