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的诗》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志摩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曾赴英美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诗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品介绍】
  有人说徐志摩是一个天生的诗人,生来就是为了写诗的,正如蔡元培所评价的那样,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编者特意从他的全部诗作中精心筛选出了120篇作品,划分为“声出似天籁”“翡冷翠的一夜”“柔情满怀的心”“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性灵深处的妙悟”五个部分,集结成了这本《志摩的诗》。
  【推荐词】
  每日循着钢筋水泥的道路忙碌地走着,感觉什么都有,却又什么都无。物质逐渐满足,精神却愈不满足:或嫌社会不公,或叹无人相守……怨天尤人,精神空虚,何解?读诗,如《志摩的诗》。
  【片段赏析】
  季候
  一
  他俩初起的日子,
  像春风吹着春花。
  花对风说:“我要”
  风不答话:他给!【批注1:在无言中,风以他的行动,表达对花的爱意,这种爱非言语能及。这里与结尾两句形成鲜明反差,原来,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情感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二
  但春花早变了泥,
  春风也不知去向。【批注2:时光飞逝,往事如烟。昔日的依偎,随着光阴流逝,渐远渐消。不禁让人唏嘘。】
  她怨,说天时太冷:
  “不久就冻成冰”
  尾批:本篇以旁观的角度叙写故事,运用象征手法,将风、花象征成一对恋人,对于花的索取,风无言,直接行动,体现其情之深。可若只是如此,则不能算完结。第二节,落红成泥风天际,终成离别。最后二句,单独看,没有什么妙处,但有了上节,便使我们想到了,风、花再次相遇,这次风不再无言,冷若冰。嗯,冷的是季候,还是人心?亦或两者皆有?发人深思。
  悲思
  悲思在庭前——【批注3:形式上,四节诗歌的形式很相近,都以“悲思在……”开头,紧扣题目,使诗歌节奏紧凑。另外,四节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形成对立,使得诗歌内在形成强烈反冲,造成很大的张力,为下文蓄势。】
  不;但看
  新罗憨舞,
  紫藤吐艳,
  蜂恣蝶恋——
  悲思不在庭前。
  悲思在天上——
  不;但看
  青白长空,
  气宇晴朗,
  云雀回舞——
  悲思不在天上。
  悲思在我笔里——
  不;但看
  白净长毫,
  正待抒寫,
  浩坦心怀——
  悲思不在我的笔里。
  悲思在我纸上——
  不;但看
  质净色清,
  似在觑盼,
  诗意春情——
  悲思不在我的纸上。
  悲思莫非在我……
  心里——【批注4:前面四节,寻找悲思,但都没有找到,从庭院外到轩室里,一无所获。最后作者将目光投向自己。“莫非”一词表示作者不敢相信。】
  心如古墟,
  野草不株,
  心如冻泉,
  冰结活源,
  心如冬虫,
  久蛰久噤——【批注5:这是作者用心看到心中的景物,一片死寂,寸缕荒芜。以景写情,写出作者内心中的悲愁。心里的绝境,实际上是现实的投影,投射着作者的处境、状况。】
  不,悲思不在我的心里!
  尾批:先有悲思,再寻悲思,文章前四节着重笔墨描写寻找悲思的过程,开头,猜测悲思在哪,结尾给予否定,因为庭前萝藤繁茂,时有蝶蜂;天上,晴空含气,云雀翻飞;笔里,长毫正待,纸上,质净色洁:都不是暗藏悲思的地方。悲思究竟在哪?作者转向心底去寻找答案。
  第五节,开头语气迟疑。再窥心底,寸草不生,冰冻活水,无声忌息。结尾,乍一看,与前文相似,细看,心境有极大的不同,是种无奈,抗拒,不愿接受事实的感情。为了摆脱事实,故说悲思不在我的心里。换种心境体会,则会感觉另一重意思:悲思在我心中,无妨。哪怕是心中落尽悲思怅惘,我也会坚信希望,乐观向上,会自己摆脱悲思的缠绕。
  渺小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批注6:与群山相比,我是渺小的,尤其是在太阳的映照下。草与我相比,它是渺小的。群山呢?太阳,可比群山大的多。正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为了些许小成就沾沾自喜。】
  我一人停步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在【批注7:时间的变化,亦是胜箭般快,转眼间,盘踞在青天的庞大的云便消失不见。可见光阴易逝、时间如梭,我们应该抓住时间,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想做的事,不留遗憾。】
  尾批:在空谷中,声音悠扬回荡,人立处其中,亦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人自称万物之灵,在自然亦或宇宙面前依然渺小,不是吗?这是空间上的渺小;青天的白云,刚才还在空中盘踞,转眼不见,这是时间上的渺小。人的一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如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才不愧对时间,不愧对自己。
  【感想】
  生活在世间,没有谁什么事都能一帆风顺的。受挫落入困境时,顺利得意忘形时,读诗,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这时,不妨选首好诗,理解诗的深意,学习它立身处世的道理,摆脱困境,再争取更大的成功。
  (荐书人: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学初三(4)班邓涵,指导老师:黄明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题10分)  1.⑴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1分)  ⑵□□□□□□□,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⑷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
【考点聚焦】   从近年的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其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选择题为主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且主观题还有逐步加大比重的趋势。此类题型多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所以在复习中应重点将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试题类型:   ①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比喻、比拟、借代
又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我手捧一杯玫瑰花茶,倚在窗边,在氤氲的茶香中,听风的“呼呼”声,又勾起了我的回忆。  也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呼啸的寒风毫不留情地刮在人脸上,有种说不出的刺痛感。快六点了,妈妈还没有来,天早已暗了下来,校门口的人寥寥无几,我站在一个卖红薯的流动小摊档旁,依傍着那红薯锅溢出的丝丝热气。这时,那位卖红薯的老奶奶走过来,递了个热腾腾的红薯给我:“孩子,吃吧,这么冷的天,怪饿的。”多么
摘要:“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材的亮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整体规划,有序开展;细化指导,有效落实。   关键词:统编教材;活动探究;有效落实   “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统编教材的亮点,从八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一个,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八年级下册的“演讲”、九年级上册的“现代诗”和九年级下册的“戏剧”。笔者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为例,谈谈如何落
“诵读”,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渠道。如何有效运用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蕴含的意蕴和情感?朱焘老师获得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行路难》一课,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这节课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法,设计了“诵读五环节”,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环节一:纠正字音,熟读成诵  1.全班齐读,纠正字音。  2.自由朗读,力求背诵。
该剧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共产党不懈探索,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故事从1919年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党面临危急关头,在民族遭受危难时刻,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電视剧《大浪淘沙》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
摘要:“真实情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肖培東老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课非常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发生真实学习;开展情境活动,驱动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贯穿情境过程,引领学生学习持久聚焦。情境化使学生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极好借鉴。  关键词:真实情境;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内容与情境是密切联
家长开放日,我选择的课型是读书会——读曹禺的《雷雨》。   对这部作品,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评价:“《雷雨》在中国整个戏剧史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没有一个作品能够和它比的。好就好在,《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所以,要想在一节课内,尽管是一小时的课把《雷雨》读明白、说清楚,
一盏橘红色的“灯”,在夜晚的微风中摇曳。它有圆圆的红色纱衣和轻巧的竹篾身躯,没错,这盏“引路灯”是一只灯笼。   顺着灯笼走入一条小路,尽头是一间卖手工灯笼的小店,这间小店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它悬挂其中的各式灯笼已足够让我着迷。   听我说想亲手扎一个灯笼,热情的老板娘爽快地答应了。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身躯微胖,穿深蓝色T恤和发白的牛仔裤,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让人颇有一种亲近感。拿起一根竹篾
站在灯光璀璨、顾客如织的商场里,我压抑着内心的愤懑。不知何处吹来的冷风让我一阵阵寒颤。好想逃离这一派繁华实则冷漠的地方,好想揭下那些套在虚伪灵魂上那笑意盈盈的假面具。難受溢满心间,似乎每口呼吸都是与污浊气息的对抗。  “我不想去,你自己去吧。”站在房间门口,我和妈妈的拉锯战再次上演。  “你说说你有多久没出门啦,宅在家都快发霉了。”  这一次,妈妈不顾我的抗拒,硬是把我从家拉了出来。  又一次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