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将世界发展大势与中国客观实际紧密结合,在国际战略思想领域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 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 国际战略思想 创新与发展
关于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这个大变局,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党的国际战略思想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必须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决定着中国的發展走向和战略资源的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据这一科学判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产生了一些非正常舆论和效应: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中国周边问题接踵而至。中国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势是: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第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第四,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们坚信,只要继续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就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就能够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论正确回答了中国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时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处理对外战略的根本问题,也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怎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提供了根本依据。[2]
二、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面对中国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对抗冲突”的老路。
面对种种猜测和怀疑,从200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加以审视和探索。经过反复讨论,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又明确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中国基于自己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变化的认识,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认识,郑重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参与国际事务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3]
实践将继续证明,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它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三、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当今国际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不仅是互利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互利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为此,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均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而向世界宣告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国以自己的发展积极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2003年至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正在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热诚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机遇。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要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这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商机。 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社会都迫切希望中国对世界新秩序表达明确的观点,以往仅仅强调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宽泛提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为此,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认为这既是一个长期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
2005年9月15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鲜明地提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和谐社会的理念,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理想追求和世界目标。这一思想取得了被国际舆论称之为“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丰硕成果。“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为此,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着国际政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優越性。作为一种世界秩序典范,它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主导中国的世界政治理想和国际战略目标。[2]
五、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而随着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与大国的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能否统筹好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攸关中国外交全局,而且攸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为当代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大国伙伴关系基础上,中国领导人与时俱进,根据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后出现的大国互动新格局,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200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中美联合声明》,确认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5]2011年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期间,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理念。[5]2012年2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提出中美应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努力把两国合作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并首次明确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即建立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他还生动形象地表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虽前无古人,但中美两国完全可以本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去探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6]在5月3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会见美方代表时,习近平进而指出,中美作为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耐心和智慧。[7]2012年5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时强调指出,中美两国应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并提出“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五点构想。胡锦涛还明确指出:“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8]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开创未来是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本质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建国.前所未有的大变局[N].学习时报,2013-1-21(1).
[2]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11-5(2).
[3]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1-30(1).
[4]中美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9-11-18(2).
[5]中美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11-1-20(2).
[6]中美建设新型合作关系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EB/OL].http://news.163.com/12/0216/15/7QD4SUQL00014AED.html.
[7]王莉,强薇.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国务卿克林顿和财长盖特纳[N].人民日报,2012-5-4(1).
[8]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2-5-4(2).
责任编辑 冷 波
[关键词] 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 国际战略思想 创新与发展
关于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这个大变局,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党的国际战略思想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必须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决定着中国的發展走向和战略资源的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据这一科学判断,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产生了一些非正常舆论和效应: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中国周边问题接踵而至。中国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势是: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第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第四,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们坚信,只要继续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就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就能够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论正确回答了中国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时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处理对外战略的根本问题,也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怎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提供了根本依据。[2]
二、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面对中国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对抗冲突”的老路。
面对种种猜测和怀疑,从200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加以审视和探索。经过反复讨论,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又明确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中国基于自己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变化的认识,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认识,郑重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参与国际事务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3]
实践将继续证明,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它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三、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当今国际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不仅是互利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互利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为此,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均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而向世界宣告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国以自己的发展积极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2003年至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正在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热诚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机遇。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要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这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商机。 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社会都迫切希望中国对世界新秩序表达明确的观点,以往仅仅强调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宽泛提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为此,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认为这既是一个长期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
2005年9月15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鲜明地提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和谐社会的理念,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理想追求和世界目标。这一思想取得了被国际舆论称之为“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丰硕成果。“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为此,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着国际政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優越性。作为一种世界秩序典范,它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主导中国的世界政治理想和国际战略目标。[2]
五、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而随着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与大国的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能否统筹好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攸关中国外交全局,而且攸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为当代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大国伙伴关系基础上,中国领导人与时俱进,根据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后出现的大国互动新格局,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200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中美联合声明》,确认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5]2011年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期间,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理念。[5]2012年2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提出中美应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努力把两国合作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并首次明确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即建立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他还生动形象地表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虽前无古人,但中美两国完全可以本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去探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6]在5月3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会见美方代表时,习近平进而指出,中美作为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耐心和智慧。[7]2012年5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时强调指出,中美两国应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并提出“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五点构想。胡锦涛还明确指出:“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8]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开创未来是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本质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建国.前所未有的大变局[N].学习时报,2013-1-21(1).
[2]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11-5(2).
[3]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1-30(1).
[4]中美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9-11-18(2).
[5]中美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11-1-20(2).
[6]中美建设新型合作关系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EB/OL].http://news.163.com/12/0216/15/7QD4SUQL00014AED.html.
[7]王莉,强薇.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国务卿克林顿和财长盖特纳[N].人民日报,2012-5-4(1).
[8]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2-5-4(2).
责任编辑 冷 波